《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囚犯,离开四川泸州老家已经是第6个春天了。几年来,在黄沙漫天的大西北监狱服刑,《读者》始终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良师益友。她那一篇篇富有哲理性语言的文章,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导我,启迪我。
去年,偶然间从狱友那儿借阅《读者》(乡村版)后我被那浓浓的乡土味道深深吸引了,并暗下决心:增订《读者》(乡村版))。
前几天,当我收到2004年第1期《读者》(乡村版)后,一篇《叫一声妈多好》的文章,有一种炊烟般的忧伤,袅绕故乡。
我想家,我想我妈妈,我已经有6年没喊过妈妈了!我哭了。在寂静的黑暗中,静坐的异乡人,已经是第6个春天了,在人间最具忏悔的地方,一枝笔,依然忏悔着··· ···
悔不该,当初把妈妈的唠叨当成无病呻吟;悔不该呀,把一错再错的匕首刺向妈妈那滴血的胸膛··· ···
《叫一声妈多好》牵起我对家乡的思念,想起我那不知为我流过多少泪的妈妈。
面对广大读者,一段从小学生、中学生、大专生到罪犯的平凡抑或不平凡的生活历程,应是一次沉痛的教训。
《叫一声妈多好》,我听到了妈妈殷切的呼唤,看到了妈妈倚门翘盼的身影··· ···
深夜里静坐的异乡人,忘不了《读者》(乡村版)如师的善导。同时,愿《读者》(乡村版)的魅力,闪现在更多人的心灵里。
(新疆/黄先彬)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初次见到《读者》(乡村版)是在某市打工时。有一天,闲暇的时候出来遛遛,信步来到一个书摊,顺便打发在都市中的那份孤单和寂寞。就这样,《读者》(乡村版)就像沾着泥土的一颗山芋,深深地吸引着贫寒而又饥饿的我。
打开静静品尝她的味道,犹如一杯香茶,那么清新,那么淡雅,那么柔和,那么动人,不知不觉中我也就悄悄眷恋上了——这位乡村的“少女”。她朴实而不乏亮丽,时尚而不乏脱俗,娇媚而不乏含蓄。走近她使人能感受到那种别样的乡土风格,还有超然爽净的旷达,令人如痴如醉!
每当翻动着手中那精美深韵的乡村画面,以及手中那一篇篇浓郁的乡土人情和反映乡村精神风貌的作品,常常有一种感动,一种亲切··· ···给了我无形的支持与帮助,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不再为知识的贫穷而自卑,不再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感到被人瞧不起。真正使我懂得人生的贫富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人格上的欠缺和精神的沦丧,那才是真正的贫穷。
于是,我找到了踏实,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依靠,就像漂泊的游子回家见到母亲的感觉——温暖、温馨··· ···
愿她一路走好,伴我一路走来。
(甘肃/路玉杰)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首先感谢你们每月定期为跟我一样的千千万万读者精心制作如此完美的精神大餐!
我有一个遗憾,作为《读者》的老读者,前几年竟然没有注意到《读者》(乡村版),错过了无数篇的好文章。身在军营,平时外出不是很方便,但每个月《读者》出版的日子,我都会尽量争取请假外出,或者请其他外出的战友代我购买。买得多了,几家报刊亭的老板渐渐都熟悉了我,并积极向我推荐《读者》(乡村版)。一开始我并没在意,又怕“乡村版”太“土”,让身边的战友笑话。后来经不住再三劝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了2003年第10期的《读者》(乡村版),结果一翻开就放不下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封面,清新隽永的选文,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作品,让人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之后恰逢2004年报刊征订,于是毫不犹豫地订阅了2004年全年的《读者》(乡村版)。
读到《读者》(乡村版)上的好文章,我总忍不住要与身边的战友分享,结果在我的带动下,我身边不少人现在也变成了《读者》(乡村版)的忠实读者。我手里的杂志传阅率也越来越高,常常是书还没寄到手,“预定”的人已排成了队。训练之余阅读《读者》(乡村版),成了我们军营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真的要感谢《读者》(乡村版),让我们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感谢《读者》(乡村版),祝福《读者》(乡村版)!
(海南/曾火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