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2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3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03)

发表于 2021-02-18 • 字数统计 2379 • 被 583 人看爆

俺莱芜有        山东莱芜有位农村老太太,有一次乘飞机出国旅游。        空中小姐给乘客送来了零食,老太太一看是烤红薯便没有要。这东西莱芜老家遍地都是,困难时期顿顿当饭吃,她早就吃伤了。        坐在老太太身边的是一位美国青年,他却吃得津津有味,还纳闷老太太为什么不吃。他善意地对老太太笑笑,又指了指红薯,意思是这东西味道不错。        老太太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说道:“俺莱芜有!”        美国青年奇怪地看着老太太说:“我告诉你红薯好吃,你怎么对我说‘I love you(我爱你)’呢?”(唐德全摘)避之不及        去年,河西村的铁柱办了个养鸡场,没想到村干

阅读全文 »
02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哪怕那个人是上帝(第41页)

发表于 2021-02-02 • 字数统计 762 • 被 598 人看爆

哪怕那个人是上帝李晓敏        他曾经是这样一个人:10岁的时候他迷上了画画,对那些五颜六色的涂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整整10年的不懈努力。但是到20岁时,美术界的一位老前辈非常委婉且态度明朗地告诉他:你可以在其他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畅通一些,而绝不是在美术上。这句话就像一声炸雷一样将他孕育了10年之久的自信和坚持陡然摧毁了。“我难道真的不是一块当画家的料?”他这样问自己,然后他流着眼泪烧尽了自己10多年所有的画稿,弃画从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什么都干过:卖水果、摆地摊,甚至还在马路旁修过单车··· ···但是无论干什么,他都对自己

阅读全文 »
02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新土地革命(第40-41页)

发表于 2021-02-02 • 字数统计 2854 • 被 597 人看爆

新土地革命任 波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9亿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他们的“命根子”,是惟一的生活来源与基本社会保障。因此,国家关于农村土地的每一项政策和法律,都会引起农民的关注。此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承包地,即使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也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经营权流转。这好比给中国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后,他们应该可以不担心村、乡集体经济组

阅读全文 »
01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纪晓岚妙语联招牌(第39页)

发表于 2021-01-28 • 字数统计 1487 • 被 606 人看爆

纪晓岚妙语联招牌鹤 翔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性情坦率,滑稽多智。他的许多巧对故事,精彩绝妙,饶有风趣,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人们喜闻乐道。        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微服游杭州。他们漫步街头,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当走到一家杂货铺前时,见那门口挂着一块“黄杨木梳”的招牌。乾隆心血来潮,兴致勃勃,有意要难一难纪晓岚于是,他佯做不知地问道:“那挂着的是什么?”纪晓岚见皇上问他。心想:如果直说招牌那便有讥笑皇上无知之嫌,说不定还招灾惹祸。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小心。纪晓岚素知乾隆喜好,因此也,故意回答说:“这是对联。”        “这可是

阅读全文 »
01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麦缸(第38-39页)

发表于 2021-01-28 • 字数统计 2071 • 被 625 人看爆

麦缸李 化        在农村,有一个很长的时期,麦子都是财富的标志,这让麦缸身价倍增,蒙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圣光。早年,我爷爷四十多岁仍然身强力壮,又会中医,家境颇殷实,百里十村无人不晓。我爷爷这时也长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忙坏了众媒婆,纷纷不请自来。西庄的一家闺女托王媒婆前来提亲,只见她好一阵吹嘘,就站起来说是要讨口水喝,其实是想明察暗访看看我爷爷家的麦缸。        那个时候,麦缸多由荆条编成,所以又称“粮囤”。内壁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干了之后颗粒不漏,麦子也乐得其所。麦缸一般放在堂屋,只要是稍有些积存的人家都会把麦缸放在这里,来了人抬眼就能看到,也是一个小小的夸富手法。王媒婆来回抚摸着五

阅读全文 »
01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戏新郎(第37页)

