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盐
在北京,每次出门,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就是那些扑面而来的地名了。土地上的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地名”还在试图保留一点记忆,让后人去揣测、去想象。我曾经在一个破旧的胡同口看见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军机处”,这个胡同就叫“军机胡同处”。难道它是清朝的“军机处”所在地吗?可是,它是在偏远的海淀呀,清朝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小镇子呢!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叫“官园”的地名,不禁赞叹不已,多好的名字啊!“官”是个俗字,“园”是个雅字,组合在一起,显得特别雍容大度,比“桃园”、“李园”之类的名字高出了一个境界。还有叫“双榆树”的地方,自然让我想起以前这里大概是有两棵古老的榆树吧;叫“六郎庄”的地方,大概与杨家将有关吧(后来才知道是由“柳浪庄”讹来);那些叫“西三旗”、“蓝旗营”、“厢黄旗”、“正白旗”之类的地名,则会使人联想到清代旗人统治北京的盛况。
北京的地名大都是“村”啊、“庄”啊、“院”啊、“巷”啊、“屯”啊上面的,如中关村、魏公村、黄庄、六郎屯、塔院、东郊民巷、三里屯等等。这些地名记录了北京在农业社会的历史,也使北京具有了浓厚的农业城市的味道,不像上海,似乎生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仔细探究一下这些地名的来由,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比如中关村为什么叫“中关村”呢?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说清代某中官(宫内官僚,指太监)在这里置办田庄,故名中官村,后谐音讹为今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原名“中官坟”,因为这里埋了很多宫里死掉的太监,后来这里的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了小村落,人们寄回“坟”字而改为“村”并讹为中关村。谁曾想到,如今的“中国硅谷”所在地竟是昔日太监的坟地!还有一个地名叫“大柳树”,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乘着轿子沿着街道去颐和园,路旁一棵柳树繁茂的枝叶挂住了轿帘,她不禁随口赞到“好大的柳树啊!”此地因而得名。慈禧太后早已经化为尘土了,而当我们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个异族女子那声轻轻的叹赏。
我曾经到南京去,发现那里许多街道以中国行政区划或山河命名,如“湖南路”、“山西路”、“珠江路”等等。这大概是建国后的“杰作”,好多城市都是这样改名的。是为了隔断历史、彻底体现“新社会”的“新”吗?既然这样,为什么又照搬已有的地名呢?这些名字平面呆板,重复泛滥,简直愚蠢至极!因为改名,这篇土地仿佛成了漂浮的无根之木,我们再也无法推断它的由来。
在北京大多数地方,原来的地名还被保存着,这实在是一种幸运。如果说北京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话,首先应该归功于这些忠实而执拗的地名,我们在现代化的森林里抓住它们,心里多少安稳了一些。
(宁 静摘至《城市博览》2002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