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4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4期

炉灶(第6页)

发表于 2021-04-19 • 字数统计 1301 • 被 583 人看爆

炉灶黄茶花  母亲正站在炉灶前,微驼着身子忙碌着,每当此时,我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炉灶,一种烧水做饭的普通器具,成为母亲播撒母性之爱的工具和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女人的本质,不在于黄毛丫头时代的娇嗔和撒野,而要看她为人之妻为人之母后的种种作为。一位妻子或母亲,尤其是那种传统型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整个过程中,都无法避开与炉灶千丝万缕的关联。炉灶生涯其实是一面往事的镜子,清晰地映照着母亲仁爱温热的心灵。  作为一种古朴久远的标志,炉灶代表着一种基于泥土的乡居生活。许多年以前,母亲便是乡村炉灶的主人。那是一种用青砖或泥坯垒成的装置,由灶台、炉膛、风箱和烟囱几个部分组成。从远处看,它更像一座立体的

阅读全文 »
04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4期

活法(第5页)

发表于 2021-04-15 • 字数统计 563 • 被 577 人看爆

活法刘燕敏  生命有无数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别人看着自然,自己活得别扭是一种;自己活得自然,别人看着别扭又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活自已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我曾羡慕过仕途上的某个位置,后来我发现,在这个位置上得到的尊敬大多是虚假的尊敬,我放弃了这种羡慕。我曾仰视过很大的人物,后来我发现他们离开权柄之后,剩下的仅是猥琐,我不再有这种仰视。我曾崇拜过有钱人的优越,后来我发现他们也在暗慕我的悠闲,我不再有这种崇拜。不羡慕别人,不卑贱自己,按自己的天性度完自己的时日,就是天堂的日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享受生命,避免拖着生命往前走,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阅读全文 »
04月
1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4期

松套(第4-5页)

发表于 2021-04-14 • 字数统计 2059 • 被 556 人看爆

松套江 岸  在我们黄泥湾,人人都说刘有福真是个有福的人。他是大年三十那天出生的,家里再穷,他过生日的时候总要吃顿好的。他儿女双全,虽然只有两儿一女,却有一对半念了大学。也是当时政策好,学费由国家掏,家里多少贴点生活费就行。要是搁现在,他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不起三个大学生。  老大是儿子。老大高考结束后,下到田间地头,替父亲分担农活。全家五口人,三个孩子上学,老伴有风湿病,浸不得凉水,只刘有福一个劳动力。五张嘴要吃要喝,几亩地要播要收,多少年了,都是刘有福做牛做马呢。老大年轻力壮,真是好帮手。老大在身边的日子,是刘有福一生中从未感受到的开心日子。可惜这种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老大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阅读全文 »
04月
1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4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04)

发表于 2021-04-14 • 字数统计 1436 • 被 573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盲肠手术  病人顽固地反对做手术,他说:“既然上帝把盲肠放在这里,那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当然,”医生回答道,“上帝给你盲肠,就是为了我能够把它拿出来呀。”纳闷  一位大爷到县医院看病,大夫叫他去做B超检查。谁知没过多久,大爷就气呼呼地跑回来了。大夫问他做了没有。大爷回答:“没有!那大夫一见我躺下,就只顾自己在旁边看小电视,让我很纳闷。”(以上两则曹祈东摘)两亲家打岔  从前,有俩亲家,一个是张秀才,一个是刘屠夫。屠夫的听力不好,说话老是打岔。  这天,两人碰到一起,坐在饭馆吃喝起来,边吃喝边拉开了家长里短,摆起了龙门阵。  秀才说:“书有四书五经。”  屠夫反驳道:“猪屁股有五斤

阅读全文 »
04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3 第48页)

发表于 2021-04-12 • 字数统计 1722 • 被 539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与《读者》可谓故友了,但对于贵刊却是新知己,认识她也不具有浪漫色彩的背景,正如哲人说::“即使是不经意的一瞬,也会让它化为永恒。”我与贵刊正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而产生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土里生,土里长,对于黄土地自然有十分的亲切感,贵刊正是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感人的动情故事,吸引着一个又一个像我一样痴心于她的青年学生。无奈,由于笔拙,写不出超众的文章,只有在别人胜利的背后,去分享那份既属于别人也属于我的快乐,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快乐,鼓励和鞭策着我学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已足以使我震撼。  她像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一样,看上去

阅读全文 »
04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湘女(第47页)

