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3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清晨的忠告(第25页)

发表于 2021-03-11 • 字数统计 2527 • 被 604 人看爆

清晨的忠告单 逸        没有什么比母爱更深沉、更长久。然而,在我已经步人中年的一个清晨,母亲一席振聋发聩的忠告,又让我体会到没有什么比母爱更清醒。        3月的一个早上,窗外细雨如丝。嗜睡的我还在迷迷糊糊地睡着,“砰砰”的一阵敲门声把我惊醒。        “谁啊!”我嘟囔一声翻身想接着睡。        “逸儿,逸儿!”        不好,是妈来了。听着母亲叫我的乳名,我心里突然紧张起来,一骨碌爬起来开门。母亲住在乡下,这么一大早来,莫非家中出了什么事?        看母亲进得门来,我都有些呆了。母亲湿漉漉的脸十分苍白,裤管和鞋子沾了许多黄色的油菜花,细雨打湿了她的外衣。

阅读全文 »
03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寂寞门铃(第24页)

发表于 2021-03-11 • 字数统计 1940 • 被 596 人看爆

寂寞门铃洪 玲        那年,我家装了防盗门。装防盗门的同时也安了门铃。我家的门铃,严格说应是一种虚设的时尚,从安上门铃至那个冬日足足一年有余,没有一位客人摁过我家的门铃。那个冬日异常寒冷,我家的门铃响了,响得异常急促。我手忙脚乱地打开门。“唔,你就是梅枝,长这么高了。”叩门者对我说道。        我原想将钱给不给这位敢摁门铃的“乞丐”时,他的话让我诧异莫名。很显然,我眼前这位手提蛇皮口袋、穿着打着补丁衣服的人不是乞丐,好像是我家的乡下亲戚。我木然呆立在门口,思维正努力回忆他是谁。        邻居李大妈正好买菜回来,她用一种鄙视的眼神扫了我家的乡下亲戚一眼,随口嚷道:“往别处要去

阅读全文 »
03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泥土芳香的歌(第23页)

发表于 2021-03-11 • 字数统计 1095 • 被 603 人看爆

泥土芳香的歌向守斌风车        在乡村,那是一张记录风霜雨雪满脸沧桑的唱片。永远以土地为轴心转个不停的心叶啊,穿过春春秋秋,唱起一支执著的生命之歌··· ···        一支沙哑而单调的歌,穿过村庄,穿进田野和苞谷林,穿过一年四季黄土地滋生的所有疲惫和梦想。        这歌声是汗水浸渍的咸涩的赞美诗,滋润着一串串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日子。        站着,站成收获的最后一道驿站。        它的微笑,从镰刀锋口上传染给沉甸甸的稻穗,在打谷场上化做欢声笑语,在盛满粮食的仓里,一圈一圈漾开··· ···        走过农事的田坎,走过二十四节气,走过迷茫的岁月里的沟沟畔畔,

阅读全文 »
03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走向乡村(第22-23页)

发表于 2021-03-09 • 字数统计 2616 • 被 556 人看爆

走向乡村张国江        走向乡村,你会发现,许多东西都给人以许多思绪。        那里真美,空气真新鲜。特别是那水抱山环、山随水依,林木彩丽竞繁、影艳香远的山村,仅仅一瞥,便使人心旷神怡,意绕情牵。那山,“造化钟神秀”,“遥看皆奇绝”,丹顶上“一览众山小”;那水,“明湖映天光”,“流水落花中”,泛轻舟“人物镜中来”。具有浓郁的古典乡村的诗情画意,可一尽领略唐诗宋词的斐然魅力。陶潜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王维的“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岑参的“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阅读全文 »
03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特殊的礼物(第21页)