发表于 2021-01-27 • 字数统计 1316 • 被 655 人看爆

戏新郎李纯琪 雷克昌 何恒运        湘南一带流传戏新郎的乡俗。        婚后第三天,新郎官提一条猪腿、一只大肥鸡,兴冲冲地来到岳母家拜门。鞭炮一响,为新娘伴过嫁的伴娘们,就会闻风而动,先后聚合到新娘家。一场戏新郎的热闹场面,很快驱散了娘家嫁女后的冷清气氛。        新郎一进屋,岳母先把爱婿让到桌旁坐下,手脚麻利的伴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橙黄色茶,请新郎喝。新郎早已路途饥渴,接过碗就“咕咚诃咚”大喝起来,哪知是碗辣椒茶,呛得新郎咳个不停。窗后门背笑声四起、传来伴娘们逗趣的歌声:新郎拜门来得急,浓茶细水泡不及。喝了这碗辣子茶,回家夫妻更亲密。   &n

阅读全文 »
01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不同的都市与生活(第36-37页)

发表于 2021-01-27 • 字数统计 2020 • 被 616 人看爆

不同的都市与生活李蔚红        城市与城市有着许多的不同,生活在同一城市里的人们也有着差别和不同。这些不同,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生活地位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从事工作的不同以及生存观念的不同等等;小的方面比如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在北京住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大部分北京人属于“政府人”。他们的生存依赖在各种政府机构中的进取和努力,这是他们的重要事业。北京的每一块斑驳的砖石,都有可能记载着一段历史;从北京的每一个破落的小胡同里拐出来的人,不管他是老者还是学童,都有可能是一个有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或历史来源的人。北京还有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文化团体,它们是生命生存的抽象

阅读全文 »
01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戴眼镜的水牛(第35页)

发表于 2021-01-27 • 字数统计 1821 • 被 592 人看爆

戴眼镜的水牛单士兵        那年秋天,我爸想买头头牛,指望来年春天多开几亩荒地。晚上,我爸撬开墙角的大青石,取出个存钱罐。我妈把花枕拆了,掏出里面的毛票。两人蹲在炕上数到下半夜,嘴里不停地叹气。天没亮,我妈就赶回娘家,把外公刚买猪的钱拿了回来。中午时,我妈在前,我爸在后,他们牵回了一头水牛犊。        门外拴头牛,在农家,是很气派的事。那天下午,我爸在门旁修了个牛栏,惹得乡邻都凑过来馋眼看。我爸将拴牛桩打在卧房的窗口下,他说夜里看着方便。我妈将牛套绳裹了一层布,生怕勒着水牛。接着,她就烧了锅稀饭,还特意下了青菜。是水牛进我们家的第一顿饭,那也是那天我们的午饭。爸妈端着碗,盯着水牛看

阅读全文 »
01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踏青的来历(第34页)

发表于 2021-01-26 • 字数统计 1098 • 被 614 人看爆

踏青的来历陈少游        “踏青”一词的意义不难理解,就是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可“踏青”一词的来历却是有典故的。        踏青最初的活动是清明扫墓。这一活动虽到唐玄宗时才得以“诏令编入五礼,永定为式”,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郑国一带就已经相沿成俗。每逢三月上旬的已日,郑国的青年男女都会手执春兰、芍药涌到溱水、消水一带聚会,他们先进行扫墓祈福的悼念活动,然后便是男女派对嬉戏,且互赠鲜花表达爱情。《诗经》中的《郑风·溱涛》就记录了情侣们游春踏青时的情景:“溱与消,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有之外,淘订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中写着一对

阅读全文 »
01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乡村口号(第33-34页)

发表于 2021-01-26 • 字数统计 2242 • 被 607 人看爆

乡村口号徐国平        乡生写一手好字。        凡是村里开业上梁、喜婚嫁娶之事,必请乡生去动动笔,自然少不了好烟好酒招待。        乡生起初神气得意了一阵子,后来渐渐地觉得尽干些高射炮打蚊子的事儿,不显山不露水,有点埋没自己的才气。        这日,乡生去邻村串门,见邻村村官正吆喝着几个人,往靠村外大道的屋墙上用涂料写宣传日号。只是字个个写得歪三斜五,乡生瞧着就忍不住笑出了声。那村官见此不耐烦地瞪一眼乡生,说,有种,你来写几个字让人瞧睢。乡牛白了眼说:你村的鸟事、俺懒得动。那村官激上火来,大嘴一张说:写好一个字,给十块钱。乡生静心一想,有外快为何不大显身手?于是就近前挽

