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6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两角钱做成中国的“梳业大王”(第32-34页)

发表于 2023-06-20 • 字数统计 4278 • 被 148 人看爆

两角钱做成中国的“梳业大王”

林新华 王启生

  两角钱能做些什么?刘九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两角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就是因为小小的两角钱,使一个打工青年踏上了创业之路,历经10多年的拼搏后,创办了一家全国最大的梳蓖生产企业,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梳业大王”,其生产的“天天见”系列梳蓖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
  35岁的刘九生是湖南省十届人大代表,奇特的创业经历为他赢得了不少的荣誉:“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创业之星”··· ···


两角钱生意让打工的他着迷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栏垅乡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地方,但栏垅的家庭制梳手艺却闻名遐迩。当地的村民说,制梳在栏垅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许多村民制梳都是传承着祖先的手艺。1968年9月,刘九生出生在这个“木梳之乡”。他的父亲是一位制梳高手,靠着这门手艺,父亲将这个家撑了起来。刘九生的童年、少年是在平静中度过的,父亲为这个聪明好学的儿子设计的“路线”是,考大学跳出农村到外面工作。刘九生在家里5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他十分理解父母的心,因此读书十分勤奋。一场变故却在1988年6月降临,正当刘九生通过学校高考筛选,正要到学校去复习准备高考时,父亲摔断了腿,成了残疾。除了父亲,他是家里的“大男人”。在辗转难眠深思几天后,刘九生放弃了高考,在家接替了父亲的“顶梁柱”作用。如同栏垅许多男人一样,父亲开始传授他制梳的技术,然后让他到村里的木梳厂打工。
  每当农闲做完梳子后,同村中其他人一样,刘九生挑着梳蓖到离家五里地的栏垅镇上去卖。日子久了,他便与一些收购梳篦的人也熟了。
  闲聊中,刘九生得知这种转手生意一把梳蓖能赚上两角钱。细心的刘九生一想,如果真能一把梳篦赚两角钱,一卡车就能赚上几千元。为此,他前往衡阳市探听行情,证实了购梳者所说的,刘九生盘算一番,决定从厂里出来经营这种生意。
  刘九生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问题,家中没什么积蓄,现金收购不可能。那段时间,刘九生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叹气。细心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就问他遇到什么事了。等到刘九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沉吟一阵后说:“我先同你到乡邻家去赊些梳篦,让你做一回看。”
  刘九生的父亲为人忠厚,口碑很好。父亲一瘸一拐陪着他登门入户,终于赊来了一批梳篦,加上自购的一批梳篦刚好凑齐了一车。刘九生雇车前往衡阳市,顺利脱手。回到家中,迅速将货款返还乡邻再一算账,这次竟然挣了近千元。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千元是个不小的数目。这笔巨款给了刘九生极大的信心。


两千元亏损逼他办厂

  梳篦生意首战告捷后,刘九生凭着已有的少量资金和良好的信誉,开始大批量地经营起这种“转手”生意。1989年底,刘九生收购了一批梳蓖到邵阳市去卖,车抵邵阳,刘九生找到经销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经销商在查验梳篦时发现其中的一些梳篦质量不行,拒购这些梳篦。送货回来,刘九生一算,此趟不仅未赚钱,还倒亏了两千元,这倒引发了刘九生的思索:做这种转手生意看似风险小,但实际上风险大,因为产量和质量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有时经销商催货,价高时,农民忙于耕作,没有时间生产,货收不到。质量更不用说,有的手艺好,做工好;有的手艺差,做工差。而且栏垅乡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运作成本高,经销商压价时,他又不忍心压乡邻的价。实际上做转手生意一年难做几回,而且风险也很大,亏一次相当于做两次甚至三次。只有自己办厂,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才能保证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他盘算了一下,添置设备和购首批原材料,需要投资5万元。当时他的资金十分有限,于是便走亲访友,磨破嘴皮,终于筹来3万多元。
  拿着这笔钱,刘九生购进一批机械设备,在栏垅镇租下了一个废弃的小学,1990年6月,他创办了“栏垅梳笔厂”刘九生从乡邻中招来10个人作为厂里的第一批工人,开始生产。第一年,栏拢梳笔厂产销两旺,刘九生顺利将债还掉。一身轻的刘九生开始摆脱小农思想的束缚,企业赢利后,不是小富即安,而是用来扩大再生产,企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展。然而,这又给他带来了新的考验,以前产量少,周边的市场完全可以消化。随着企业机械化程度的增加,产量日益扩大,周边市场已不能满足刘九生的需要,他决定冲出湖南。1992年底,刘九生来到浙江义乌市,这个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令他看到了希望。1993年初,刘九生在义乌市投资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为栏垅梳笔厂打开了一扇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义乌办事处设立后,厂里的产品以高质低价迅速赢得好评,其销量几乎是一月翻一番。
  随着市场的拓展,栏垅梳篦厂竟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势头。1995年初,刘九生再次拿出全部积蓄,在栏垅镇购地建房,更新设备,扩建了栏垅梳笔厂,招收100多名工人,使企业的年产量迅速提升到100多万把梳笔。企业规模扩展后,刘九生在继续强化义乌办事处的同时,又先后在武汉的汉正街、成都的荷花池设立了办事处,而且在相关省市接纳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设立总代理,使栏垅梳篦厂的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借助这些网点,刘九生生产的梳篦开始销往全国,并出口几十个国家。