发表于 2021-03-09 • 字数统计 1645 • 被 612 人看爆

特殊的礼物李骏虎        农家的习惯,除非老人过大寿,没有人太在意生日这回事。从小,家里谁过生日了,母亲就会做上一顿平时很少能吃到的臊子面,一个人过生日,全家跟上改善改善生活,父亲的生日也不例外。        考上中专后,跟城里人学洋气,开始打听家里人的生日。谁要过生日了,就给他寄一张贺卡。但我只能记得祖母和母亲的生日,至于父亲的,我觉得他和我们都是男子汉,没必要婆婆妈妈,因此父亲从来没有收到过我的生日贺卡。父亲不计较这些,我求学的时期,他刚刚放弃文学创作,去镇政府当了一个小官,全力以赴挣钱供我们兄妹3人上学。我毕业以后,除了工资,还有一点稿费,就劝父亲松一口气,我可以替他负担一个弟妹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外交官在联合国忙什么(第20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897 • 被 595 人看爆

外交官在联合国忙什么肖 强        联合国中,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的外交官人数最多,有的多达百余名;而有些小代表团如文莱、巴哈马等,外交官人数仅三四名。这几千名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常年都在忙些什么?常年文山会海        联大每年的会议接近200个,每年通过的决议也有几百个。大家知道,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每个会员国都享有投票权。“重要问题”如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接纳新成员、制定联合国经费分摊办法等,需以2/3多数决定。多数情况下,一些决议都是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做出。        每年要搞出这么多决议案,而且要尽可能的协商一致,是何等艰难!于是没完没了地开会,就成了联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虚拟幸福(第19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721 • 被 595 人看爆

虚拟幸福宗召伟        男孩和女孩都来自偏僻的农村,由于贫穷,他们便只好节俭,大学的前3年中从来没有坐过一次公共汽车,无论多远,外出都安步当车。        大四的时候,他们想到就读的城市西郊的一座小山旅游一趟。        他们想坐车,但想想坐车要花钱,一张车票1.2元,两人来回4.8元,这可是他们3天的生活费啊。再三商讨后他们最后决定,去时坐车,回时步行。那天,起得很早的他们兴冲冲地去赶那趟公共汽车。由于兴奋和走得匆忙,他们忘了带昨晚多买的3个包子,那是他们的午餐。        那座山很高,登上山顶的时候已到了中午,大汗淋漓的他们被山风一吹,先是感到渴,后是感到饿,这时,他们才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新衣服在乡村(第18-19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836 • 被 611 人看爆

新衣服在乡村海 男        新衣服在箱子里面,它们很少露面,因为农人多数时间都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决不会轻易地打开箱子穿上新衣服,因为时机未到。那么,什么时候才会让农人们打开箱子,穿上那些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呢?        春天到了,春节是乡村最闲散的日子,那些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假日生活。先是大人翻开箱子给孩子们穿上新衣服,那些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准备在门口放鞭炮时,大人们也同样穿上了新衣服。用乡村土布由乡村的裁缝做成的新衣服,在鞭炮响起来的一刹那,统统地露出了原形。        新衣服穿在了农人身上,意味着他们在他们的假期之中不会去接触一副犁铧、一把锄头、一架水车、一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美丽的“中国结”(第16-17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3071 • 被 564 人看爆

美丽的“中国结”李立芳        中国绳结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在我国民俗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风俗演义》记载:上古之时地球上没有人,天神女娲氏“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呈现的。《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在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维、帮助记忆,都是用绳子打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不论是群策群力的“团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2 第48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856 • 被 572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自从2000年元月在商场报刊角买上《读者》(乡村版)创刊号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去购买时,竟有几次空手而归——不是杂志没到,就是卖完了。看来,城市商场的报刊角似乎不敢多进《读者》(乡村版)。后来,我索性自费订阅了起来。于是,过去多年养成的读《读者》的习惯,便更多地“移情别恋”到了《读者》(乡村版)。当然,《读者》仍然是我钟爱的一种读物。        我之所以喜爱《读者》(乡村版),一是她“乡味浓”。翻开《读者》(乡村版),一股股乡野的气息扑鼻而来,一缕缕村庄的炊烟久久不散,一桩桩农家的往事浮现眼前。《故乡的黄昏》、《乡村的草垛

