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2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命运从不嘲弄人(第32页)

发表于 2020-12-02 • 字数统计 1031 • 被 313 人看爆

命运从不嘲弄人张小失        叔叔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回乡当了个民办教师。这已经很不错了,因为那时的乡下,高中学历比较稀罕。叔叔很满意,以一种职业自豪感固守清贫。        几年后,政策有变,民办教师干不成了,叔叔得回家种田。他很失落,但很快就进入角色,一边种田,一边研究各种各样的农技书籍。第二年,他种的田就很有个性,花色也多。他成了当地第一个发展副业的农民,并因此小富。        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又将叔叔打的头昏,濒临破产了。为了尽快挽回损失,叔叔不得不在附近的一些市镇打探市场,摸准了长毛兔有良好前景,立即砸锅卖铁养殖一批。当年,兔毛收入就弥补了全部经济损失。       

阅读全文 »
12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鼓神(第31页)

发表于 2020-12-02 • 字数统计 2137 • 被 259 人看爆

鼓神王 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恓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因为债务缠身,我不得不像杨白劳一样到处躲债)。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锣鼓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操练锣鼓做村街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并被那整齐高亢的鼓点声带进了一片热烈粗犷的喧嚣之中。        敲锣打鼓的汉子脱去

阅读全文 »
11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寓意深远的残缺字(第30页)

发表于 2020-11-30 • 字数统计 1147 • 被 272 人看爆

寓意深远的残缺字天 健        南宋名将韩世忠以八千之众抗击金兵十万,与南侵之敌大战黄天荡,夫人梁红玉擂鼓助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众百姓烘制糕饼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糕饼之类的食品统称为“点心”。明代文人徐文长为绍兴某“点心店”题写招牌,心字中间无点,意思是:肚子空了,需要进“点”心了。        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墓前的照壁上,题写着“精忠报国”4个大字,繁体的国字少一点。当年女真族崛起,攻陷了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4个字,国字少一点的意思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以此激励岳飞抗敌救军。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副对联,联云:与

阅读全文 »
11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骆驼·沙海(第28-30页)

发表于 2020-11-25 • 字数统计 5739 • 被 588 人看爆

骆驼·沙海岳桓兴该安静就安静        甘肃省民勤县是沙漠中的绿洲,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着。这里的许多村民,务农之余,还有养骆驼的传统。他们夏天挤骆驼奶,抓驼绒,以获取一部分衣食原料。同时,他们还用骆驼驮东西,赚点拉脚钱。在民勤,人们称这些养骆驼人家为驼户。        骆驼运货是有季节的。过了中秋,秋高气爽,驼队出发。有的驮上沙漠出产的药材和皮毛等畜产品,往东穿过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到内蒙古的商品集散地包头市去,回程再运会布匹、茶叶、白糖等。有的驼队往西去,穿行巴丹吉林沙漠,先到嘉峪关,再西行至新疆的乌鲁木齐。他们往返一次,行程3000公里左右,最

阅读全文 »
11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生命的缺口(第27页)

发表于 2020-11-25 • 字数统计 1345 • 被 242 人看爆

生命的缺口王 冰        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做无谓的比较。        在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        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金,情字路上却坎坷难行;        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你要宽心接受,体会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

阅读全文 »
11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快乐的苹果(第27页)

发表于 2020-11-25 • 字数统计 1061 • 被 263 人看爆

快乐的苹果蔡 成        小时候听过一个童话,爷爷讲的。        有个乞丐外出乞讨。第一天,他碰到一个王子。乞丐说:“行行好吧,我一天没吃东西了。”王子说:“我要赶回王宫拯救王权。”王宫发生了政变,大臣们杀了国王,王子正刚回去平定叛乱。侍卫们赶走了乞丐。        第二天,乞丐碰到一个富商。乞丐说:“行行好吧,我两天没吃东西了。”富商说:“别挡着我的路,我要赶着去谈一笔大生意。”随从推开了乞丐。        第三天,乞丐碰到一个书生。乞丐说:“行行好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书生是会试的第一名,他正要赶着去京城参加殿试,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得状元。书生厌恶地忘了乞丐一眼,他绕开乞丐

阅读全文 »
11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村庄的秘密(第25-26页)

发表于 2020-11-24 • 字数统计 3142 • 被 290 人看爆

村庄的秘密邓 华        我总以为,上帝并没有把所有的能力赋予人,他只给了人类一小部分,而其余的交给自然保管。所以无论如何,人类对于自然,了解得总过于肤浅。自然永远有着自然的秘密,没有哪一个人有能力真正深入到这种秘密里,说出它是什么。你不能,我不能,或许上帝也不能。        而对于居住在村庄里的人们来说,村庄亦是一个秘密。这是一个人们忽略的事实,因为没有人相信如此驽钝、老实、简单、灰头土面的村庄。亦会有许多隐藏极深而又极抽象的秘密,正如没人相信村庄其实是属于自然而不属于人类一样。        村庄的秘密属于诞生它的那一刻,村庄的秘密始终是一个秘密,我们的悲哀是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到村

