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忠
“立夏”这天,我们家乡有吃“立夏馃”的习惯,正像清明吃艾馃、端午吃粽子、重阳喝桂花酒一样,是从老辈那儿流传下来的。“立夏馃”的制作挺简单:将大米煮成半生熟,捣烂,揉搓,压成块,切成片,用油煎炸,是谓“干馃”,喷香可口;或搓成小圆团,似汤圆,再加上蘑菇、蒜心、青椒、蚕豆、小南瓜、马铃薯等多种春季蔬菜,汤煮而成,是谓“汤馃”,那味道也是极美的。“干馃”用手抓着吃,“汤馃”则不分大人小孩都用大碗盛出,以示丰盛。
相传吃“立夏馃”表示送春迎夏,喜庆春收。许多蔬菜瓜果上市了,能加的都要进“立夏馃”中,品种多表示春收富实,喜庆有余。“闲了一冬,忙了一春”,合家大小都要吃一餐春收作物的“大杂烩”。
旧时农民得不到温饱,但在这青黄不接时候,“立夏馃”便是最大的满足。所以穷苦人家,无论如何这一餐“立夏馃”是一定要吃的,哪怕是缸里没米也要借得米来做馃,哪怕是寡水煮也要应时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
现在,农村“立夏馃”的档次高了,上等白米加少许糯米吃起来黏而不腻。若是“汤馃”则必加进瘦肉、香菇、木耳、墨鱼、竹笋、虾米等“山珍海味”。而且如今这样吃的并不在少数,普通人家都这样讲究。
“立夏馃”在我们赣东北家乡,还有早、中、晚餐吃的区分。据说早吃补脑,中吃壮腰,晚吃健腿。虽然说不出它的科学根据,但千百年来家乡的父老都是这样笃信着、流传着。
“吃了立夏课,农家门挂锁。”立夏时节,麦子要打场,油菜要收获,禾苗要管理,夏茶要收摘,农家别提有多忙乎了。
(吴 凡摘自《团结报》200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