阅读全文 »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中国古代龟文化趣谈(第47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295 • 被 591 人看爆

中国古代龟文化趣谈杨友平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龟的崇拜是至尊至深至全的。中华古文明的步伐总是和龟的功德紧密相连。如:帮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助尧主德治国,帮禹治水,帮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等。因为龟是神奇之物,它“背阴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左睛象日,右睛象月”、“前爪五指阳也,后爪四指阴也,故为阴阳之大用。”或曰“前五后四,五湖四海也”、“龟千岁能与人言”。        “千年的老鳖万年的龟”,龟是长寿之星。为追求长寿,古老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共同心理:效龟之行,借龟之名,托龟之庇,同龟齐年,

阅读全文 »
03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江南的冬景(第46-47页)

发表于 2021-03-05 • 字数统计 2532 • 被 583 人看爆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

阅读全文 »
03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县城生活(第45页)

发表于 2021-03-04 • 字数统计 1610 • 被 593 人看爆

县城生活丁国强        县城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既具有淳朴、土气的一面,又有虚荣、气派的一面。县城从村庄脱胎而来,楼房与田野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骑自行车兜风,一不小心就会窜出城外,让你感到县城太小。县城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在县城也就等于生活在人情、关系的网络之中。        县城里有太多熟悉的面孔,即使喊不出名字,也似曾相识,说不定在买莱、逛商店的时候就见过。走在县城里的马路上,你要不停地打招呼。县城里面没有多少秘密,一点小事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在县城里面,过一种遁世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谁家的孩子有些木讷,像个书呆子,邻里亲朋马上就会有反映,你家孩子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县城人有足够

阅读全文 »
03月
0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伏尔加河畔的中国农民(第44页)

发表于 2021-03-03 • 字数统计 2183 • 被 594 人看爆

伏尔加河畔的中国农民[俄罗斯]瓦列里·茹拉夫廖夫        几年来的每年春天,中国吉林省的农民都来到伏尔加河畔,帮助当地土地所有者,在水浇地上种植几个月的蔬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戈罗季谢区叶尔佐夫克村的农场主鲁斯纳琴科用这句中国古语来形客农场雇工的状况。        吉林省的农民在鲁斯纳琴科的土地上,作为外国雇工已工作好几年了。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雇工的呢?        鲁斯纳琴科说:“在伏尔加河沿岸,现在找不到比中国人更能劳动的人了。一个中国农民从早到晚地干活,不紧不慢地完成着10个俄罗斯农民或8个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的工作量。只有珍惜每一分钱和每一分钟工

阅读全文 »
03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中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第42-43页)

发表于 2021-03-02 • 字数统计 4197 • 被 580 人看爆

中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麦特尔变迁一: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数字印证:在农村,9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年到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人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

阅读全文 »
03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第15页)

发表于 2021-03-01 • 字数统计 2468 • 被 566 人看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凤 何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来证明朋友的好与坏。        据说路遥是一个富家的孩子,后来不料一次火灾把家业烧了个精光,爹娘都死了。那时,路遥才三岁,没有人给他支撑过日子,路遥只好以讨饭为生。后来被马力的父亲收养为义子。        路遥和马力的年龄一般大,路遥生日大,马力就叫他哥,两人相处很好。爹爹给他俩请来一位先生,教他俩读书。小孩在一块时间长了就发生口角,有一天,兄弟俩因一点小事闹了矛盾,马力说:“俺整天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上学,等你以后娶了媳妇,头三夜得让给我。”        马力说的是一句玩笑话,可是路遥

阅读全文 »
03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爱的幽默(第14页)

