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4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9期

崇祯皇帝上吊之谜(第40-41页)

发表于 2022-04-23 • 字数统计 3064 • 被 376 人看爆

崇祯皇帝上吊之谜

吴 思


作茧自缚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在此20多天前,内阁大学士(宰相)蒋德璟和皇上顶嘴,惹得皇上大怒,蒋德璟也因此丢了官。
  这次顶嘴,起源于对加税的不同看法。
  5年前,崇祯十二年春,皇上在全国范围内加派730万两白银,作为练兵费用,叫做“练饷”。这是崇祯即位之后的第4次大规模加税,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皇上加税确实也是出于无奈:中原一带的农民造反还没有平息,满洲人又闹翻了天。就在决定加税的一个多月前,清兵在河北、山东一带纵横蹂躏2000里,掳掠人口牲畜50余万。人家大摇大摆地杀了进来,又大摇大摆地满载而归,明朝的官军竟然缩做一团,不敢跟人家交手。这样的兵岂能不练?练兵又怎能不花钱?不过皇上也觉得心虚,税费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杨嗣昌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他说:“加税不会造成伤害,因为这笔钱是加在土地上的,而土地都在豪强手里。”杨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饷为例,100亩地征三四钱银子,这不但没有坏处,还能让豪强增加点负担,免得他们钱多了搞土地兼并。这种分析听起来颇有道理。
  一晃练饷征了5年,原来企图解决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官军照样不灵;清兵还在闹着;李自成更由战略性流窜转为战略性进攻,从西安向北京进军,已经打到了大同一带;杨嗣昌本人也在与张献忠的作战中失利自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需要检讨一下大政策了?内阁大学士蒋德璟便给皇上写了一份奏疏,大意是:现在地方官以各种名义征税,追讨拷打,闹得百姓困苦,遇到贼反而欢迎,甚至贼没有到,就先去欢迎了。结果,兵没有练出来,民已经丧失了,最后饷还是征不上来。
  崇祯很要面子,心里却不糊涂。与这种矛盾的心理一致,他容许蒋德璟辞了官,但不久也取消了练饷,他也知道征税越多,盗贼越多。
  皇上原想多敛钱,多练兵,从而消灭反叛者。在敛第一个、第二个、甚至第七八个100万的时候,银子多了,兵也多了,叛乱也开始平息了。但是敛钱敛到第十几个100万的时候,老百姓加入叛乱队伍的速度和规模陡然上升。皇上新敛到的那些军费,新增加的兵力,还不足以镇压新起来的反叛。


碰上“谷底的硬石头”

  在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社会集团来说,崇祯的谷底是在不同的时刻出现的。陕西是明末最早露出谷底地方,这个谷底出现在崇祯三年(1630年)夏季的一天。在那天,一路压榨下来的官府,碰上了李自成这块硬石头。
  李自成自幼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出家当了小和尚,俗名黄来僧。稍大又给一户姓姬的人家放羊,20岁便到驿站当了驿卒(近似邮递员)。崇祯二年,因为财政困难,中央政府背不起驿站这个邮局兼招待所的巨额亏损,便下决心大规模裁减驿站。次年,20岁的李自成失业了。
  据说,李自成在当驿卒的时候人缘很好,那年饥荒,姓艾的乡绅放贷,李自成还不起欠款,被艾家的奴仆戴上木枷,在大街上暴晒。他的驿卒哥们儿想把他移到阴凉的地方,给他一点水喝,艾家的人不许,李自成也不肯屈服求情。他的哥们儿按捺不住愤慨,干脆毁了木枷,拥着李自成出走城外。饥民们跟着入伙,于是就成了一支队伍。