阅读全文 »
01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东北草莓王走过变土成金的岁月(第30-32页)

发表于 2021-01-20 • 字数统计 6881 • 被 605 人看爆

东北草莓王走过变土成金的岁月胡继学        2002年5月4日,吉林省蛟河市草莓研究所所长李怀财荣获由团中央、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全国青联等部门共同推出的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其实,李怀财不过是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乡关门村砬口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从一个欠债4万元的贫苦农民,到一个拥有身价800万元的研究所所长,李怀财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曲折的路程··· ···那15株草莓苗让李怀财尝到了甜头        1964年,李怀财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偏远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李怀财小时候聪明好学,不幸的是,李怀财小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就去世了

阅读全文 »
01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民居中的祈福装饰(第29页)

发表于 2021-01-20 • 字数统计 632 • 被 613 人看爆

民居中的祈福装饰李光明        从祈福装饰的图案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看,常见的有以下题材:        从图案上看,有日月、风云、山川、岩石等自然纹;有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等动物纹;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灵芝、海棠花等植物纹;有八仙、门神、寿星、童子等人物纹;有六角、八角、回形等几何纹;有琴棋书画、佛八宝、道八宝等器物纹;另外,还有福、禄、寿、喜、宝、万等文字装饰。        从图文内涵上看,用谐音法的有鹿(禄)、蝙蝠(福)、花瓶(平安)、猫蝶(耄耋)、蛤鱼(年年有余)、猴(侯)等;用寄情法的有鸳鸯(恩爱)、龟鹤(长寿)、牡丹

阅读全文 »
01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家有「农夫」(第28页)

发表于 2021-01-20 • 字数统计 2825 • 被 601 人看爆

家有「农夫」静静的百合        先生出生在地道的农家。谈恋爱时,我就爱听他小时候那些赤脚抓黄鳝、光胳膊放牛、田梗上下棋、山坡上唱戏、草堆里做梦的趣事。与他相比,我觉得我的那种穿公主裙、吃冰激凌、唱着“我是一朵小红花”长大的童年真是苍白无趣。因而,受到相反相吸的思想影响,我下定决心嫁给了他。        整个世界都是男人的天下,而家一定要是女人的天下。这是我灌输给先生的思想之一。平心而论,我想,我之所以能吸引先生,多半是因为我爱干净、优雅、自立,还有就是脑子里总是能不断地冒出怪点子、怪想法。这也难怪,先生是学机械的,而我是做广告的嘛!先生自接受我的思想之后,我就自然而然拿到了新房装修的主

阅读全文 »
01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持续地敲门(第27页)

发表于 2021-01-18 • 字数统计 1235 • 被 627 人看爆

持续地敲门鲁先圣        在50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叫卡纳利。卡纳利的家里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但是生意一直不好。年轻的卡纳利告诉他的父母,既然经营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就应该换一个思路,想想别的办法。他的家附近有几所大学,学生经常出来吃快餐。卡纳利想,附近还没有人开一个比萨饼屋,卖比萨饼肯定能行。他就在自家的杂货店对面开了一家比萨饼屋。他把比萨饼屋装修得十分精巧而温馨,十分符合学生高雅而讲情调的特点,不到一年的时间,卡纳利的比萨饼就成为那一带的名吃,每一天都是顾客爆满。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都很好。        卡纳利的胃口大起来,他马不停蹄地在俄克拉何马又开了两家分店。但是不久,一个个的

阅读全文 »
01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尝新(第26-27页)