发表于 2021-04-09 • 字数统计 984 • 被 563 人看爆

湘女肖剑英  你是哪里人?湖南人。哦,湘女多情。  人说“湘女多情”,说得湘女有自豪感。要知道湖南妹子被人褒以“多情”很不容易了,因为湖南人以嗜辣著称,湘妹子被辣成个火辣辣的性格,火辣辣的作派,若是谁家女孩子或妇人逞能,便会被人喷道:“你这个辣厉婆!”意为泼辣能干之女人。这一词汇虽意为褒义,但毕竟“泼”有余而“情”不足。  如此这般,很多湘妹子便不敢吃辣了,若说自己是辣椒大王,便生怕被别人说成辣妹子,脾气不太温柔。其实,多情与否,并不是表面的温柔与泼辣所能断定得了的。或者,说湘女多情,根本用不着湘女们自己去对号入座,抑或只因为那“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凄美传说呢?但不管怎样,每听一次“湘女多情”,

阅读全文 »
04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到城里做客(第46-47页)

发表于 2021-04-09 • 字数统计 1975 • 被 578 人看爆

到城里做客方 华  老同学B君进城20多年了。20多年前,大家在农村穷得丁当响,但心心相印,同滚一张硬板床,同盖一条破棉絮,一块红薯或一块面包也掰成两份吃,从来不分什么彼此。  光阴似箭,老同学靠自己的努力,挤进城里,安下了一个引以为荣的家,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我却依然如故,在老家扎下了根。  前段时间,应老同学的邀请,带着乡下人的泥土气息,我踏进老同学的家。看着光洁的地板,一尘不染的家具,沙发上铺着的洁白纱巾,我这个满身汗臭的乡下佬拘束极了,不知是进还是退。正犹豫间,女主人热情的声音传入耳中:“把鞋脱下放在门外。”我不觉心头一热,老同学到底是老同学,晓得乡下人喜欢光着脚板在屋里走动,连与他

阅读全文 »
04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血鉴(第45页)

发表于 2021-04-08 • 字数统计 1446 • 被 591 人看爆

血鉴张峰秋  光绪年间,民生凋敝,路有饿殍。秦东一带盗匪如蜂而起,路断人稀,百姓惶然。  王迤山调任山阴县令。  上任伊始,王迤山惊悉境内盗匪二百有余,叹曰:“难怪民不聊生!”遂决心剿灭盗匪,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  政令一出,甚得民心,官府百姓争相效力。一时间,捷报频传,匪首匪徒纷纷落网,县大狱人满为患。  今天是杀匪祭刀之日。县衙大堂虎气生威,差役两旁站立,“正大光明”牌匾下,王迤山正襟危坐,堂下跪着人犯。  监斩官单膝跪地禀道:“老爷,有人求情,这苏文是首次抢人,可否从宽?”  王迤山倏地站起来,眉头皱了一下,说道:“杀!”  “老爷,苏文是名秀才,可否从宽?”  “杀!”  “他为了寡母

阅读全文 »
04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揭秘江湖骗术(第44页)

发表于 2021-04-08 • 字数统计 1586 • 被 565 人看爆

揭秘江湖骗术张东操  张同泽  自称“大师”的人经常表演一些惊人的“绝活”,以获取人们的信任。其实他们这些所谓的“绝活”用科学的道理来揭穿,根本就一钱不值。玻璃吞下肚  口吞玻璃是许多“大师”经常表演的绝活之一。他们真的能吞下玻璃吗?其实大多数时候,他们吞下的根本不是玻璃或白瓷碗片,而是另外一种事先准备好的替代品:海螺蛸。这是在中药店就可买到的东西。“大师”们在摔碗之前,就将海蝶蛸藏在手中,在装做从地上拾碎片时拿出来。或把这片东西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碎碗片中,到了人前再摔一个真碗,观众一般很难发现其中有诈。  如果观众死死盯住,他也不怕真吞。因为正常人的食道、贲门、幽门、小肠、

阅读全文 »
04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难做城里人(第43页)

发表于 2021-04-08 • 字数统计 950 • 被 588 人看爆

难做城里人牟乃三  我在市政府一个部门供职,所在单位主管婚姻登记、退伍安置等大小20多项工作,直接涉及到社会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天长日久,我便接待了不少来自家乡的亲朋好友和从未谋面的亲戚、老乡,同一所学校隔着好几个年级且根本不认识的校友。他们的准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拐弯抹角找到我必是有事相求。有些事很简单,且不需找人也该很好办理的事宜,为了“稳妥”也来先找我,这咱不好拒绝——帮着办!有些事根本挂不上边,因为我“管着”,也来找我,让我开绿灯实行倾斜政策照顾。人家从大老远来找我,明知不在政策范围之内,也不好当场拒绝,只得用委婉的言辞慢慢解释。还有一些事完全可以当场拒绝,但又因涉及当事人的

