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立河
西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渤海郡一带连年灾荒,盗贼蜂起,原太守无法控制局面,丞相推荐龚遂接任。宣帝召见龚遂问道:“渤海的盗贼,你有什么办法平息?”
龚遂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这块地方远在海滨,朝廷的教化达不到,百姓挨饿受冻,官吏又毫不体恤。陛下,我打个比方:你的孩子们活不下去,万不得已偷了你的兵器,去争抢食物,那么,陛下你是要我杀死这些孩子呢,还是给他们饮食?”
宣帝很受感动,说:“朕挑选贤明的太守,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
于是龚遂提出自己的想法:“治理乱民,好比理乱丝,急不得,只能慢慢来。我只要求一条:朝廷不要给我规定框框,一切由我安排,陛下意觉如何?”
宣帝马上答应了。
龚遂上任伊始,便给各县发出命令:“以前追捕盗贼的官员,一律撤掉,另有任用。扛锄头、拿镰刀、背农具的农人,都是百姓,不许阻拦盘查。”同时,他又打开国家仓库,救济贫苦百姓。于是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下来,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
当地人素爱商业经营和从事手工艺,不愿种田,粮食自然紧张。为倡农耕,龚遂亲自下田耕作,做出榜样。同时号召百姓种树、种菜、养畜;每个成年人种榆树1棵;大蒜100棵,葱50棵,韭菜1垄;每家养母猪3头,鸡5只。
他经常下乡和百姓交谈,看到有带刀剑者,马上劝他卖掉这些玩艺去买牛。
他对这些乡民说:“你们身上背着刀剑,不就是背着牛犊吗?牛犊几百斤重,压得死人。佩带它干什么?”
几年后,渤海郡家家富足,百姓都过上了太平日子。于是,“带牛佩犊”、“卖剑买牛”也就成了有名的典故。
(吕丽妮摘自《书刊报》2003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