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松
明末清初,有位“狂傲有奇气”的文学评论家叫金圣叹(1608-1661),江苏苏州人。他少有才名,喜欢批书,曾批注《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颇有独到之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轶闻趣话。
金圣叹本姓张,名若采。说起他的改姓换名,还有一段趣事。
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去祭孔夫子。大典方毕,那些平日温文尔雅的学子突然一拥而上,去抢供桌上的猪头和馒头,丑态百出。文质彬彬的儒生何以如此粗鲁?原来,当时的读书人认为:谁先抢到祭孔的猪头与馒头,谁就会科场中,举独占鳌头,继之官运亨通,享不尽荣华富贵。张若采见状,哂(shěn)笑不止,口占打油诗揶揄之:
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
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
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
夫子喟然叹,晃头又摇脑:
“在陈我缺粮,未见此饿殍!”
生性幽默的张若采从此改姓金,名圣叹。“金”者,偶像之金身也;“圣叹”者,孔圣人为之叹息也。
金圣叹狂傲诙谐,常常借考试的机会抨击时政,捉弄那些主考官,因此屡试不第。
这一年又逢开科,金圣叹前去应试。时辰一到,肥头大耳的主考官懒洋洋地走进来,煞有介事地挥笔在纸上写了一个考题:王之将出。
金圣叹嗤之以鼻,提起笔来一个字也没写,只在纸上画了个圆圈,中间一个最大,两边各两个小的,就匆忙交了答卷。
主考官刚公布题目,人还没坐稳,就看见有人前来交卷,觉得很奇怪。他拿起来一看,弄不懂是何意,立即叫人传金圣叹上来问话。金圣叹郑重其事地答道:“大人没看过戏吗?戏台上王之将出时,不都是四个跑龙套的先出来站在戏台两边吗?”官被问得满脸窘态,哭笑不得。
顺治十七年正月,金圣叹的一位好友从京城回到苏州家乡,转告他一个好消息:“顺治皇帝读了你评注的才子书后,曾在金銮殿上当着朝臣称赞你是‘古文高手’,并对词臣说:’莫以时文眼看他。‘“金圣叹听了激动得”感而涕下,向北叩首”。后来他写了《春感八首》,诗中写道“忽承帝里来知己,传道臣名达圣人;金殿近臣闻最切,九天温语朗如神。”金圣叹由此而生发出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幻想着“今日长安指日边,香炉北上是经筵”的情景,一心盼望顺治皇帝能邀他上京师,在皇帝身边当个“经筵”大臣。可叹的是,他的幻想等于盼望天上掉馅饼。结果,不要说为皇帝讲经,甚至连他原先所追求的——“无病无恼,开眉吃饭,再将胸前数十本残书一一批注”的小小希望,也一并破灭,等待他的只是一场杀身大祸。
苏州县令任维初,从顺治十七年腊月上任以来,一直想方设法搜刮民财,以严刑催逼百姓缴纳钱粮,然后监守自盗,将官粮拿出来以高价卖给百姓,中饱秒囊。因此,民众怨声不绝。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四日,顺治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苏州,金圣叹与秀才们在文庙聚集“哭庙”,接着又拥到巡抚大堂,要求驱逐知县任维初。清政府不但没有罢免贪官,减少粮赋,反而将金圣叹等人逮捕入狱,押解到省府江宁审讯,每人先受30大板。金圣叹熬不过疼痛,口中高呼先帝。不料此举惹得四位满官发怒,他们严厉责问金圣叹:皇上(康熙)刚刚即位,为何高呼先帝?分明是诅咒当今皇上!金圣叹无话可答,最后,以“大不敬”和“摇动人心倡乱”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七月十三日处决那天,同时被杀戮的共有121人。金圣叹想:杀头好似清风过颈,可要是等到最后一个被斩杀,精神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于是他就悄悄地对靠近他的剑子手说:“我手心里有一张1000个铜钱的字据。如果行刑时你能第一个先砍我的头,钱就给你。”
贪心的刽子手为了得到钱真的第一个砍掉了金圣叹的头。当侩子手掰开金圣叹的手时,却见其两手空空,才知上了金圣叹的当。正当侩子手举起刀准备砍第二个人时,一个骑马的官差飞驰而来,传令赦免金圣叹的死罪。监斩官前去查看,见金圣叹已经人头落地,虽有宪命,但为时已晚。金圣叹本可幸免于难,正因为他出了个先死为快的馊主意,反而误了自己。
(朱志钦摘自《龙门阵》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