阅读全文 »
04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遥远的车水号子(第42-43页)

发表于 2021-04-07 • 字数统计 1838 • 被 585 人看爆

遥远的车水号子施亚康  嗨呀啦咿晴嗨呀瞒··· ···大地还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之中,悠扬动听的车水号子声已伴着嘎吱嘎吱的木制机械的摩擦声冲破夜色的包围,呼喊着黎明的到来。  家乡种稻,三十年前没有电、没有抽水机,灌溉靠一种古老的木制农具——水车。车身长长的,用做水槽,斜搁在河沿上。两头装有大小齿轮,绕着一长串库板。岸上一头的齿轮套在一根大轴的中央,轴上装有若干脚蹬,这是干活使劲的部位。大轴由两边的架子托住,架子上方搁着一根粗细适中的毛竹。人们扶着竹笔,踩着脚蹬子,转动齿轮,带动戽板,把水提到岸上,流入稻田。  这活儿看上去很潇洒,但干起来并不轻松。四个劳力八条腿,不停地踩,走不完的路,使不完的劲

阅读全文 »
04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中国农民最大的机遇(第40-41页)

发表于 2021-04-06 • 字数统计 3285 • 被 557 人看爆

中国农民最大的机遇邓 科锄头与飞机  天蒙蒙亮,农民李运来扛着锄头往地里走去。外面的雾气迷蒙蒙的一片,李运来被裹在里面,显得形单影只。  几十年来,李运来几乎就重复着这样的日子。而他的父亲、他父亲的父亲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度过了他们的一生。  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在一些方面几乎就没有大的变化。当无数领域在世纪之交发生令人瞠目的嬗变时,我们的农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仍因袭着千年的传统。  他想象不出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种地的方式:一个经营者控制着几百公顷的大农场,用飞机撒种,用机械收割,用电脑监控,像控制一台精确的机器一样来控制整个农场。他更想象不到的是,这种现代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阅读全文 »
04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家乡为何称“桑梓”(第39页)

发表于 2021-04-02 • 字数统计 332 • 被 625 人看爆

家乡为何称“桑梓”        “桑”和“梓”是两种乔木的名称。古代,人们常在家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能养蚕和做器具。        “桑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该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意思是说,看到桑树与梓树,最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而产生恭敬之心。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中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这里的“桑样”也是指故乡。后来,人们便用“桑梓”来代称家乡。        金人刘迎有一首《题刘德文戏彩堂》的诗,诗中有两句是: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        因此,后人亦用“梓里”代称故乡。(曹祈东摘自《陕西科技报》2000年5月30日)

阅读全文 »
04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西京土炕(第38-39页)

发表于 2021-04-02 • 字数统计 2666 • 被 587 人看爆

西京土炕凸 凹        那日,陪南方友人去十渡,友人说:去看看北方的土炕吧。        土炕?土炕也是可供观赏的风景吗?我惊奇地问。        友人所说,我是理解的,因为北方的平原多已被城市化了,土炕被驱赶到偏僻的乡下和幽闭的山区了。而南方人都是从城市的天空和沿着铁路线北上的,工业文明的猎猎幡帷,把人本来就短视的目光给整个地遮蔽了。        事实上,土炕不仅依然存在着,而且铺天盖地地存在着;土炕远远未被雅化为民俗风景,而是北方农民无从选择的受用。        十渡正处于京西的腹地,那条著名的河流——拒马河,正是被巍巍群山环绕着,而那山民的居所里,土炕就如照明的灯苗,很实用

阅读全文 »
04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有趣的『离婚证书』(第37页)

发表于 2021-04-01 • 字数统计 979 • 被 566 人看爆

有趣的『离婚证书』继 桥        少数民族怎么离婚,请看他们有趣的“离婚证书”。彝 族        彝族人离婚,是将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松木片中间刻上“×”号,只需把木片均匀地剖为两片,并将两片松木同时丢在地上,要丢成阴相和阳相,然后阴相的一片交给男方,阳相的一片交给女方,各自保存,以做凭证。哈尼族        哈尼族人办离婚手续时,离婚的夫妇要请人来做中间人,然后双方共同砍一木片,在木片两侧各砍3个小口,并把木片从中剖开,两人各执一半木片。这样手续就办完了。破木片就是两人的“离婚证书”,若有人反悔,木片为证,破镜恐怕难圆。傈僳族        傈僳族人若要离婚,一定要请中

