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锣,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民族打击乐器,起码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书中有关锣的记载很多,如《旧唐书·音乐志》:“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峦··· ···南峦国大者圆数尺。”我国对锣的应用也很早,曾用于礼仪和战争,因此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后魏前期,我国就有了铜锣。宋代起,铜锣在民间音乐“鼓板”中使用,元代后,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我国戏曲中,也有不少用这种打击乐器。我国的锣音色低沉、浑厚、雄壮,锣面大,音量变化幅度大,敲时振动延续时间长,一般单击、慢奏、弱奏与中强力度击奏效果最佳。
中国锣的种类很多,从发出单音到能演奏旋律与和声的云锣,就有30多种,有仅重几两的月锣(也叫西月),也有重约几十公斤、非悬挂演奏不可的大锣。我国大锣有筛锣、黑锣、抄锣和开道锣之称。古代皇帝上朝、宫廷聚会,都要鸣锣,以示“王威”、“吉祥之兆”,帝王将相出巡外访往往要用大锣鸣锣开道。
清时规定,亲王、郡王和总督、巡抚,乘八抬绿呢大轿,由武弁骑马前导,有锣手鸣锣开道,锣声规定九槌半,所谓半槌即刚打响就用右手捂住锣面。其他一、二品京官所乘的多为四人抬的绿呢大轿,锣手敲的是六槌半;而七品州县官出巡时,只敲三槌半。
锣在200年前从我国传入欧洲,18世纪末被法国作曲家戈赛克首次运用于交响乐队。后来,大锣作为常规的国际乐器被世界各国所采用,这是交响乐队里惟一的中国乐器。在交响乐队里,它常常扮演蒙受灾难、悲剧性的角色。合奏中虽不多用,但往往只敲几下就足以刻画出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等作品,都因为应用了铜锣而增添异彩。虽然仅仅打一下或几下,但产生的艺术魅力却是惊人的。有些外国乐师曾说:“交响乐团如果没有中国大锣就会逊色。”
至今,民间不论节庆、婚喜,还是江湖艺人招揽生意,都要用到锣。甚至正儿八经的拳击场都以鸣锣表示时间到铜锣的确被派上不少用场。
(马耀良摘自《上海采风月刊》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