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涛
意大利是一个很少让人失望的国家。她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很多喜爱意大利的人对她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在多数观光客的眼里,她就像一座大型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历尽沧桑,每一座乡村教堂都藏有杰出的画作,每一处废墟都是古迹,而且,这块土地上大师的作品似乎触目可及。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四季宜人的气候、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很多心碎神伤之人前来驱遣愁闷、疗伤止痛。
人们对意大利不吝的赞誉,但提起意大利人,却是褒贬不一。现代意大利人视自己为古代和中世纪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希望这种权利和身份能得到世人的承认。然而事与愿违,意大利人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事实,总被说成是一个巧合或偶然的错误。记得14世纪一位俄罗斯旅行家说:“意大利人最重要的特质是,这些居民生活在古罗马人的地盘上,却没有一丁点权利说自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好比—个管家,住在主人的房间里,却备受冷落··· ···”毋庸置疑,现代意大利人不是古罗马人的直系后裔。但是,他们的确是古罗马人的直接继承人,他们不单单居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和这里的空气、山水和阳光一道,沐浴着过去时代的伟大精神。
大多数的意大利城市坐落在古罗马甚至更古老的土地上,这里的居民如今还在用着不知什么年代铺就的道路,并小心地保留着它们的名字。生动鲜活的历史就这样陪伴着意大利的一生。意大利的很多教堂都保存着文化珍品,它们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会出现在一些最不惹眼的小山村里。游客们蜂拥而至,盼望能一睹乔托或是安基利科的杰作。在一些教堂的入口处,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说明:“参观本教堂内的艺术作品时,请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意大利人追求享乐至上。生活的舒适惬意凌驾于一切之上,功名利禄都无法代替。享乐的来源可以是美酒佳肴,可以是如花美眷,也可以是高朋满座、欢度佳节。在意大利人的心目中,只有这些事物是最为重要、最有意义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意大利人在外人眼中显得胸无大志、懒散无为。
意大利的国家机关上午9点上班,到10点时人们就去酒吧休息,11点时大家又回来喝咖啡,12点是法定的午餐时间。两个小时后,很多人开始打招呼互道“晚上好”了,显然,这意味着快要下班了。这就是意大利人平时的生活节奏:简单随意,井然有序。亲朋好友的相伴,美食好酒的享受,加上明媚的阳光、宜人的气候,令意大利人无忧无虑,心满意足。
但意大利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一旦出现变化,他们就会阵脚大乱,原来的一切和平、宁静和幸福就如大厦将倾,很快会毁于一旦。意大利人对“9.11”事件的反映就证明了这一点。事件发生后,意大利处处弥漫着紧张气氛,简直如临大敌,所有的人都如惊弓之鸟,看到陌生人就紧张,惶恐之情溢于言表。人们往日里的达观和相互信任一扫而光,警惕和怀疑充后着意大利的各个角落。过去无外不在的和平气息此时荡然无存。
马克·吐温曾到意大利旅游,他用一贯的辛辣笔调写道:“这里的居民也做事,那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如果正好有朋友在侧,让他睡不着的话,他们也会稍微忙活一会儿··· ···平时他们也工作,只是心不在焉,约莫两三个小时后,就专心致志地打苍蝇去了··· ···他们身上找不到任何崇高、珍贵、聪明、智慧和杰出的地方。但是,他们打心眼里清楚,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世界!意大利人如此堕落却又如此幸福,真是怪哉!”