发表于 2021-03-01 • 字数统计 1209 • 被 578 人看爆

爱的幽默啸 凌        ▲谈好恋爱的秘诀在于,不必严肃,但必须正经。        ▲选择好男人需要方法,在尚未抓到诀窍前只要学会说“不”。        ▲就算已经达到嘴对嘴的关系,也要保持手牵手的距离。        ▲别将爱情搞得太像服务业,做牛做马只会累死自己。        ▲情书大全在图书的分类中,应该属丁科幻类。        ▲男人的习惯是,说“我要你”时生猛有劲,讲“我爱你”时有气无力。        ▲结婚前要做健康检查,恋爱时要做智力测验。        ▲失恋的明显症状就是失态。        ▲爱情老手,通常不会轻易将恋爱谈出结果。        ▲从眼睛流露出

阅读全文 »
02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发表于 2021-02-25 • 字数统计 5132 • 被 740 人看爆

李庆霖告『御状』蔡天新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后,全国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儿子的困境迫使他上书毛泽东        同全国的步伐一致,1969年福建莆田县为了做好上山下乡的工作,对本地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进行认真排队,逐个摸底,挨家挨户动员,思想不通的就先迁户口、办手续,甚至用行政手段强制下乡。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也在这种情况下离开父母,到离县城几十里外

阅读全文 »
02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感谢稻草(第11页)

发表于 2021-02-24 • 字数统计 1165 • 被 603 人看爆

感谢稻草赵奎理        10岁那年夏天,我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一块在池塘里洗澡,一不小心滑进深水区,不会游泳的我拼命挣扎,眼看着就要沉入水底,这时一根软软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把我牵到了岸边。待我清醒后看到小伙伴黑子手里拿着一根稻草绳冲我直笑,显然我是被这根稻草绳救了。吐了几口清水后,我悻悻地回家了。        晚上,父亲拉着我的手一块来到黑子家,给他买了一毛钱的糖,又对黑子的父母说了一番感激的话。        这是我小时候一次落水时的情景,要不是黑子急中生智,我早就淹死了。也许这就是天意,我时常为这先有稻草后有黑子的天意而感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一生中能遇到危及生命的

阅读全文 »
02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乡村夜戏(第10-11页)

发表于 2021-02-24 • 字数统计 2452 • 被 206 人看爆

乡村夜戏张银波        台子一搭,锣鼓一敲,乡村夜戏就开场了。        台下已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乡亲还在向这里涌,有拉车的,有扛凳的,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扶老携幼,花花绿绿,急急匆匆,大呼小叫,给夜幕下的村庄增添了异常的热闹和喜气,让人有万分的激动与慨叹。        台子的正前方,多被本村人或与村里有亲朋关系的人占据,他们早就摆上了凳子,垒上了砖头;多数外村人只好到后面和左右两边了,而那些要强的还要往前边挤,拉车的是有备而来,挺身往车上一站,登高而望远,小孩子也想“出人头地”,或爬墙,或上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农家的坐具,高低无定寸,宽窄无讲究,摆在一起,异

阅读全文 »
02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琐碎的温柔(第9页)

发表于 2021-02-23 • 字数统计 1044 • 被 628 人看爆

琐碎的温柔流 沙        母亲总是消磨着琐碎的时光。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晚间给你盖被后絮絮叨叨··· ···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往往因为母亲的这些细小的活计而忽视了她。        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你也许知道了,一间整齐干净的房间和一桌丰盛的酒菜,会花费母亲多少时光。一个母亲一生擦拭过的桌椅和地板,也许不会比一座城市的面积小。她一生让你多添衣少喝酒的叮嘱,比任何情话都要动人。        对于孩子,母亲只会给他们以琐碎的温柔。        有一个轶闻:美国诗人金斯堡,年轻时是一个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的青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外流浪的金斯堡回家了。但是,房门锁着,上

阅读全文 »
02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卖菜女(第8-9页)

