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6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东北的二人转(第24-25页)

发表于 2023-06-06 • 字数统计 2767 • 被 214 人看爆

东北的二人转

秋 思

  说起我们东北的二人转来,总有一种不屑一顾的表情,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东北人的缘故,有时甚至觉得二人转在给东北人丢人现眼。很小的时候,在公园里的一个空地,或在农村的场院上,都可以看到二人转。
  那种满口荤语,打情骂俏,让人听得耳热脸红的污秽语言,按现在时兴的话说,黄得不能再黄的地头文化,下流文化,是那些“正经人”不敢走近半步的那种曲艺形式。在田间地头、在任何有喜庆的日子,甚至在农村办丧事的时候,都要唱上一台二人转。二人转和东北人一起生长,一起存在,一起生活,一起悲一起乐,一起哭一起笑。
  二人转是东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
  你到东北农村就会看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骄阳似火的田野里,在公共汽车上,在农家小院里,在任何一个地方,上自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都会唱上几句二人转小调。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什么《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等,把东北农村的任意一个人拉出来都会唱上两句,就和大草原的人会骑马、人会吃饭睡觉一样的,是东北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小的时候,每当走过人群聚集的二人转场地,我就情不自禁地往里面挤,想看个热闹,这时妈妈会使劲把我拉出来,并大声责怪:“小孩子家,不许听!”
  后来自己长大了才知道,二人转里有好多的性文化,就是那种黄的东西,也是荤的语言和荤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带着性的歇后语或影射性方面的趣事,可能也是东北人最早的一种自发的性教育形式吧,因为过去性知识不是靠书本传播而是靠二人转来传播的,好多年轻人都是听了二人转才明白、才长大、才懂得性知识的。所以好人家的家长不许孩子过早地接触它,怕学坏了。的确,在一些民间的二人转节目中,有好多不堪人耳的唱词对社会空气是一种污染,但更多的二人转还是比较好的,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人们在劳动之余,在地头田间,免不了要开几句玩笑,要互相打打闹闹,高兴的时候还要唱上两声,喊上两嗓子。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那种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扭动腰肢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从现在的二人转的基本舞蹈动作就可以看到,两个人互相逗来逗去,把两条胳膊张开,有“扑蝴蝶”、“大翻身”、“小翻身”等,有时还做着一些猥亵动作,像一只蝴蝶一样,一男一女在场地上转,不停地转,表现东北人那种粗放的性格。
  二人转,顾名思义,是两个人的文艺形式(还有一种是一个人的,叫“单出头”)。可以分为好多种,有一种是搭台唱戏的,是正宗的,一男一女为一对。一对唱完再来一对,一边唱一边转,一边做着舞蹈,唱词反映了一个故事,而表演者的两个人可以担当种种不同的角色,随着唱词的需要,来变换演员的角色,是两个演员多重角色的表演方法。中间也有对白,是用纯粹的东北口音对白,其中还有不少的地方方言和歇后语,好多的南方人是看不懂的,但是在东北人听来,是最合情合理的事了。
  二人转非常注重唱词和故事的内容。有的二人转,演员在上面演,下面的观众几乎人人都会唱,每一句唱词都记得清楚。
  有一些老头特爱看二人转,而且百看不厌,其中的唱段唱词都能倒背如流,可还是想听想看。
  二人转所唱的多是传统曲目,每一场都有几个传统的曲目,来招徕(lái)观众。把那些传统曲目用海报的形式贴在演出场地外面的墙上,可以吸引老年观众和农村观众。
  尽管现在传媒改变了农村,电视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好多的年轻人被摇滚乐、现代音乐所吸引,但在东北农村,二人转还是作为主打艺术占领着市场。
  二人转演出队还是一支流动的演出团体,每当新来一支演出队,就可以看到好多村落的大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坐上自家的拖拉机或骑上摩托车,成群结队地前去观看。好的演出队可场场爆满!
  二人转演员大都来自于农村,有的是几家人,父子、母女、夫妻都是演员,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空地、旷野、街头、公园、广场到处都是他们的舞台,一辆破旧的拖拉机或汽车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风餐露宿,走村串屯,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出去唱戏。
  东北大秧歌是二人转的一种集体演出形式,大秧歌还分为高跷和地蹦两种,现在在一些大城市的中老年秧歌队都是地蹦式秧歌,而过去每当春节的时候,在那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到处可见的是高跷队。因为冬天的东北是冰天雪地的,地蹦式秧歌一是观看的人群看得不清楚,二是路面很滑容易跌倒,所以在东北农村,春节还都是踩高跷。把两只脚用结实的绳子绑到两根木棍上,棍子的下边还钉着两个马掌,是用来防滑的。
  大秧歌的舞蹈形式都来源于二人转,每到一处,秧歌队都要“下清场”,就是所有的演员都集体围成一个大圈,圈成一个圆形的场地,从秧歌队里跳出两个人来:一男一女。开始二人转的演出,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传统曲目,是那种大家都喜欢都会唱的曲目,这两个人在高跷上起舞做着各种耍手绢和转扇子的舞蹈动作。随着高亢的唢呐声,大声地唱,夸张地扭,不时互相飞眼、打逗和取笑,引得观众也一起开怀大笑,给节日增添无比的喜庆气氛。“下清场”也是一种二人转形式,是节日里专门插在大秧歌队里的二人转。
  还有一种二人转形式,就是进人家庭的表演形式,可能和过去的唱堂会差不多吧。谁家办婚事,谁家办丧事,谁家的孩子过满月,谁家的买卖开业,都要请上一伙人来唱戏,这时的二人转就进入了各家各户,到庭院里唱。
  二人转最主要的乐器是唢呐,还有锣鼓,在室内还有二胡等等,但以打击乐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人转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正像毛主席说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人转在东北农村有其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一传统艺术真正成为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农民致富的一种形式,好多地方政府就是用二人转来宣传计划生育,来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有的还用二人转来宣传地方产品,用二人转来做公益广告,用二人转来拉近干群关系。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还派出得力的人员帮助二人转队伍排编新的节目,宣传农村的新人新事。比如赵本山的第一个电视小品《摔三弦》,就是根据农村有些农民迷信算命而编写的,里面就有好多二人转的语言和唱段,是把二人转搬上屏幕的一种形式。
  在吉林,把二人转定为吉剧,成为一种固定的代表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二人转是赵本山最初步入曲艺世界的入门艺术。我很佩服他的勇敢,他从来不隐瞒自己出道于二人转这样卑微的出身,而是把二人转视为东北人的一种光荣;他不把二人转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并决心要把这种被城里人看不起的艺术形式搬到舞台上,让二人转堂堂正正地走上大雅之堂,是一种勇气,也是我们东北人的骄傲和福气。作为赵本山的老乡,我真心地谢谢他,但愿他能实现这一理想。

(杨高峰摘自《岁月》2003年第2期)

分享到:
父亲在街上(第26-27页)
欧盟农民躺在政府怀里(第22-23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