饮食在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为填饱肚子。意大利人对口腹之欲的讲究毫不含糊,他们会挖空心思,设计出形形色色、标新立异的食谱来。因为重视吃,所以对待吃丝毫马虎不得:吃东西有先后顺序,吃的时间、环境以及心情都得恰到好处。至于吃的地点和价格,倒是无关紧要:物美价廉的小餐馆或是昂贵讲究的大饭店均无不可。只有一个地方意大利人不会去吃,那就是旅游景点的餐馆。
有趣的是,意大利餐馆老板恪守吃的一套规则,他们有时宁
愿亏本,也要维护吃的“礼仪”。如果客人出于无知,把帕尔马奶酪撒在地菇酱上时,老板会大惊失色地跑到他跟前纠正:“不,不能这样吃!用不着放奶油了!里面已经搁过了!”他的那份真诚与惊恐,让人哭笑不得。意大利人对待吃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他们做出的食物味道之美,能让人始料不及。就连对饮食要求以苛刻著称的法国人,在意大利人面前也只得自叹不如。
意大利人喝东西也讲究。喝酒必须合乎“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只有时间、地点和对手都合乎心意,才能喝出兴致来。周六一大早,男人们会坐在酒吧里,手中攥着高脚杯,里面装着一种少见的深红色液体,而平时的工作日,杯子里通常都是意大香槟,用餐时肯定得喝点葡萄酒,而且其颜色最好能与食物搭配。饭后还要喝点白葡萄酒以助消化。意大利人成天都在喝,但你几乎碰不到喝醉的人。原因在于:意大利人重视举止风度,所以不敢喝醉,以免失态;意大利人喝酒与情绪的悲喜无关,也不是为放松或缓解压力,更不是为了应酬,而是为了享受。意大利公路边的酒吧里常常挂着启事,说明为驾车安全起见,晚10点至早6点不售21度以上的酒。
莎士比亚曾写道:“世界是个大舞台,站在上面的女人和男人都是演员。”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一生从未到过意大利,但他经常把很多戏的背景放在这里,戏中的主人公也都是意大利人。上面那句著名的台词,为意大利人的性格做了完美的注脚。意大利人永远都在演戏。他们的行为语言、交际风格、着装方式,无不符合戏剧的内在要求。有人认为意大利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了装模作样和表演,而且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也有人认为是环境使然:意大利无处不在的历史遗迹,就如同舞台布景,让意大利人感觉是置身在一幕历史剧中。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虚幻与现实在意大利富于戏剧性的文化传统中,已变得真伪难辨。
不管怎样,意大利人倾注在表演上的热情与专注,无人能出其右。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中,或是与友人共处,或造访他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各种形象,而且总是力图把这些形象展现得尽善尽美。衣着打扮同样重要,因为这也是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科莫湖的航船上,水手们在大热天会把水手帽扔得远远的,跑去喝咖啡,但在靠岸时他们一定会规规矩矩地戴好帽子,否则就与角色的需要不相符了。
然而意大利人的表演,绝少有造作的痕迹。他们的“装腔作势”总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不由得你不信。
意大利人最喜欢的表演舞台要算在街上:这里既可以展示自己,又可以观察别人。意大利咖啡馆和酒吧里的小桌是当街摆的,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剧院里的观众席,人们舒舒服服地坐着,静静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阳台”的位置通常是上年纪的妇女的(如果在南方,她们一定都穿着黑衣)。她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不时大声交流一下观感。成群的宪兵一边聊着天,一边维持着秩序。大街上红男绿女,五色杂呈,人们扯着嗓门大声说话:就像无声电影中的演员,为了让观众明白对话的内容,不得不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大幅度的动作。如果在小桌旁坐下来要杯咖啡,然后仔细观察一会儿意大利人的言谈举止,你就会发现:意大利人所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任何剧院里的表演一样,都非常夸张。男人们喊叫着,挥舞着拳头,其实他们并不是在争吵,而是在聊昨天的一场晚会。两个妇女亲热地吻着对方,激动地相互拥抱,也不是因为多年未见,其实她们昨天晚上才刚刚分开,眼下只是打个普通的招呼。
意大利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城镇,人们都习惯在晚饭前出来散散步。这时,他们会穿上体面的服装,成群结队地从城里的各个方向拥向主街或是中央广场,体验黄昏下悠闲的心情。所有的人彼此打着招呼、聊着天,讨论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队之间的比赛),或是谈谈国家大事(比如与别国足球队之间的赛事)。不知情的局外人还以为他们已阔别多年了。意大利人的黄昏散步欢快而且热闹,这种传统已日复一日地延续了好几百年。一位到过米兰的俄罗斯人写道:“白天,所有的窗子都关着,大街上阒(音:qù)无一人。当炎热逐渐退去时,窗子都打开了,人们来到户外。傍晚的科尔索大街上,满是散步的人群;咖啡馆里也座无虚席,人们一边喝着清凉饮料,一边聊天,声调和手势夸张得无以复加。这时候,大街上已没有来往的车辆,人行道和整条街都已变成了人潮涌动的沙龙。一切都让位给了火辣辣的生活。”
不过,意大利人虽然爱交际,但实际上并不外向。他们和陌生人、外国人就很少搭话。如果在德国或英国,陌生人在电梯里、火车上或排队时遇上的话,就算是出于礼貌,也会客套几句,换做意大利人,肯定会三缄其口。不过,意大利人若是把你当朋友,在这个国家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意大利人情深义重,把友谊看得很神圣,他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最典型的代表是黑手党成员他们以“朋友”相称,从不相互背叛。
(翁元林摘自《文化报》200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