阅读全文 »
11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北京的地名(第24页)

发表于 2020-11-23 • 字数统计 1301 • 被 259 人看爆

北京的地名若 盐        在北京,每次出门,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就是那些扑面而来的地名了。土地上的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地名”还在试图保留一点记忆,让后人去揣测、去想象。我曾经在一个破旧的胡同口看见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军机处”,这个胡同就叫“军机胡同处”。难道它是清朝的“军机处”所在地吗?可是,它是在偏远的海淀呀,清朝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小镇子呢!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叫“官园”的地名,不禁赞叹不已,多好的名字啊!“官”是个俗字,“园”是个雅字,组合在一起,显得特别雍容大度,比“桃园”、“李园”之类的名字高出了一个境界。还有叫“双榆树”的地方,自然让我想起以前这里大概是有两棵古老的榆

阅读全文 »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年画(第23-24页)

发表于 2020-11-22 • 字数统计 2340 • 被 590 人看爆

年画朱明东        我儿时最大的快乐当属买年画、贴年画了。        故乡位于松花江北畔,是个乡政府(那时称人民公社)所在地,大约有七八百户、三千多人口吧。故乡民风淳朴。每当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到乡供销社购买年画。与黑土地上的垄台、垄沟打了一年交道的乡亲们,挤出些钱来买几张年画让茅屋陋室风光风光,也驱赶一下晦气,使来年日子过得好些,意图鲜明、直白如自身传统的个性。        当公办教师的父亲以每月不足四十元的微薄工资养活全家八口人,还要定时为我的祖父买药治病,再绞尽脑汁攒些钱留作逢年过节用,窘境可想而知。平时思想沉重、眉头紧锁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却显得轻松愉快。腊月一入门

阅读全文 »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门联争霸(第22页)

发表于 2020-11-22 • 字数统计 835 • 被 255 人看爆

门联争霸海 安        有一座大杂院,住的全是工匠。他们一个不服一个,总想显示自己有能耐、有地位。        这一年过年,铁匠首先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        木匠看了嗤之以鼻:“千锤百炼”哪里比得上我造就栋梁?他很快贴出自己的门联: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制乐器的见了,心想:什么“造就栋梁”?哪里比得上我,职业最高雅,知音处处有。他也贴出了一副门联: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有知音。        这一贴,刻字匠又不服了:你的雅曲能传多远?能比得上我吗?于是他也贴出了门联: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阅读全文 »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新中国半个世纪春节点击回放(第20-22页)

发表于 2020-11-22 • 字数统计 5626 • 被 580 人看爆

新中国半个世纪春节点击回放(佚名)该安静就安静        

阅读全文 »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两棵树的人生(第19页)

发表于 2020-11-22 • 字数统计 675 • 被 212 人看爆

两棵树的人生程应峰        两棵并肩挺立的树,在冬日的清寒与萧瑟中,在枝与枝、柯与柯可以触碰到的距离中,默默凝视。虽然华装尽去,但给人的感觉并不苍凉,它们有如两柄温情之剑,时时刻刻在情感深处挑起生命激情。        走过两棵树,心头总会一次又一次泛起美丽的生命律动,眼前总是浮现那幕平实感人的生活场景:她要了一碗汤圆,他要了一碗水饺。刚尝一口,她眉头一皱,撂下筷子说,是糖水汤圆啊!观她的神态,他极其自然地把手中的水饺推到了她的面前,说,交换一下,让我也甜蜜甜蜜。其实,他平时不打爱吃汤圆,他只是有心让她吃下那碗诱人食欲的水饺。她呢,因为感觉汤圆确实味美,才故意皱起眉头着意让他亲历汤圆的甜

阅读全文 »
11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中国母亲(第19页)

发表于 2020-11-21 • 字数统计 1249 • 被 269 人看爆

中国母亲谢胜瑜        她是重庆市长寿县双龙乡的农民,叫韩素清。        那时候,她的儿子郑道访因为对西南高速公路及其隧道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被破格提拔为四川省交通副厅长,掌握着上百亿元工程发包大权。        一天,县里的一位领导在了解到韩素清的大儿子在一个山村任教后,当即拍板把他安排到县城工作。这位领导反复说:“以后有事尽管说话,打个电话就成。”        县领导走后,韩素清对心花怒发的大儿子说:“那么多人都能在偏远的乡村教一辈子书,我家儿子怎么就教不下去?我虽然没文化,但有一点我明白:不就是因为道访在省里掌权吗?”过后不久,老人又召集全家开了个“家庭会议”。老人说:“

