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田
所谓“酒令”,就是饮酒时的规矩,也就是饮酒时所行的游戏,从古到今,其花样不断翻新。文人贵族在酒宴上借“雅令”、“筹令”以助兴;平民百姓逢年过节、款待亲友时,也会猜拳行乐。有关酒令的故事自然也是五花八门,趣味多多。
记取殷鉴定酒 礼据考古学者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酿制成的酒。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商代,饮酒的人越来越多。商朝末代君主殷纣王,好吃酒淫乐,他在沙丘那个地方,修筑了一个灌满了美酒的池子,池上挂满了做好的肉食,像树林一样,使男女裸体游戏其间。殷纣王带人整天整夜地在那里喝酒淫乐,使得老百姓忍无可忍,起来造反,殷商终于亡国了。
周朝立国以后,鉴于殷商亡国的教训,对饮酒有了一些限制,在王朝设了“酒正”一职,专门掌管有关酒的政令。西周晚期,又针对酒席上醉酒失礼的种种情况,制定了各种“酒礼”,特设“酒监”在宴席上进行监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宴会上饮酒的规矩被称为“觞政”,也逐渐转移到了民间,并演化为佐饮助兴的一种娱乐活动。
投壶赋诗开先河 公元前530年,齐景公等一些国君,到晋国祝贺晋昭公即位。晋昭公设宴款待各国君主,大家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投壶游戏。晋昭公拿起一枝箭要投,晋国大臣中行穆子先祝词赋诗说:“有酒如淮河一样流,有肉像山一样高,我们的君主投中了啊,就是诸侯的老师!”晋昭公果然一投得中。当时,齐国和晋国都想争夺霸主地位,所以齐景公不甘示弱,跟着拿起一枝箭说了这样的祝词:“有酒像渑水一样流,有肉像丘陵一样高,寡人投中了啊,为大家助兴!”说着,他也一箭中壶。投壶在春秋时已经开始流行,饮酒时投壶赋诗,可以说开了酒令的先河。
遵从觞政浮大白 战国时,魏文侯有一次与朝中大臣饮酒做乐。开饮前文侯立下觞政:“每巡杯中酒不干的,浮一大白(浮是满饮的意思,白是罚酒用的酒杯,浮一大白就是满饮一杯罚酒)。”酒过数巡,魏文侯有一次竟没有饮完。监酒官公乘不仁立刻举起一杯酒要罚魏文侯,已有醉意的魏文侯却不理睬。这时旁边的侍者呵斥公乘不仁退下,公乘不仁朗声应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臣下不能食言,君主也不能食言。今天君主立下觞政,自己能不遵从吗?”魏文侯猛然醒悟过来,连声说好,接过罚酒一饮而尽。随后,他又提拔公乘不仁当了官位较高的上客。后来,“浮大白”成了饮酒中常用的话语。
楚汉相争歌抒怀 楚汉争夺天下时,刘邦渐渐占了上风。后来,西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形势岌岌可危。项羽在帐中饮酒消愁,当美人虞姬在一旁舞剑助兴时,他即兴作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驻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后来刘邦击溃叛将英布回到故乡大摆酒宴,款待父老乡亲。当众人开怀畅饮之际,豪兴飞扬的刘邦亲自击筑(一种古代打击乐器),还作了有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两人都是即席作歌,但是项羽作的是穷途末路上英雄的慷慨悲歌,刘邦作的是凯旋后英雄的洋洋得意之歌。后来酒令中的唱歌、唱小曲、唱小调,大约都来源于此。
军法行酒慑吕氏 春秋战国时诸侯混战,军旅在出征、凯旋时,都要举行飨宴,于是佐饮助兴的一些娱乐活动也开始在军队里兴起。
到了西汉初年,军旅里的酒令已经带有军令的色彩。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权,她还重用了一大批娘家人,刘氏子弟大为愤怒。有一天,吕后在宫中设宴,赴宴的人里多一半是吕姓王侯大臣。刘邦的孙子刘章人大为不满。宴会开始后,担任“监酒”的刘章对吕后说:“臣是将种,请以军法行酒!”吕后答应了。席间:刘章故意叫内行不断斟酒,灌得吕氏诸人东倒四歪。有一个吕氏子弟实在招架不住,拔腿从席上逃走。刘章赶过去,一剑砍下他的首级,然后回报吕氏道:“有一人逃席,臣已按军法处斩!”吕氏一班人都很害怕,吕后气得浑身发抖,但也无可奈何。
手势酒令变拇战 五代后汉时,中书令史弘肇与诸同僚在三司使王章家里会饮,酒酣之时,众人行起了“手势令”,但史弘肇不会这个,于是邻座的客省使阎进卿就手把手地教他,一连教了好多次。宰相苏逢吉就取笑他们说:“座中有姓阎的人,就不怕罚酒了”可知,那时已出现了“手势令”据专家考证,最晚在唐代中期饮酒时行“手势令”的方法已经出较齐备,后来“手势令”逐渐演变成“拇战”,老百姓称作“划拳”、“猜拳”。
《红楼梦》中对“拇战”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说着又着袭人拈了一个,却是‘拇战’。史湘云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做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见腕上的镯子响··· ···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由于“拇战”简单易行,一直流传到今天,还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诗人即席行雅令 古代文人雅士饮酒时多行雅令,或引经据典,或吟诗作歌,种类很多。
相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晁补之、秦少游同去拜访佛印禅师,四人一起饮酒行令,要求每人先说一种落地无声之物,接着用人名贯串,句末再附诗句一联。苏东坡先说:“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晁补之接着说:“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鲍叔曰:‘只须两三裘,清风自然足。’”
秦少游又接着说:“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最后说:“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颈似鹅。’”
他们四人行的酒令是“落地无声令”,难度很大,非饱学之士难以应对。
宾主笑对犯罪令 北宋另一个大文学家欧阳修与宾客饮酒行令,要求各作诗一联,诗中要说出犯徒刑以上的罪状。
一个客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又一个客人说:“持刀逼寡妇,下海劫人船。”欧阳修说:“酒沾衫袖重,花压帽檐扁。”
众客人都很惊讶,因为欧阳修此语并不切题。欧阳修笑着说:“到此时徒刑以上罪已经犯了。”来客听罢哄堂大笑。
大观园里玩酒筹 筹令也是古时酒席上常见的饮酒游戏。一般是先掣签取令,再摸酒筹,然后按酒筹上的指示行事。例如:“人面不知何处去——多须者饮”;“焉能辨我是雌雄——无须者饮”;“独看峰上雪纷纷——白须者饮”··· ···好的筹令真是妙趣横生。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有贾宝玉和众姐妹、丫鬟玩“花名签”酒筹的描绘:宝钗抽的酒签上面绘一朵牡丹,上题“艳冠群芳”,下面镌有一行小字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云:“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李纨抽的签上画着冬梅,上写“霜晓寒姿”,诗为“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袭人抽的是一枝桃花,上题“武陵别景”,诗云“桃红又是一年春”,下注云:“杏花陪一盏,座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最后、同岁者宝骊、晴雯、香菱,同辰者黛玉,同姓者花芳官自酌其酒,各饮而尽。在这段描写里,酒令内容与人物身份、性格相映成趣,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读来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位不论尊卑,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才不论高下,人们在宴饮的场合,都喜欢行酒令以助兴。有关酒令的故事不胜枚举,其文化内涵也予人许多教益与乐趣。
(邱宝珊摘自《资料卡片》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