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文
中国人重视吃,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民间语言。在中国,用吃来表达各种思想和行为的语汇简直太丰富了,含义既广泛又复杂,许多都可以带“吃”字来说。
譬如,把从事什么职业说成吃什么饭,从政的叫“吃政治饭”、“吃官饭”,做生意叫“吃算盘子饭”,文人叫“吃笔杆子饭”,教师叫“吃粉笔灰",没有正当职业而靠女人为生的叫“吃软饭”,卖弄口舌的叫“吃嘴皮子饭”,投机取巧为生的叫“吃松活饭”。遇见了打招呼,不说“你好”、“再见”,而是说“吃饭没有”、“吃了饭再走”。情况紧急叫“吃紧”,受了惊吓叫“吃惊”,经受困难叫“吃苦”,力不从心叫“吃力”,受了损失叫“吃亏”,占了便宜叫“吃了甜头”。打耳光叫“吃巴掌”、“吃卿鱼”,被诉讼叫“吃官司”,枪毙叫“吃花生米”、“吃卫生丸子”。成批购进叫“吃进”,赌博全赢叫“通吃”、“一吃三”。
还有表示各种含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管什么吃什么”、“吃软不吃硬”、“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里扒外”、“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虱婆子留一只脚”、“好看不好吃”、“吃不了兜着走”··· ···简直不胜枚举。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吃大锅饭”、“分灶吃饭”、“吃透精神”、“吃不准”一类带政治性的新语汇。
除了直接带“吃”字说的,还有间接带“吃”字说的,像在吃的过程中各种味觉感受甜酸苦辣,就广泛用来形容各种事物,如“甜蜜的事业”、“甜美的声音”、“辛酸的回忆”、“寒酸的样子”、“艰苦的工作”、“痛苦的经历”、“毒辣的手段”、“泼辣的性格”等等。
特别有意思的是,爱和恨这两种极端的感情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女子漂亮招人喜爱,说是“秀色可餐”,对憎恶的仇人,则要“寝皮食肉”。
(洪雪婧摘自《兰州晨报》2002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