发表于 2021-01-18 • 字数统计 2295 • 被 610 人看爆

尝新刘志坚        尝新是一种乡俗,是农民的节日,一个忙碌而喜悦的日子。        尝新不是过年,过年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城市乡村,大家捧着一本同样的老皇历,翻到最后一页时,年节就到了。尝新是随时令走的,只有田里庄稼成熟时,它才翩然而至。平年庄稼成熟早,节日早几天;闰年庄稼成熟迟,节日迟几天。不像城市,城里的尝新铁定是六月六日。其实城里的尝新节,你根本找不到尝新的感觉。尝新本来就不属于城市。城市的尝新是对农村尝新的生搬硬套,是一种不成功的模仿。        尝新的风俗和庄稼一样,它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为地域不同,节日就有早有迟。大家可以同一块天,但不会同一

阅读全文 »
01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冬九九”与“夏九九”(第25页)

发表于 2021-01-18 • 字数统计 514 • 被 594 人看爆

“冬九九”与“夏九九”邓小秋        每年从冬至开始,人们习惯称为“进九”。古人常常用“九九歌”来反映冬季气候的变化。        由于各地的气候情况不同,《九九歌》的内容也有差异。在长江流域是这样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冻,七九、八九人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般来说,在冬天以“九九”计算比较普遍。但在夏令也有“进九”的说法,这就不为多数人所知了。“夏九九”也是从夏至后开始算的。《夏九九歌》是这么唱的:“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

阅读全文 »
01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法国人:不一样的生活(第24-25页)

发表于 2021-01-18 • 字数统计 3443 • 被 609 人看爆

法国人:不一样的生活杨丽明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法国使馆组织的一个社会文化交流项目,使我有机会分别在法国西部的拉罗谢尔、南部的蒙比利埃和巴黎学习了3个月,并在其间走访了法国其他10多个城市。这些经历,使我得以全方位地接触了法国普通市民的家庭。        法国人“浪漫”“热情”、“艺术气质”、“彬彬有礼”的美名举世皆知。从普遍意义上说,这些溢美之辞确不为过,但我想在此本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揭一揭法国人的“丑”,希望以此促进中法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骄傲后面是狭隘        法国是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法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孕育过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方

阅读全文 »
01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爱就在碗里(第23页)

发表于 2021-01-11 • 字数统计 1176 • 被 625 人看爆

爱就在碗里李 君        她和他是在煤矿上认识的,她去看自己的父亲,他是她父亲的徒弟。她年轻俊美,他敦实憨厚,偏偏她喜欢憨厚,他喜欢俊美,两个人没费什么事就走到了一起,很像人们说的那种“天赐良缘”。        有那么两年的时间,他和她“男主外,女主内”,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她心疼他整日在矿井下作业的辛劳,让他报考了煤矿学院,他很争气地考上了。从此,小两口的生活担子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其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她觉得脸上有光,苦点就苦点呗。        最苦的时候,她和他的饭桌上除了两个馍馍,只有一碗寡淡的菠莱汤,她说:“你喝。”他说:“你喝。”谦让来谦让去,大半碗的菠菜汤还是让他

阅读全文 »
01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岐山小吃(第22页)

发表于 2021-01-11 • 字数统计 2563 • 被 593 人看爆

岐山小吃李西岐        岐山乃周人肇基圣地,古往今来,岐山名吃以其古色古香和精湛独特的烹调技术脍炙人口。岐山盛产小麦,品质甚优,上过周文王的宴席,犒劳过对峙于五丈原下渭河之滨的司马魏军和诸葛蜀军。岐人多以面食为主,人皆亮嗓,性倔强,说话多用去声,咬字生硬,如鳖咬铁锨。民谣曰:御京粉,臊子面,调上个锅盔喜开颜,给个县长都不换。御京粉        御京粉,即岐山面皮。        何谓“御京粉”,有县志为证:康熙年间,御厨王同仁在京都皇宫御膳房专做“面皮”,故名“御京粉”。        王同仁暮年回归故里,在八亩沟(又名八墓沟,西周周文王时八学士葬于此)收徒传艺。王同仁去世后,此技惟八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沙漠之树(第21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1413 • 被 642 人看爆

沙漠之树李雪峰        有两个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杨树苗。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呢,就悠闲得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青青夏日唱山歌(第20-21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2283 • 被 621 人看爆