阅读全文 »
04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宋代《流民图》的联想(第36-37页)

发表于 2021-04-01 • 字数统计 1854 • 被 549 人看爆

宋代《流民图》的联想章 明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人用一幅图画打倒了一位当朝宰相,这就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故事。多数史学家都指出这件事情是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毒辣手段,这当然是对的。但我想,此事蕴含的意义,还可以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        《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

阅读全文 »
03月
3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君子之交淡如水(第35页)

发表于 2021-03-31 • 字数统计 579 • 被 599 人看爆

君子之交淡如水哲 愚        唐朝薛仁贵,龙门县人氏。父母早丧,家境贫寒,自己只好到处打工谋生。因为他的食量过人,许多富户人家都不敢留他长住。        薛仁贵力大无穷,练就一身好武艺。有一天,听朋友说朝廷派武官在龙门县设台招兵,薛仁贵便去报名投军。入伍后,他在跟随唐王李世民讨伐高丽的征战中,曾上疏《平辽论》、巧摆龙门阵、长安救主、智胜高丽国等,屡建奇功。李世民班师回朝后,封薛仁贵为平辽王。        当时,朝廷上下为了巴结新贵,前来送礼庆贺者络绎不绝,薛仁贵一概谢绝,惟独收下了普通百姓王茂生的“美酒”两坛,并令左右当众启封,却把王茂生惊出一身冷汗。忽听执事高声叫道:“禀王爷,坛

阅读全文 »
03月
3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梦想是这样破灭的(第35页)

发表于 2021-03-31 • 字数统计 855 • 被 569 人看爆

梦想是这样破灭的刘大钟        林子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上大学,永远走出这闭塞贫穷的大山。        于是他拼命努力,吃了很多苦头,终于上了中学。很快就要高考了,对于品学兼优的林子来说,大学之门已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林子接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电话,电话是他的小学同班同学打来的。        “我说林子啊,书有什么读头,我赵宝山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不是照样发财吗?念在同乡的分上,来我公司,月薪1500元,怎么样?”        那一夜,林子失眠了。他更多地想到了钱,有了钱再去读大学不是更好吗?况且,也可以边打工边自学啊。        于是,林子很快放弃了高考,毅然加

阅读全文 »
03月
3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美国人的税(第34页)

发表于 2021-03-31 • 字数统计 1524 • 被 602 人看爆

美国人的税王纯才        美国人每天辛苦工作8个小时,所赚的钱,其中有3个小时以上的给了“山姆大叔”(美国政府的昵称),又有将近两个小时的付给了保险公司,真正能留给自己享用的,连3个小时的都不到。        美国人从出生起,父母就得替他向政府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申请这个号码,也可以说是向政府“报到”,而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向政府缴税。这个9位数的号码进人电脑之后,一辈子就跟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得出示这个号码,否则你找不到工作、进不了学校、租不到房子、住不进旅馆、买不到汽车、银行也不准你开户、生病了无法看医生··· ···还有,也结不了婚。        人死了之后,

阅读全文 »
03月
3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教育方法(第33页)

发表于 2021-03-31 • 字数统计 731 • 被 572 人看爆

教育方法赵凤林        孔子带领着学生到各地游说,路过陈国时被陈人围困断粮,师生几天没有饭吃。子路等弟子向人讨了些米,让颜回做米饭。        过了一会儿,孔子让子路去看一看颜回把饭做好了没有。子路刚走到窗下,见颜回正抓起一把饭往嘴里放。子路就悄悄地回来,对孔子说:“老师,你经常夸奖颜回品德高尚,我看并非如此。”孔子问:“何以见得?”子路就把自己的亲眼所见向众人说了一遍。孔子说:“虽然如此,这件事你们还是不要再提了。”        吃饭的时候,孔子向众人说:“咱们且不忙用饭,离家这么多日子了,我想先用这饭祭一祭祖先。”这时颜回连忙说:“老师,不可,这饭已经不能用了。”孔子问:“为什

阅读全文 »
03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大山顶上的守望者(第30-33页)

发表于 2021-03-29 • 字数统计 5835 • 被 597 人看爆

大山顶上的守望者闻 海我带着疑问走近张胜利        我的家在河北雄县一个贫困农村,我有一个弟弟。老实巴交的父母尽管拼命吃苦受累,还是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初二还没念完,我就离开了学校。上不起学却又渴望上学的我,对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崇拜,觉得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两年后,弟弟小学毕业了,父母还记得我当年失学的痛苦,决定把弟弟送到最好的学校,把家中能变卖的东西甚至房子都卖了,把弟弟送进了县城初中。父母又在县城边上承包了20亩地,在地边上搭的几间小房子就成了我们的新家。        背水一战的父母对这20亩地动足了脑筋,一年四季在地里折腾,我也跟着父母起早贪黑。靠种蔬

