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4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9期

重金不卖发明专利的青年农民(第32-33页)

发表于 2022-04-15 • 字数统计 3085 • 被 381 人看爆

重金不卖发明专利的青年农民

孙乃明


家境贫寒,从小立志搞发明

  1967年,郭永清出生在桦甸市红石砬子镇八家子村烟囱砬子屯。父母都是朴实本分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1985年,念了7年书只有19岁的郭永清开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当时土地已经实行联产承包,因种种原因郭永清家没有分到地,生活实在难以维持,全家就投奔到小红石村的大姐家。房子盖不起,郭永清就和姐夫一道在山上用泥土堆起个小土仓子,一家人挤在一铺小土炕上。没有电,干脆就摸黑;没有地种,他就在山上开点小片荒;粮食不够吃,姐姐哥哥接济点。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播种器。


苦钻三年,播种器研制成功

  红石镇属于山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为黄豆。春天,农民在种黄豆时都是两人一组,一人在前面刨坑,另一人在后面放种子埋坑,费工费种子产量低。
  1986年春节,他的兜里装着黄豆粒儿,手里也不停地摆弄着黄豆粒儿,他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3粒黄豆,然后插进土里,松开手指后,黄豆已播种在土里。他根据手指一捏一松的原理,开始用铁片制作能开能闭的“鸭嘴子”。当时也没有像样的工具,只能用剪子绞铁片,用钳子卷边,很难达到标准,搞了好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想起烟囱砬子屯有电砂轮,他灵机一动,可以用电砂轮把铁片磨齐。
  第二天上午,他就向50多里地远的烟囱砬子屯走去。当时正是春天跑“桃花水”的时节,山路崎岖坎坷,遍地都是积水,当他费了四五个小时的工夫走到地方时,已累得满身是汗,一双棉胶鞋也已经“灌包”了。在亲戚家简单吃了点饭,郭永清就开始用电砂轮磨铁片。干完活后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他满怀喜悦地往家赶。
  春寒料峭,一阵寒风吹来,郭永清禁不住打了个冷战,被汗水溻(音:tā)湿的棉衣贴在身上凉似铁,“灌包”的胶鞋更是寒如冰。当他走回家时,已被冻得缩成一团。家里人忙把他穿的鞋和衣服脱掉,盖上大被躺在热炕头上,可他还是病了3天。
  郭永清病好后,经过进一步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鸭嘴子”播种的难题。接着,他又攻克了装种子的部件等难关。一台凝聚着青年农民智慧和汗水的新型播种器,终于在1986年的春天诞生了!
  春耕时,这台播种器派上了用场。郭永清一个人用播种器很快就把自己家沟沟坎坎的自留地种上了,做到了省时省力省种子可到出苗时,他却发现了问题:3棵苗都挨在一起长,杆儿挺高却不分叉。尤其到秋天时,收成很不理想这时村里出现了不少议论,说他瞎胡闹,不好好种地唱高调!面对这些风言风语,他并没有动摇,相反更激发了他要把播种器研究到底的决心。
  农闲时节,别人都在牌桌上玩耍,而他则投入到研究之中。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尖尖的“鸭嘴子”造成了3粒种子播在土堆里聚堆,使种子的根不能正常生长,从而影响收成。于是,他把尖尖嘴改成了扁扁嘴,使3粒种子均匀分布。第二年经过试种,获得了成功,收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他并没有满足,对播种器不断地改造完善,经过3年的研究,便携式播种器已经成为很好的播种工具。


