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掀起“食用菌革命”的农民企业家(第16-17页)

发表于 2023-07-26 • 字数统计 2728 • 被 117 人看爆

掀起“食用菌革命”的农民企业家

王剑华


奋斗十年磨一剑

  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药害、集营养保健和辅助医疗于一体的纯天然食物。然而千百年来,茶树菇“长在深山人未知”。它一般生长在树龄约百年以上的油茶树下,一年仅生长两次,再生长就要等10年以后,很难寻觅到,极为珍贵。
  为了实现野生茶树菇的人工培育和规模化生产,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科学家便开始了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食用菌专家也进行了长期试验,一直未能成功。实现野生茶树菇的人工培育和规模化生产这一课题成为食用菌王国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谢远泰花费10多年的心血,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
  1959年8月,谢远泰出生在江西省广昌县赤水镇天嘴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固守在贫瘠而又有限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了一辈又一辈。
  17岁那年,谢远泰高中毕业,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困,酷爱学习的他不得不放下书包种地砍柴,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当时,谢远泰想,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是把家乡的食用菌资源开发出来,那不是很有发展前途吗?
  从1980年起,谢远泰从牙缝里省出了一些钱,先后到广州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农科院、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地培训学习,学会了香菇、银耳、木耳、凤尾菇等多种食用菌的菌种接种法、室内压块栽培法等技术。谢远泰博采众长,很快成为广昌县首屈一指的食用菌栽培能手,栽种的菌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勤劳发了家。
  1986年,谢远泰承包了赤水镇香菇场准备大干一番时,香菇市场的价格陡落,“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在度过许多不眠之夜后,他把目光盯在了人工栽培茶树菇上。
  茶树菇人工栽培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真菌学、遗传学、发酵工艺学、环境学等相关理论。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谢远泰上抚州、跑南昌,买了一大堆有关食用菌生产的专业书籍,订阅《用菌》杂志,埋头啃读。此外他还挤出时间读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微生物专业函授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为观察记录野生茶树菇的生长环和规律,白天,他常常带着干粮跑到七八里之外的油茶林中的老茶树蔸(dōu)下,仔细了解植被条件、土壤酸碱度、茶树菇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等。晚上,他又钻进不足5平方米的低矮昏暗房间里,捧着瓶瓶罐罐,做野生菌株的孢子分离实验。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他就用肉眼看,用土办法分离。为了给菌种生长提供恒温件,他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一台当时赤水镇独一无二的窗式空调。为了这项研究,谢远泰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到银行贷款2万元。
  1990年夏天,谢远泰通过接种、培育,首次试种的500个菇筒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鲜活水灵的茶树菇。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定,各种主要成分均达到野生茶树菇的标准。
  消息一传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谢远泰栽培的茶树菇也荣获“江西省最受欢迎产品奖”、1995年全国食用菌展示会与新技术交流会优秀产品奖等多种奖项。1997年3月,他的发明申请国家专利得批准,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被人誉为“神菇王”。


锲而不舍拓市场

  虽然揭开了茶树菇人工栽培的奥秘,但茶树菇的规模化生产之路同样充满了艰辛。1993年初,谢远泰借来7000元钱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短周期栽培,谁知几个月后,5000多个菇筒光长白白的菌丝,成为一堆“白色垃圾”,他只好垂泪将菌丝倾倒在赤水河中。
  1994年,谢远泰在赤水镇领导的支持下,筹措了几万元资金,做了3万个菇筒。由于厂房太小,他便在河边搭起一个大棚作为生产基地,每天给茶树菇调气、测温、保湿。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鲜菇至少能卖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连日大雨滂沱,猛涨的赤水河吞噬了菇棚和菇筒,他伫立在河边,欲哭无泪···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不仅实现了茶树菇的规模化生产,而且引进了密封无菌的灌装生产线,使接种和菇筒制作由手工生产改为机械化生产。
  1998年,谢远泰又成功研制出营养液栽培茶树菇的新技术,这项被誉为“世纪食用菌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的研究成果,为所有食用菌的栽培和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产品生产出来了,但要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接受,同样饱含艰辛。1997年,茶树菇的市场价格为160元/斤,按照与种菇农户定下的“三包”政策(包原料、包技术、包回收),谢远泰从农户处的回收价格为120元/斤,但由于农民技术不过关,当年生产出来的茶树菇全部不符合市场需求。一诺千金,谢远泰尽管无可奈何,但还是以120元/斤的价格回收了农户8万斤茶树菇,最后以每斤40元卖出,公司亏损了640多万元。他事后回忆说,如果换一个心理素质差一点的人当时肯定会跳楼。
  令谢远泰稍感欣慰的是,这次大批“贱卖”使市场认识了茶树菇。1999年,茶树菇市场价格又回升到170元/斤。
  为加强茶树菇的推介力度,谢远泰带领60名员工上武汉下广州,随身带着电饭煲,现场给旅客品尝。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表彰大会上,在中央党校民营企业管理班上,都可以见到谢远泰向众人“推销”茶树菇的身影。谢远泰光投入宣传茶树菇的广告费用就达900多万元。
  茶树菇声名鹊起,引起一些联合办厂的客商接踵而来。谢远泰在5省21市建立了6家分公司63家子公司(分厂),并在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地成立有分公司或营销机构,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豪情满怀树雄心

  谢远泰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核辐射使得千千万万的人离开了人世。然而在离大阪不远的一个村庄,却鲜有人被核辐射夺去生命。此事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当地居民世代种植蘑菇。后来经过研究,从蘑菇中发现一种微量元素可以抵抗核辐射。战后日本人秘而不宜,悄悄地发展蘑菇业。谢远泰对记者说,中国人虽然没有核辐射侵害,但现代居民却无不生活在电辐射、磁辐射中。因此,对食用菌的市场前景,谢远泰充满了信心。
  谢远泰的生物有限公司与南昌大学共同组建了“远泰集团南昌大学联合食用菌研究所”,加大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科研力度。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公司+农户”、“公司+工厂”、“公司+科研所”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在科研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在销售方面,建立国内纵横交错的销售网络,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宣传产品品牌上加大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实行统一化经营,即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菌种、统一配方、统一销售,形成一个以总公司为龙头、各子公司为基地、联合千家万户搞种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经济实体。谢远泰计划在产品获得著名商标的基础上申报驰名商标,通过进一步运作,使集团公司成为一个资产上亿元的上市公司。

(叶春花摘自《江西日报》)

分享到:
金圣叹轶闻(第18-19页)
正月十五抹花泥(第1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