“百万富翁”打工他乡学技艺

  企业产销两旺并逐渐走上正轨后,刘九生开始有时间出去“溜达”了。1997年6月,刘九生在广州办完事后,来到一家大商场,制梳的职业使他爱上梳篦,在商场里一把小木梳吸引了他,再看价格,让他一愣——28元!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把木梳的确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这么贵的木梳有人买吗?营业员告诉他:这把木梳是名牌梳子,而且梳起来有健身作用,价虽高但买的人很多,还经常脱销。
  他买下了这把木梳,要了份说明书。在返回衡阳的火车上,他有了更深的思考:企业规模虽然扩大了,但生产的最贵的梳子也只两元钱一把,因此效益一直很低。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多样化了,自己的企业总在低端产品中运行是没有前途的。要真正做到大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可是开发新产品的人才在哪里呢?栏垅梳篦厂招聘的都是乡里乡亲,他们沿袭的都是几百年的制作工艺。刘九生感到人才的重要。也许是一种机遇,从广州到衡阳有许多趟直达的火车,刘九生这次搭乘的却是一趟广州到北京的火车,正好路经那把木梳的产地。车快到衡阳时,刘九生决定改变行程,继续乘车去那家梳厂。
  车抵达目的地后,刘九生开始思量以什么身份进去,尽管这种木梳不是专利产品,但厂家面对同行是不会传授技术的。边想边走来到那家企业,突然看见厂门口贴了一张招聘送货员的信息,刘九生一想有办法了。刘九生来到厂里,请求当送货员。刘九生皮肤黝黑,体格魁梧,穿着十分朴素,负责招聘的根本想不到这个湖南汉子是一个拥资数百万元的民营企业家。问了一些基本情况,谈妥薪水后,刘九生进厂当了一名送货员。想到自己是来偷学技术的,刘九生心中有些歉疚,因此做事十分卖力,大家都很喜欢他。送完货后,他就站在师傅身边看,怎样选料、刨板、锯齿、上色。“打工”一个月后,他利用送货了解了这种产品的市场,并已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于是辞工回衡阳。“失踪”一个多月的刘九生回来后,开始进行企业改革,专门成立了新产品开发机构。尽管从那家企业学会了那种木梳的生产技术,但刘九生并没有简单地去模仿。因为他觉得如果简单地去模仿人家的产品有违商道德,而且一味模仿也是没有出路的。
  通过这次“学习”,开阔了刘九生的视野,栏垅梳篦厂开始从选料、造型等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对于新产品开发人员,刘九生要求他们每个月都要有新构想、新创意,一经采用都给予重奖,有的开发人员一次就得到了上万元的奖励。
  如今,刘九生的企业以每月20种新产品的速度更新,企业已拥有礼品套梳、檀香木梳等200多个品种上千个系列遍及高、中、低档。


做成全国梳业老大

  对制梳业,刘九生很清楚它的行业特点。梳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一直是微利行业,但梳篦是日用品,市场容量大,行业的特殊性讲究的是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刘九生再一次想到了发展,想到了要做出能走向世界的品牌。栏垅乡闭塞的地理位置和电力供应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1998年5月,刘九生决定走出大山,将企业搬到衡阳县城西渡镇。然而,扩建企业的投资需要500多万元,刘九生将原厂出售后,凑齐的自有资金只有300多万元,200万的缺口令他想到了银行。但由于他办的是私营企业,无企业无财产为他担保,银行不愿向他放贷。
  在他十分艰难之时,诚信给他带来了希望。一些与他做过生意的材料供应商、经销商闻讯后,主动借钱给他。他接着又到一些乡邻那里借了些钱,终于渡过了难关。
  刘九生觉得原有的厂名已经不利于发展,应该改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电视里播出一则某产品的广告语“xxx天天见”。“天天见”三个字琅琅上口、通俗易记,而且很符合自己产品的性能,令他大喜过望。1998年底,他将厂名更改为“衡阳市天天见梳篦有限公司”。“天天见”这三个字同样被他用做产品商标,并向国家商标局注册。
  对企业的扩展,刘九生实行的不是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而是加大技术革新力度,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企业扩建最困难的时候,刘九生没有降低产品标准,而是高标准配置先进生产设备,在同行业中率先采用激光工艺,安装吸尘设备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控制设备。先进设备同样对刘九生进行了“考试”。
  1998年底,设备调试好后,试机生产的第一批产品出来了,由于工人对新设备不够熟悉,这批木梳生产出来后,刘九生发现其光洁度不够。这是一批价值5万多元的货,怎么处理呢?刘九生自己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批产品搁在仓库时,一些精明的商人找上门来,愿出价4万元将产品买去,说是卖到乡下去。4万元对当时负债百万建厂的刘九生来说是一个诱惑,然而刘九生拒绝了他们。一位商人为了搞到这批货,住在了西渡镇。
  第二天,刘九生通知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当着大家的面,将这批产品一把火烧了。
  刘九生说:“搞企业就是要重质量讲信誉,如果我们放任这批木梳出去,就会毁了公司的形象。”那位等在西渡镇的商人听到后,再次来到了公司,不是要那批货,而是决定同刘九生交朋友,将自己所有的订单都交给了他。
  1999年初,国家商标局批准了“天天见”的注册。1999年9月,占地30多亩的衡阳市天天见梳篦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依托设立在义乌、武汉和成都的三大办事处,以及全国各省市的总代理,“天天见”系列梳篦产品凭借其优质和价位优势迅速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到2002年底,“天天见”梳篦有限公司年产梳篦上千万把,成为湖南省百强私营企业,进入湖南省私营企业十大行业500强,“天天见”梳篦系列产品被评为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天天见”梳篦有限公司也一跃而成为全国梳品行业产量和规模最大的企业,刘九生被业内人士尊为中国的“梳业大王”。

(魏玉梅摘自《成功之路》2003年第12期)

分享到:
赶着你的牛车来(第35页)
『半』字说趣(第31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