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伯
明太祖朱元璋喜爱撰联,一天,他见仪仗队中两排马的马尾被风吹起,甚是好看,即兴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他让孙子朱允炆对下联。朱允炆灵机一动,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显然,这个下联工整、对仗,不失为佳句,只可惜柔弱之羊不能调动大明天子的兴味,朱元璋显得有点扫兴。
这时正在一旁的四儿朱棣看出父皇的心事,便立即改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下可把朱元璋弄高兴了,朱元璋一拍大腿,连声夸道:“对得好,对得好!”其实,龙鳞是个什么样儿,谁也没见过,但皇上喜欢,就能讨得皇上的欢心。
明代武宗时,有个叫刘瑾的宦官,他哄着皇帝干坏事,对手下的大臣想骂就骂,想杀就杀,因而被喻为“刘皇帝”。然而,也有人不拍他的马屁,这个人叫费宏。一日,费宏在家陪哥哥吃饭,按官场规矩,排座只论官位高低而不论年纪大小,所以,以官论座,费宏应坐于哥哥的上首;但按家常伦理,费宏应坐于哥哥的下首。由于费宏是在家里陪哥哥吃饭,自然让哥哥坐上座了。
恰巧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刘瑾到了。刘瑾咧嘴一笑,冲着费宏说:“费秀才以羊易牛。”费宏一听,知道刘瑾在讥讽他们,说他们兄弟一个是羊,一个是牛,都是畜生。于是也冷冷一笑,对道:“赵中贵指鹿为马。”“中贵”是个官名,后来又叫“太监”。“赵中贵”指的是秦二世身边的宦官赵高。赵高曾指鹿为马,朝臣中谁不附和就杀谁。所以,这个“赵中贵”在这里实际上是代指刘瑾。
明朝末年,金陵有个叫高鳌的富人,为显示自己有钱有才,特出一上联:“羊毛笔写白鹿纸。”并张榜招对,申明谁能对上,赏银百两。金陵的文人墨客虽多,却都不敢应对,独有一个叫宫谦的皮匠去揭了榜。高鳌见宫谦是个皮匠,冷冷一笑说:“你也会对对?”宫谦答道:“试试。”而后对大家说:“请众人作证。”接着对道:“马蹄刀划黄牛皮。”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下联对得真妙,不禁都鼓起掌来。
高鳌本以为没人敢对他的上联,更没想到一个皮匠也能和他平分秋色,心想赖账,但又不好自食其言,只好捧出百两白银。这时,大家都夸奖皮匠的才华,皮匠却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才华,只因为我是个皮匠,才有了这个见识。”
相传过去有个叫何谈如的文人与友人同游珠江。友人见江中船行如梭,水波似锦,便出一上联:“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要何对下联。何沉思片刻,便对道:“羊城塔似笔,倒书天上文章。”由于他们的上、下联都工整、形象、生动,从而成为一副带“羊”字的名联而流传至今。
清朝,宜兴书生攸文赴京赶考,途中见羊群上山,羊角碰触山上石头,便偶得佳句:“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他觉得,如果再给这个句子配上一个对句,准是一副佳联。于是他就苦思冥想续下联,可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来,不禁因思虑过度,病倒了。这可把他的书童急坏了,只好请一店主暂时照料病人,自己回家报信。
书童没走多远,乘渡船过河,发现一农夫牵着牛过河。那水牛的头和身子都沉在水中,只露出鼻子在水上。书童心想:这“水牛下水,水淹水牛头”不是一个很好的下联吗?于是,立即返回,将这下联告诉书生。书生一听,喜不自禁,那一身病也无影无踪了。
我国有关“羊”的对联还有很多,如旧时的嘉峪关联:“二撩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城步石羊亭联:“石叱成羊,佳话出于东汉;郡原多象,化淳始自西周。”峡江联:“船向羊肠出;城临虎穴开。”十二生肖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现代的实用联:“未时骄阳艳;羊岁淑景新。”。“马尾扫白雪;羊头触红梅。”“羊饮春水农家富;人领风骚乡镇兴。”“马跃已传千道喜;羊奔又送万家春。”“万木争荣浮春色;五羊献瑞有福音。”
(王雪森摘自《闽东日报》200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