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游
“踏青”一词的意义不难理解,就是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可“踏青”一词的来历却是有典故的。
踏青最初的活动是清明扫墓。这一活动虽到唐玄宗时才得以“诏令编入五礼,永定为式”,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郑国一带就已经相沿成俗。每逢三月上旬的已日,郑国的青年男女都会手执春兰、芍药涌到溱水、消水一带聚会,他们先进行扫墓祈福的悼念活动,然后便是男女派对嬉戏,且互赠鲜花表达爱情。《诗经》中的《郑风·溱涛》就记录了情侣们游春踏青时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有之外,淘订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中写着一对青年男女在溱水、有水上游春踏青时途中邂逅,旋即一见钟情,经过共同游玩,最后互赠勺(芍)药订情。
“踏青”一词的正式使用直到北宋才得以普遍推广,其中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又是相当沉重的故事。大凡是对宋词有所了解的人,对柳永一定不会陌生。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派”代表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将近二百首。其中部分歌词记录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有元宵的千门灯火、九陌香风;有清明前后的斗草踏青、斗鸡走马,场景十分热闹。他的作品以白描见长,语言清浅,且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词风的雕琢习气,尤其是表现歌妓生活的作品感情深重、流传甚广。当时,人们对柳永的评价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然而,柳永的一生却落拓潦倒,尝尽了人生的“宦游滋味”。他寄情于歌妓并非沉湎酒色,而是通过她们歌唱自己的作品来宣泄心中的苦痛,所以他对那“烟花伴侣”怀有深深的负疚:“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也正是这种知己之交,才使得那些风月佳丽对他情深义重。当柳永穷愁末路、梦断红尘时,众名歌姬纷纷慷慨解囊,在乐游原上为之买地建坟。出殡之时,满城歌妓倾巢奔丧,哀声遍地。
柳永虽死,却活在那些风月佳丽们的心里。每年清明前后,汴京城里的名姬们都会云集乐游原,到柳永的坟上挂纸祭扫,时人唤做“上风流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踏青”的风俗。因为名姬们念念不忘昔日与柳永一道“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的欢乐时光。
(何宝平摘自《永州日报》200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