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毅平
根据儒教道德观的“同心圆”原理,“孝道”不应仅限于家庭内部,而应扩展及于社会全体,这样就产生了韩国社会的“尊老”传统,其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同样令人难忘。这种“尊老”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儒教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以孝敬自己的父母为起点和核心,而施及于社会上所有的年长者。其表现方式便是各种习俗和礼节。
在农历新年的早晨,在祭祖仪式之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一是名副其实的“跪拜”,而非简单的点头或者鞠躬。拜完了家里的长辈以后,尤其是在昔日的农村里,还要向村里的其他长辈拜年。
在所有的公共场合,年轻人与年长者打交道,必须表示应有的礼节,无论其是认识的还是陌生的,让座、让道、使用敬语表示谦恭的姿势··· ···而年长者则要表现出尊严,对看不顺眼的事可直接指斥。除了地位高低以外,一般来说,年龄关系大于其他关系。日本人常常指出,在韩国,商店的年老伙计可以面斥行为失礼的年轻顾客,而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日本,商客关系高于年龄关系。
在韩国,年轻人不能在年长者面前吸烟,因为这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万一正在吸烟时碰到年长者,也应马上把拿烟的手藏在背后,等年长者走了以后再吸。不能正面面对着年长者喝酒,而是应该侧身九十度左右,侧面对着年长者喝酒。给年长者敬酒要用双手,右手拿酒瓶,左手做托右手肘状——这在古时候是托住宽袖的意思,现在已经没有宽袖了,但这个习惯却保留了下来。接受年长者的敬酒也要用双手,左手举杯,右手托杯。反之,年长者用单手即行。与年长者同席用餐时,要等年长者先举筷——这与中国是一样的。至于座位的位置,客座的后,敬酒的顺序··· ···也同样是须重视的问题,随便造次不得,否则会被认为失礼,甚至是缺乏教养。
“尊老”的传统也反映在言上。韩语的敬语或谦语系统非常复杂,根据对话双方关系(出如年龄)的不同,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其间的差异微妙而复杂。外国人要掌握其窍门难上加难,指望用在课堂上学的标准语去应付实际生活场面,难免是要洋相百出的。海外韩侨后代学说韩语,据说最困难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海外已无那种社会环境。万一你说话不“得体”,那自然是非常失礼的。也正因此,初次见面的两个韩国人,先细细地审视对方的名片。再比较过了彼此的年龄一一那要精确到月甚至日的,然后才正式开始说话。在韩国这是一道常见的风景,所以外国人常被告诚“交换名片在韩国很重要”。
韩国人的称谓方式也很有特色。对于年长于自己的人,一律不准叫姓名,而是应像家人那样称呼,从爷爷、奶奶,到哥哥姐姐,完全没有内外之别。所以看中文翻译的韩剧,满世界的“哥哥”、“姐姐”,却又在谈着恋爱,要死要活,那其实是翻译不懂中韩之间称呼的不同,照本宣科死译硬译的结果。又如学校里低年级同学必须称高年级同学为“先辈”或“哥哥"、”姐姐”,不能直呼其名。反之则称“后辈”,但一般直呼其名。韩国社会宛如一个大家庭,即从称谓方式上也能看出来。这也同样是儒教影响的产物。外国人对此颇不习惯,但在韩国只能入乡随俗。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都已经明白,“尊老”已不限于对老年人,而是及于所有的年龄层,成了一个年龄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韩国的社会秩序的原则之一,便是按照每个人的年龄大小,将之纳入到一个等级序列中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这在韩国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位阶社会”(又可称“垂直社会”、“等级社会”)。而构成其韩国特色的,则是对年龄的高度重视,外国人称之为“重视年龄甚于经历”的韩国习俗。20世纪90年代,美国商务部发行的贸易情报杂志《商务美国》,曾发表介绍韩国社会特征的特辑,供美国商人在与韩国商人做生意时参考,其中第一条便是:“韩国人重视家庭和位阶序列,非常尊重年长者,根据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树立了直观性的位阶序列。“
“长幼有序”的儒教社会秩序观念,在现代韩国就这样彻底地被遵守着,在这上头没有任何“民主化”可言。谁要是敢于“没大没小”,就会被看成是粗俗无礼之辈。
(廖 青摘自云南人民出版社《黄海余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