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来
在我们鲁南一带的乡下,有一种较为隆重的风俗,那就是刚过门的新媳妇要亲手给婆婆做一顿饭,也叫“见娘饭”。一来是品尝一下新媳妇的手艺,更主要的是借此机会让新媳妇和家庭成员彼此熟识一下。
“见娘饭”一般在结婚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参加的人有公公婆婆、叔哥嫂等。饭桌上按长幼落座,由新娘张罗酒菜,并要亲自掌勺,别人是万万不能帮忙或代劳的。头道主菜是新媳妇从娘家带来的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道主菜称“见娘鸡(吉)”,意味着媳妇到婆家以后,定会大吉大利。除几道主菜外,另配有一碗水饺,一碗面条,一碗大米干饭。饺子谐音“交子”,预祝新人早生贵子,面条则喻婚姻地久天长,大米干饭是白头偕老之意。主食一定要用新蒸的热馒头,要“大、圆、热、软”,象征着婚后的日子“热热乎乎”;并用两只盘子分盛,有“成双团圆”、“甜蜜幸福”之意。桌子上还要放一把“篦子”、一把“梳子”,谐音为“一辈子有福”。席上,新娘要将两盒专门留下来的喜烟分赠给家人,还要将饼干、糖果等分送给侄子或侄女及前来问候的婶子大娘吃。据说,吃了新人给的东西,到老了能预防腰酸腿疼。
这种习俗流传一久,也闹出了许多叫人喷饭的笑话,成了乡亲们槐树底下的谈资。
那还是兴吃“大锅饭”时,俺庄上的大留哥家中忒穷,快三十的人了,才从南方娶来一个“蛮子”。大留嫂人长得倒是腿高胳膊长,有个干活的身架,就是心眼不太全。新婚第二天一早,一家族人都来品尝“见娘饭”。这下可急坏了大留哥,对他爹说:“看她那熊样,别丢人现眼了,免了吧!”他爹眼一瞪:“你娘快五十的人了,才当了回婆婆,得叫她场面场面,你小子··· ···哼!”一家人按长幼坐好,单等新媳妇露一手,谁知一等上不来菜,二等菜上不来。正要差人去催,新媳妇却端着个水瓢,满脸锅灰地来了。她把水瓢举到婆婆眼前,憨憨一笑:“娘,你看水开了吗?”众人差点把鼻子笑歪,把个大留爹气得乱跺脚。
更有趣的是,村里平儿婶过门那顿饭,可能是她娘家陪送的是只老鸡,也可能是炖鸡的火候不足,反正那只头道鸡在碗里乱打转,就是夹不到筷子上。平儿婶是个急性子,一看这情况,全没了新媳妇的矜持,把袖子一撸说:“娘,咱架起来撕。”撕了也就撕了,谁知她又冒了一句:“娘哟,我忘了洗手了。”大家都捂着嘴笑岔了气。去年腊月,俺叔伯兄弟娶了城里姑娘,那“见娘饭”做得绝了,和酒店里的饭菜差不到哪儿去,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俺一大家人在村里场面了好几天··· ···
从做“见娘饭”,到吃“见娘饭”,今天的媳妇重复着婆婆的昨天。时事易变,这风俗却一辈辈地传下来,载满了亲情和乡情。
(方之林摘自《中国民族报》200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