青青夏日唱山歌程志强        故乡在皖西一隅,虽谈不上山清水秀,但那里冈峦起伏、阡陌纵横,也可称物美粮丰、地灵人杰。故乡牛羊背上驮着的、庄稼地里长着的、微雨中润着的有一种令人心醉魂迷的乡土艺术——山歌。        山歌没有城里人的份儿,但他们却爱听,百听不厌。它是山里人和乡下人所独创,劳作时聊以自娱,以不同的曲词表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们的七情六欲,洋溢着浓郁的乡风和朴实的生活情调,故有“谄书立戏真山歌”之说。        我有幸亲耳聆听过山歌,感受过农人们的逍遥、洒脱和疯狂,这些歌在我的记忆中已被制成一张张金色的唱片,那意趣深长、原汁原味的民间清唱,犹如一泓清澈的甘泉,滋润着我蛰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生的尽头定是死(第18-19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4544 • 被 616 人看爆

生的尽头定是死        五爷说,猫有九条命。人呢?人有十二条命。        五爷说,就数人这玩意儿皮实,你想死都想疯了,也不一定能死成。        我故意和五爷抬杠:解放前,南岗上扔的死娃子狗都吃不完!        五爷说,小月娃子能算人?        我说,那年皮老三下晌在水坑边擦身子,一个趔趄滑下去,一袋烟的工夫就捞上来了,咋就死得透透的?        五爷说,那是坑里水鬼作祟,拉替身哩!魂都叫勾跑了,能不死吗?        我说,桂花用根细麻绳,咋门扇上就能上吊死了呢?        五爷说,那是被吊死鬼拉了当替身。        我说,这可是你亲口说的,俺五婶临睡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家住乡村(第17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599 • 被 637 人看爆

家住乡村吴应海        家住乡村,三月,随便到哪条田硬上走走,总能挑上满满一大筐荞菜,包水饺,炖豆腐,色新味美。要是有兴致,还可到陡陡的河坡上,掐一淘箩枸杞,开水一烫,青翠欲滴,香嫩爽口。        家住乡村,六月,挑一个诗意的黄昏,拉一段二胡,吹一下牧笛,然后哼野曲,剥蚕豆,煮鸭蛋,炒肥螺,摆桌椅,斟米酒,举杯邀月,对影成三。        家住乡村,九月,有朋自远方来,宰两只新鹅,贴一锅瓜饼,烧几碗芋羹,开一坛菊酿,觥筹交错,吟诗作对,海阔天空,其乐融融。        家住乡村,寒冬腊月,生一盆炭火,泡一壶透茶,握一卷诗书,任朔风号,怒雪飞,循着淡淡墨香散步,流连而忘返。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平原的我(第16-17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3230 • 被 609 人看爆

有母为师蒋建伟        弥漫在平原上空的,是一阵阵从村庄里走出来的人们身上的土腥味。这样,它们便和着炊烟、黄昏、呼喊声和暖烘烘的牛粪味浸泡着我们的灵魂,它们可以在大地之上自由行走,它们甚至可以教你忘了你是谁。        最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味道像重感冒病毒一样传染给你,胎腹里就使你很抒情地呼吸了这种辣辣的空气,满世界想哭的感觉。我们远远望去,大地正流淌着那些黄灿灿的血液,庄稼在农人的怀抱里沉睡,鼠兔们从草丛逃向草丛,牛羊走向时间和刀子,一只只黑色的鹰在天空徘徊。每天每天,一个村庄与一个村庄的途中,都在发生着桩桩类似的事情,比如两个人偶然相遇很轻松地谈起生

阅读全文 »
01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除夕夜(第15页)

发表于 2021-01-01 • 字数统计 818 • 被 633 人看爆

除夕夜杨建仁        除夕夜        最不平静的夜        是馨香和喜悦        共同组合的一首歌        鸡、鸭、鱼、鹅        是它的唱名        锅、碗、瓢、盆        是它的音符        而冲天的礼花        则是它的音阶        看,飞扬的雪花        懂事地躲藏在宫阙        她正偷听着——        人间演奏的《政通人和》(鲍亚军摘自兰州大学出版社《爱的不死鸟》一书)

阅读全文 »
29 30 31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3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9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40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