阅读全文 »
03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远方来电(第29页)

发表于 2021-03-26 • 字数统计 1701 • 被 576 人看爆

远方来电王存华        前一段日子,父亲得了肺癌在医院化疗,我和爱人轮班前去护理。与父亲同室的患骨癌的老人已经到了晚期,他胸部以下完全不能动,全靠输液维持着生命。但是他还能说话,情绪好的时候,还会给邻床的父亲说几句化疗并不可怕之类的话。        他的女儿一直在身边伺候他。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都会有护士来叫:“5床,电话!”5床是他的床位号,在医院,一般只叫几床,不叫名字。每逢此时,他昏暗的眼睛便亮出光彩来,催促女儿赶紧去接电话。一会儿,女儿回来了,说:“弟弟来电话了,他说正和他们队长在山西执行追捕任务,任务一完成就会尽快赶回来。”        老人听了,嘴边便露出笑容,说:“这

阅读全文 »
03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南叔(第28-29页)

发表于 2021-03-25 • 字数统计 2522 • 被 605 人看爆

南叔陈绍华        西龙村头的一棵大榕树长得绿叶婆娑。夏日,村民都不约而同到榕树下乘凉,议论着村里村外的新事。榕树下自然成了一个“社会论坛”。        一天,村里的南叔午饭后早已到榕树下的石凳坐着纳凉了。而陆续到来的村民三三两两向他靠拢,你一言我一语正反映着村中黄伯的“遗产案”。有的说:“这宗遗产案已拖了10多年,要向上反映帮助解决才是啊!”有的说:“这宗遗产案村干部早已断啦!”有的说:“村干部断得片面,断而未决。”        村民为什么向南叔反映这个情况呢?原来,南叔是村民选出的镇人大代表,为人忠厚老实,肯为民办事。当代表后,督促政府部门为民排解不少难题,办了很多实事,自然就

阅读全文 »
03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城里乡下各不同(第27页)

发表于 2021-03-25 • 字数统计 1620 • 被 615 人看爆

城里乡下各不同肖赛亮        城里人吃东西,讲卫生讲滋补讲色香味俱全,讲来讲去越吃越乏味以至讲减肥;乡下人吃东西,讲新鲜讲果腹,讲来讲去越吃越少病少灾,身体结结实实。        城里人穿衣服讲时髦讲品牌讲价贵,喜新厌旧;乡下人穿衣服讲合体讲实惠,经久耐穿。        城里人在车声、喇叭声、喧哗声的嘈杂中浮躁不已;乡下人在鸟语虫鸣蛙声一片的交响中怡然惬意。        城里人好探究未来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乡下人勤谋划明日修什么建什么干什么。        城里人生个儿子又喜又忧的是,将来入托入学高考择业连轴累;乡下人生个儿子喜上眉梢想的是,日后春播秋收屋里屋外多了个好帮手。   

阅读全文 »
03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村妇(第26-27页)

发表于 2021-03-23 • 字数统计 2099 • 被 562 人看爆

清晨的忠告单 逸        (周瑞丰摘自《大众健康》2001年第3期)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多了各种各样的村妇。她们大都是勤劳、淳朴、坦率,还有热情。除了这些,她们还有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时连我也无法回答。但在我们村庄以及周围的村落,我最常见的是两种迥异的村妇:一种是白白胖胖的。另一种是黑黑瘦瘦的。 白白胖胖的村妇过的是神仙的日子,快乐的神仙。她们大都是心胸开阔,万事不愁。无论日子过得拮据还是充裕,她们会把家中的一切收入置办成衣、食、物等,好好享受每一天。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若愁明日愁”的姿态。 譬如村中的林嫂,丈夫在南方做生意,且不说做的是何种生意,反正钞票大把地赚。林嫂耐不住让金钱在银行里睡觉的寂寞,立即在自己身上开了珠宝店、金银铺,然后便躲在家里食荤而肥,抹脂而白。每逢见她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不知怎的,我竟想起一句诗:“宝马雕车香满路。”什么?你说我嫉妒她?有,不过,村里有许多人羡慕她,都说她有福。她的富有也着实感动了许多人。

阅读全文 »
27 28 29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2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7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7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40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