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珊 焦丹阳
我国古代的官服、官帽历来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代开始,就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佩金鱼袋。六品及其以下者,只穿绿袍,不佩鱼袋。古时还规定:官员提职没提级(品),还要按原品级着装;就是本人提升为宰相而品级不到三品的,必须有皇帝特赐的紫金鱼袋;凡是被任命为州一级的行政长官 (知府、正职),不拘品级,一律着红袍装。当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情况很复杂,朝代之间也有些小的变化。
上面说的只是汉族的官服制度,而中国少数民族的官服又另有讲究。如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主要官员、将领都由蒙古人担任,仍着蒙古族服装。满清入关后,废除了明朝的官服制度,官员一般穿长袍马褂(补服)。长袍都是蓝色,在举行庆典时才穿绛色。马褂平时为红青色,穿素服时改用黑色。而官员的级别(品级),也只在帽顶和补服上有所区别。
为了使各级官员有明显的级别标志,吏部对官员着装做了严格规定,如:
袍服(长袍)中蟒袍: 一至三品,九蟒五爪;四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以下,五蟒四爪。
补服(马褂): 在正中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形图案,用鸟兽区别官级。
文官鸟形: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鸿雁;五品,白鹏;六品,鹭鸶;七品,鸿;八品,鹌鹑;九品,练雀;品外,黄鹂。
武官兽形: 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子;四品,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海马。
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一律穿獬(xiè)豸(zhì)补服。獬豸古为“神牛”,能辨是非曲直,以示公正执法。
清代官员的帽饰(指顶子、花翎),也是按官职级别严格区分的。
顶子: 缀在帽子顶部的珠子。一品,红宝石;二品,花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chē)磲(qú);七品,素金;八品,花金;九品,花银。
花翎: 横插在帽子顶部的孔雀翎羽,和顶子一起称“顶戴花翎”。花翎是以翎眼多少来区分官职大小的,但是,最多只有三眼。一眼,不问勋赏,凡五品以上官员都可捐纳顶戴。二眼,必须是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如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搞投降外交的李鸿章和袁世凯)。二眼花翎多为御赐,不能花钱捐。三眼,只限于皇室宗臣,如亲王、贝勒等方得顶戴。它与汉人是无缘
的。
(冯嘉元摘自《老人春秋》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