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奇
扎势,是陕西方言,有摆谱、拿架势的意思。戏剧中的角色是讲究架势的,一招一式要做到家,名角的架势常常是引来满堂喝彩。摆谱指的是下棋,象棋或围棋,在初级阶段照着古谱的定式一板一眼地临摹,以强化基本功。想在棋界修成正果的人首先要老老实实地摆几年谱。
而现实生活中的扎势,可是另外一回事。农村“共产”的那个年代,我们那儿有个生产队长,官位小得没品儿,任期露水儿似的,偏要扎个老势。穿衣服,上衣时常披着,冬天便罢,夏日里,黑肚皮精晃晃地亮着,充盈着臭汗的衫子照披不误;两个裤管儿,一个挽得高,一个就低。嘴角的末端叼着一根烟,深吸一口,停息一下,烟儿悬乎得几次要掉下来。上工打铃的动作也是极富责任感的,好像日本鬼子又进了村子,左腿在前,右腿后蹬,两只手一前一后拉动着铃胡上的绳子。一阵铃声之后,不见动静,便骂了起来,直骂得婆娘女子娃扛着工具溜墙根。
陕南一个苦焦的山村有个后生,当兵不满两年,回家探亲,架势摆得够劲,身着崭新的草绿色军装,裤子中道立棱得能切西瓜,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天气不凉,一只大口罩把嘴捂得严严实实,大坨儿茶色石头镜架在鼻梁上,风光得招眼。弯着身子的老父亲跟在其后,乡亲邻里频繁地给后生打着招呼,但是只听到后生鼻孔中的“哼”声,不见对乡亲的称谓,老父亲便及时补台:“娃呀,这是你二叔,她是你大妈··· ···”后生却是目不斜视,我行我素。老父亲急了,一巴掌打了上去:“你他妈的,才当了两天兵,就认不得乡亲了,要是升了官,还能认得老子!”
古城西安一个单位里,新上任的要害科科长瘦哩吧唧的,小小的眼睛却放着得意之光。既然身在要害科,便常常摆切中要害的谱。一天,他中学的同桌来叙旧情,唠叨了半天,他大腿搭在“嗯、啊、唔、哦”地二腿上,应付着,不讲汉字,只说拼音。同桌火了:“嗯啊、嗯啊的,你扎个熊势,你把过去考试抄我试卷的历史忘了。”说完转身就走。他赶忙上前阻拦,嘴张得老大,脸涨得通红,尴尬得自己差点下不来台。
生活是一面镜子,有形的势,是“扎”出来的;无形的势,是“养”出来的。“养”靠的是“精、气、神”,“精”是人品,“气”是才能,“神”是人品和才能相统一的外在。
一个人不论干着什么,保持清醒是最重要的,要明白自己是父母生下来的,姓啥,为老几,一顿吃几碗干饭能饱。
(陈 可摘自《美文》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