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4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鲁南农村过大年(第6-7页)

发表于 2023-04-25 • 字数统计 2932 • 被 193 人看爆

鲁南农村过大年

邱长海

  上眼皮是正月,下眼皮是腊月,两眼一眨,新年又来了。
  在鲁南农村,喝了腊八粥,啃了灶糖,鞭炮声就密了,新年的钟声隐约传来。


再远的路也要回家

  入了腊月,老乡们回家的多了,出门的少了。背井离乡的游子,纷纷往回赶,从东北的工地上,从深圳的工厂里,哪怕几千上万里路。
  上东北的民工一般正月里就走,一去就是一年,留下媳妇一个人种地、看孩子、操持家务。好不容易盼着下雪了,他们就急着往家里赶一一合家团聚是他们辛劳一年盼望的甜蜜。
  邻村有个在徐州澡塘里搓澡的,到了年二十九,穿着皮衣回来了,见人就递“红塔山”,不知道的,以为他在外面发了大财。事实上,不管你身价百万,还是穷困潦倒,只要是在外面混的,回家总要衣着光鲜一一一年就盼望着这一次:衣锦还乡。
  娶了城里媳妇的人,最大的面子就是带着媳妇回家过年。隔壁三叔家的大儿子去年过年一个人回来了,村里人议论纷纷。直到前几天,母亲还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带着妻子回家。2000年我回家过年,在火车上就见到一对夫妻,女的骂了一路,男的只是赔笑——带不回妻子儿子,是最没面子的事啊!


再穷的人家也要请财神

  过了腊月二十,村子里多了些送财神的。
  他们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爷像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凤凰”等。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我小的时候,一年到头娱乐活动贫乏得很,伙伴们就跟在“财神爷”屁股后边看,一跟一天,响午饭不吃,也不觉得饿。


再简单的形式也要贴春联

  尽管“春联”的来历他们一无所知,却并不妨碍乡亲们贴春联的热情与执著。
  我小的时候,村里认字的少,写字的就更少,会写毛笔字的尤其少。很多老乡用指蘸墨信手涂鸦。父亲也干过,然后很知足地对我说,以前穷,买不起墨汁,就到锅底下抹一把,再在纸上按手印。
  后来村里有人写了副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十。横批:二五一十。这副对联贴出来后,一村人羡慕得不行。
  贴春联也有讲究。这活被规定为男人的事,所以从小我就协助父亲贴春联。贴新春联前要把上一年的旧春联刮净,意即“不欠账”。欠账的人家过了腊月十五就贴春联,登门要账的一看春联,就不能要“隔年账”了,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现在,村里的大学生有好几个了,自学成才的“书法家”也不少,可写春联的却越来越少了——春联还是贴,到集上买些印制的。倒是省了不少麻烦,可那种味道却淡了。


再困的时候也要守岁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全家人围着个火盆就能呆一夜。
  天一擦黑,村子里零星的爆竹声就响个不停。我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耐不住性子,揣着大人给买的零散鞭炮,点着一根香就出门了。
  大人们都在家里包饺子,大街上全是孩子。调皮的小伙伴点着鞭炮单往小姑娘堆里丢,然后看着她们吓得要命,就乐不可支。
  疯玩疯跑到晚上11点半,大人们就喊回家——守岁的时间到了。零点的钟声响了,大人就忙着摆供果、上香、烧纸、磕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
  上完供,家里就开始炒菜,全家人围着桌子喝酒。这时候,小孩子破例可以喝点葡萄酒,这种劣质的饮料,常常让兄妹争得打架。热热闹闹中,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我常常纳闷,那时候一包瓜子就能哄得我们熬个通宵,现在精美的吃食,好看的晚会却调不起情绪,一过了12点,我和妻子就上床睡觉了。迷迷糊糊中,听见父母聊到天亮。


再大的干部也要拜年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而此前,拜年已经进行。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一早,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之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
  记得小时候,天不亮就爬起来,下大雪也好,刮大风也罢,丝毫不能影响人们拜年的热情。大家端着煤油灯或提着马灯走家串户。遇到没起床的,把头磕在大门外。凡是对上些年纪的长辈,都要给磕头。在村里辈分低的后生,往往要转多半个庄子,一圈下来,腰酸腿疼倒不在乎,刚换的新衣服满是泥土,则让他们心疼不已。
  吃过早饭,是媳妇们登门拜年,大街上红红绿绿,笑声连连。
  家里来了多少拜年的,这在乡亲们看来是个面子问题。村里人对给什么人拜年、什么人来拜年尤其重视,那些在外边混得好的,当了官的,如果不拜年,就会让人戳半年的脊梁骨。


再小的孩子也要禁忌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在我们的老家,有初一禁用扫帚之俗,认为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新年也不能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粗心大意砸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
  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漏了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时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在孩子们的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做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


再少的东西也要走亲戚

  过了初一,路上开始热闹起来。
  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老的走不动的,让孙子送回娘家去;刚出嫁的,自己回去。小孩一般要跟着母亲回姥姥家。
  初三以后,姑家、姨家、干爹家,亲戚之间开始频繁地走动。
  自行车上东西也不多,几斤点心、几斤白糖、几斤馒头用个包袱一包就上路。条件好点的,包袱里就有罐头、奶粉之类的东西。
  你走大姑家,姑家表哥走你二姑家,二姑家表弟又来看妗(jìn)子,转来转去,还是那些东西。往往到了初十,亲戚走完了,每个家里剩下一堆冷冰冰的馒头子。点心却缺斤少两——不知在谁家,馋嘴的孩子早偷偷撕开纸包装,先尝为快了。
  亲戚来了,自然是好吃好喝的款待。年前买的鸡啊、鱼啊什么的,会根据亲戚的疏密程度以及来客的重要情况酌情端上桌。主人家再找上一桌陪客的,主要任务是劝酒。一寒暄,大家很快推杯换盏。
  因为少了禁忌,来客一般都能放开酒量喝,醉了躺一会儿就上路。乡村公路两旁就常见到倒在地上睡觉的男人。那时候,天冷也不顾忌,酒是香的,连梦都是香的。
  正月里多是好吃喝,初一饺子,初二供菜(酥菜),五捏嘴(饺子),六挑旗(面条),七沫(咸糊涂),八麸(含麸子的煎饼),九鲤鱼··· ···好日子一眨眼的工夫就走远了。
  过了初十,年味就淡了,该上学的去上学,该出门打工的开始上路,乡亲们一头扎进麦田里,去培育他们新一年的希望去。

(刘 忠摘自《齐鲁周刊》)

分享到:
晒着太阳过冬(第8-9页)
一块山芋(第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