发表于 2021-02-23 • 字数统计 3576 • 被 574 人看爆

卖菜女陆明伟        微风拂柳,丽日晴空,我和老伴趁着厂休日,兴致勃勃地来到桂林市的骆驼峰下,观赏市里举办的盆景花展。满园的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使人喜爱无比。但是最令我流连忘返的,却是一盆普普通通而且带着满身刺儿的仙人掌。仙人掌新开着几朵黄花,花瓣如蜡如玉,花蕊稚嫩得似粉似绒,味儿芳香。我尚未见过仙人掌开花,要不是亲眼目睹真让我难以置信。老伴尤喜仙人掌的黄花,特意倚在花旁,要我为她摄下这一难得的幸遇。        拍摄完了,欲登月牙山,俯瞰绿水碧波和那飘然蜿蜒的漓江。忽然天低云暗,一场暴雨将至,老伴提醒我,还有一场漓江剧院放映的电影哩,只好放弃登山之念,折身回返。        下了解

阅读全文 »
02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幸福已经满满的(第7页)

发表于 2021-02-22 • 字数统计 1663 • 被 578 人看爆

幸福已经满满的郭 葭        中专毕业后我当了一名护士,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平凡而平淡。        我不是彻底的物质主义者,但我愿意享受生活。我希望可以过上一种足以称之为“幸福”的生活,却不能为“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去年夏天一个极普通的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在街上走着。街上人多车多,一辆摩托车撞倒了一个农村小女孩。小女孩跟着她的父亲,那父亲苍老而贫寒。车主是城里所谓的“痞子”,撞了人后扬长而去。看着街头相依的父女俩,我默默叹息,走上去看了小女孩的伤口说:“算了,我带你上医院包扎一下。”老农感激地带着女儿跟我上医院。路上他说没法子,乡下人穷,进城来卖点水果,没想到遇

阅读全文 »
02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闲话村庄(第6-7页)

发表于 2021-02-22 • 字数统计 1988 • 被 562 人看爆

闲话村庄周家鸿        乡村,总是徘徊一种单调的颜色——绿色,绿山、绿水、绿色的风,就连住房的瓦面,也长满绿色苔藓。然而这种单调却衬托着一年又一年的丰收喜悦,衬托着农人们辛酸、质朴、丰富的故事,进驻乡村,总能让人感悟出天晴气朗的深意。而城市则有许多缤纷绚丽的色彩,特别到夜晚,霓虹灯光中,似乎永远藏着深不可测的诱惑,那诱惑一点一滴地蒸发,其中自然得有一缕缕虚假、做作、浅露,当然也因为纷繁复杂而稍带阴谋与挤兑。        第一次进城市,总觉得是灰蒙蒙十分碍眼,视线十分不舒服,分不清天上地下。既然是进城,母亲叫我穿上了当时仅有的最好的衣服,但仍然显得土里土气。我站在一个人行道上观望,竟被骑

阅读全文 »
02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打油匠(第4-5页)

发表于 2021-02-18 • 字数统计 4069 • 被 615 人看爆

打油匠黎明泰童谣        在我童年的时候,故乡的孩童总爱搞一个恶作剧:三五个正挎了猪草背箍在田边地头百无聊赖地磨蹭,见油坊打油的汉子收工出来,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上摇曳,就突然来了精神,蓦地挺直腰身,扯开喉咙齐声大喊:“胖娃儿胖,打油匠,今天死,明天葬。”        那肥壮的打油汉子听了,不由地气得吐血,立马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支了脚架捡起土块就朝孩童们砸,一边砸还一边破口大骂。可打泥仗斗嘴巴是孩童们玩惯的把戏,哪有一点惧色,反而来了兴头,拉开架势与那打油汉子对砸对骂。打油汉子占不到丝毫便宜,气急之下,就撒腿奔来捉拿孩童。但孩童们却机警得狠,顿作鸟兽散,纷纷跑进不远的农家竹林里躲

阅读全文 »
28 29 30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3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9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40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