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懋
在闽中山区的大田县一带,除了议婚、订婚、送日子、迎娶、拜堂、闹洞房等一些常规礼仪外,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婚礼插曲:在新郎新娘结婚那天,新郎迎亲的花轿上只贴半副对联,另外半副对联要由新娘家“答对”。这是很久前的事儿,当时就叫做“轿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花轿早已不再使用,大部分是用轿车了,那么,是否“轿对”也随之消逝了呢?不,现在把“轿对”写在红纸帖上,放在彩担之内,同样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这种“轿对”,看似简单,其实同样要经过很多道程序。新郎在“迎娶”的前一天,未曾请客,就必须先把家族、亲友中知识渊博、阅历深广的“文人墨客”请来,大家齐心协力,共谋献策,协商迎亲对联。这对联要尽量写得文雅奇巧,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表面通俗易懂,内在丰富多彩,尽量竭尽全力,使新娘家族难以答对,以体现出男方家族人才辈出,才高八斗。倘若男方随便选用现成的应景对联,对方会认为你方缺少人才,或认为对婚事不慎重,纯属应景,有令人嫌之感。
闽中大田这种“轿对”的传统,与《今古奇观》中所叙述的苏小妹出联三难新郎十分相似,不知是否由此而来,无人考察,不能乱下定论。但“轿对”的含意比苏小妹的用意丰富得多。苏小妹出联只能试探丈夫秦少游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这种“轿对”不但可以用来试探男女双方以及两个村庄、家族的文化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两家和“知书识字”的人交往的情况,用现代的语言叙述,就是看看双方家族亲朋中的“知识结构”如何。
除此之外,这个插曲的意趣和妙处还在后面,当新娘家族的对子对上以后,这封帖书随着嫁妆,送回新郎家中,在此看热闹的亲朋好友和贵客来宾会不约而同地喊出“对上了”、“对得好”、“好对子”等语意双关的吉祥语,既是夸对联,又是夸新娘新郎,在这一片喝彩声中,热闹的气氛在这有趣的插曲中达到高潮。
(吕丽妮摘自《三明侨报》200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