自产自销,抢抓新商机

  20世纪80年代末,郭永清家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转,也不住山上的土仓子了。家住红石镇永丰村石门沟屯的俊姑娘陈丽霞没嫌郭家穷,嫁给了郭永清。这让郭永清很受感动,他发誓一定要让媳妇过上好日子。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他决定批量制作播种器,然后试销。
  经过积极筹备,1998年春节刚过,郭永清起早贪黑苦干了两个月,加工出50台播种器,然后拉到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八家子村试销,可任凭他喊破了嗓子介绍产品,农民们还是光看不买,结果一台也没卖出去。几天以后,他又来到八家子村,还是无功而返。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对播种器仍旧充满信心。
  5月份开始种黄豆了,郭永清拉着播种器再次来到八家子村,这次他直接来到山上种黄豆的地里,亲自用播种器给农民做示范。农民们将信将疑,并用手抠开用播种器种过的豆子地,一看确实有种子,省力又均匀。郭永清趁热打铁,把播种器先送给农民用,用好了再给钱。就这样,郭永清把50台播种器全部送了出去,让农民试用。这期间,他每天天不亮就骑自行车来到八家子村,指导农民使用播种器;他几乎走遍了八家子村的每片田地,不厌其烦地讲解使用要领,一天下来累得口干舌燥,两腿发木。有一天,郭永清回家走到半路遇上了瓢泼大雨,前不着村后不靠屯,土道泛起泥浆,自行车的轱辘上沾满了泥,推都推不动。没办法,郭永清只好扛着沉重的自行车、顶着大雨,艰难地走回了家。
  春种秋收、经过试用,农民们尝到了用播种器的甜头,种子不但省一半,收成还增加了一倍。
  1999年春耕前,郭永清又加工出100台播种器,一下子被当地的农民抢购一空。
  为了防止别人仿造,很有经济头脑的郭永清开始申请专利。2000年7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了便携式播种器的专利申请,并于同年将该专利刊登在国家知识专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优秀实用专利大全》上。该书是这样介绍便携式播种器的:该播种器一人能顶4人,每人每天高质量播种3~4亩地,株距、施肥量、播种量可随意调整,适用玉米、黄豆、小豆等农作物,也可在平地、山地、石头较多的旱地和涝地上播种,尤其适用于大型机械无法作业的山区,同时还节约了劳动力。
  这时他看到了这项专利产品的无限潜力,并开始筹建工厂,准备大量生产播种器。


创办工厂,让产品遍地开花

  2000年下半年,郭永清开始筹建工厂。资金不足,他就花高息贷款,建厂房、进设备、购材料。那阵子真是忙得焦头烂额,累得腰酸腿疼,但他却特别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干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在实现一个现代农民的自身价值。正当他紧锣密鼓筹建工厂的时候,全国各地想要购买播种器专利的电话、信函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尤其是湖南一大公司的老总三番五次打电话,准备出200万元购买此专利。200万元啊!一夜之间就能变成百万富翁,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郭永清出奇的冷静,他觉得200万元已经失去了他发明的本来意义。
  对于这一点,笔者疑惑不解地提出了看法:这么一个小小的播种器200万元都不卖,是不是有点过分?而郭永清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专利产品不能以大小来衡量它的价值,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它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他还举例说微小的专利产品竞卖了1000万元!他不卖此专利除了价钱原因外,还考虑在本地建厂可以增加当地税收,为家乡做些贡献。还有一点就是舍不得,他说这就像自己的孩子,给多少钱也不愿意卖。另外,他还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播种器,让它为亿万农民造福。
  他的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语,体现了这位青年农民的博大胸怀。
  2001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桦甸市红石镇永清播种器制造厂”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正式挂牌。播种器上市,立刻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产品不但热销桦甸农村,而且还远销理春、和龙、靖宇、抚松等地。2002年春耕前,永清播种器供不应求,桦甸市内的两家经销商为了拿到数量不多的产品竟互相争吵起来;磐石市的一个农民花200多元钱搭车赶到厂里,为的是尽快买到播种器。二道甸子镇一个农民的一台播种器被人偷走了,于是他来到厂里想要再买一台,可不巧的是厂里的播种器已销售一空,他一看买不到了,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郭永清赶紧从亲属手中匀了一台播种器卖给这位农民,感动得这位农民不知说啥是好,非要多给50元钱,而郭永清说啥也没要。
  今年,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栏目组专程对郭永清进行采访。摄制的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面对前景看好的可喜局面,郭永清更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他表示,要把播种器的质量越做越好,数量越做越多,让播种器在神州农村遍地开花。

(李俊华摘自《农村天地》2003年第1期)

分享到:
兽尿驱害(第34-35页)
菜农婆婆(第31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