皇子龙孙面对当年朱元璋

  按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规定,各地遭灾,地方官一定要及时报告,隐瞒不报者死。如果情况紧急,地方官有权直接开仓放粮,事后补报户部批准备案。中央政府自然更有赈灾的责任。这是合乎儒家治国理论的正式规定,但不过是一纸规定而已。
  李自成造反的那一年,兵部郎中李继贞曾经上奏崇祯,说延安―带饥荒,眼看老百姓都要当强盗了,他请求国库发放10万两银子赈济饥民。结果“帝不听”。皇上不听,你又能拿他怎么样?
  崇祯元年,农民造反前的动员口号是:“饿死也是死,当强盗也是死,坐等饿死,还不如当强盗死!”
  李自成造反的278年之前,明朝创始人朱元璋25岁,正在安徽凤阳的一座寺院里当和尚。和李自成—样,他也是因为家里太穷才出家当和尚的。当时元朝已经用沉重的徭役和赤裸裸的腐败逼出了红巾军,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走投无路。他拿不定主意,就回到村里和另外—个哥们儿商量。他的问题是:是在庙里等着人家抓呢。还是起来跟他们拼了?为此,朱元璋讨了一卦。结果:留下是凶,逃走也是凶;投红巾军呢?答案是吉。于是,这位即将埋葬元朝的人上路了,投奔红巾军去了。
  还不到300年,世道又转了一个圈,轮到朱元璋的子孙面对当年明太祖一流的人物了。


皇帝闹的天下大乱

  田地负担越重,苛捐杂税越多,田地就越不值钱。这就像开饭馆一样,除了缴纳各项税费之外,三天两头来几个穿官服的横吃横喝,吃完一抹嘴走了,你还得赔笑脸,不然就给你撕一张罚款单,这样的饭馆很难赚钱,自然卖不出好价钱。这就是说,皇上的好坏,贪官污吏的多少,对土地的价格影响甚大。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地广人稀,田地的价格很便宜,不过一二两银子一亩。折成当时的粮价,大约值三四百公斤大米,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元左右。
  明朝中期,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增加,赋税也不太重,田地的价格达到高峰,每亩能卖到50两到100两银子。折成当时的粮价,大约值一两万公斤大米,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万元左右。后来,富于理想的皇上弘治死了,他的顽童儿子正德皇上即位,赋税繁重,土地价格开始一路走低。
  嘉靖是在顽童正德之后即位的皇帝。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以敢骂皇帝著称,他骂嘉靖帝:“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净。”与此相近,崇祯即位后老百姓中也传开了一句话,把崇祯称为“重征”。重征能征到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税至十两。”
  私派比正赋多,暗的比明的多,这才是要害。尽管我自称没有替皇上辩护的意思,但我内心深处潜伏着对崇祯的“同情”:这位年轻人当了17年皇帝,满心焦虑,天天熬夜,不近女色,没完没了地批阅文件,处理他难以胜任、恐怕也没人能够胜任的天下特大号难题,动不动还要下一道“罪己诏”做自我批评。17年如一日,简直就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
  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每亩田价不过一二两银子。田的成色稍差,也有白送没人要的。如果一个饭馆白送也没人要了,或者便宜得一塌糊涂,我们当然可以推测,这时候不会再有人开饭馆了,饭馆的厨师和服务员也要大规模失业了。事实上,这正是明末农民的处境。
  人逃走了,地也荒了,官吏和军队的数目却越来越大,他们总要穿衣吃饭。这就要求官吏更加严厉地催逼那些尚未逃走的农民,于是把他们也逼跑了。最后闹到天下全乱,无处加派拉倒。


监军的太监投奔起义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旧历三月十二日,李自成的大军逼近北京西北100多公里的军事重镇宣化府,巡抚朱之冯开会,号召誓死守城。而城中哄传李自成免徭役、不杀人,全城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点上香准备迎接。镇守太监杜勋打算带人去30里外欢迎李自成。朱之冯痛斥这位皇帝的特派员没良心,杜太监嘻嘻一笑,兀自领着人走了。李自成的队伍到了,朱之冯无可奈何,亲自登上城楼,向左右下令开炮,左右默然,谁都不动。朱之冯亲自点火开炮,又被左右拉住。细看时,大炮的线孔已经被铁钉钉死。朱之冯叹道:“没想到人心至此。”然后仰天大哭,给崇祯写了封遗书,劝皇帝收拾人心,随后上吊自杀。
  5天后,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军抵达北京,开炮攻城。十八日,崇祯在炮声中发出“罪己诏”,宣布取消所有加派的新税。当晚,北京城破。十九日凌晨,崇祯自缢于皇宫后的景山脚下,时年33岁。

(吕丽妮摘自《特别关注》2002年第9期)

分享到:
乡下男人(第42-43页)
城里媳妇村里婆(第39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