阅读全文 »
11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买电脑(第18页)

发表于 2020-11-21 • 字数统计 1194 • 被 356 人看爆

买电脑石连有        眼前分明是个老农:黑紫的脸,大热天穿着长袖衬衫,领口、袖口的扣子紧紧的扣着。可他说自己是老师:一只黑色的笔杵磨出了灰白,一笔好字让人啧啧称奇。这是邻居家的亲戚,从安徽大别山区来,让我帮忙“掌眼”一台二手电脑。“不要高档,能用就行,越便宜越好。”他操着纯正的南京话提着要求。        一位来自大别山区的人,怎么会说南京方言呢?忍不住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南京上山下乡的知青,因为有笔好字被推为村小学老师。那学校彼时只有三间破房和一名女老师。女老师比他大两岁,像姐姐般照顾他,顺理成章,3年后他们再村民的撮合下结了婚。“那里的条件和南京比差远了,连3岁小孩子都被太阳晒

阅读全文 »
11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童年的十元钱(第17-18页)

发表于 2020-11-17 • 字数统计 2396 • 被 250 人看爆

童年的十元钱张枫霞        从小学前路过,看到一群孩子把校门口的一家礼品店围个水泄不通。个子小的挤不到前面,手里高举着五元、十元甚至百元的纸币又喊又叫,他们似乎并不注重买什么,只是急于想把手中的钱花出去而已,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那是一个十元钱就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年代。        三婶是我的本家婶子。她整天像男人一样长在地里,从播种到收获一天也不敢耽误,为的是每天能挣七个半工分。即使这样,她家的日子依然煎熬,因为那是,七个半工分才值两毛多钱。三叔长年有病,重活累活一点也不能干,咳儿喀地离不开药罐子;四个挨肩高的儿子全是讨债鬼,吃起饭来不知道什么叫饱。      

阅读全文 »
11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德国人的规矩(第14-16页)

发表于 2020-11-16 • 字数统计 5709 • 被 601 人看爆

德国人的“规矩”鸽 子        宋博士研究生物基因,他们一家人曾经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生活过6年,2000年回国,在一家生物研究室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一次聊天中,宋博士和宋太太讲述了在德国生活的情景和片段,从中可见陌生、新鲜、有趣的德国人的生活风貌和民族性格。该安静就安静        当第一次从机场走进夜色凝重的法兰克福市,望着告诉公路两旁只有点点灯光、处处显出静谧与安详的德国城市与乡村,我突然发现高度发达的德国的夜晚竟不像国内的大都市那样亮红半边天。那是感觉上有点异样,从中国的石家庄到这儿怎么如同从喧嚣的都市来到了寂静的乡村?        的确,德国是一个沉默而热爱思考的国家,如同一个

阅读全文 »
11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说话(第13页)

发表于 2020-11-10 • 字数统计 1449 • 被 346 人看爆

说话小 茶        每日打开报刊,想避开一些“流行词”不可能,简直快想不起,不用这些词时,怎么说话来着。        喜欢听写散漫的话。随口说的话,像随手剥的水果,鲜灵灵。各种飞来飘去的话,鸟儿样活泼泼的,也像鸟儿,是各式各色的。介绍个富强粉        初到北京,觉得北京人真是个个会说话,人人都在说相声。一次,经过个菜摊,见小贩正在“乘胜追击”,冲着口角后离去的那位徐娘的背影找补:“别小白菜潲水,不嫩装嫩了!”        又是一次买点心,那家店的玫瑰饼新鲜的像开在嘴里的玫瑰花。我说“好!”店员回应声“好!”旁边一位提着玫瑰饼要走的二大爷也接过一生:“好!除了贵,没别的毛病。” 

阅读全文 »
11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国界趣事(第12-13页)

发表于 2020-11-09 • 字数统计 2803 • 被 309 人看爆

国界趣事雷克昌        大家都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有边界。在边界线上,却有许多有趣的事,鲜为人知。        莱维斯克一家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缅因州之间的国界上。两国的边界线刚好穿过他的房子,恰好把他的厨房和卧室划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加拿大,另一部分在美国。吃饭时,莱维斯克给他妻子夹菜,要从一个国家递到另一个国家;睡觉时,他们的头部和心脏在加拿大,而他们的双脚却在美国。        加拿大有位叫博尔社的人,他的住宅盖住了加美两国的国界线,全家每天都要不断往返于两国之间,并要执行两个国家的法律。例如,他女儿艾琳的寝室安装暖气时,就买了美加两国的暖气设备,分别被安装在室内本国的一侧

阅读全文 »
11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摸秋(第11页)

发表于 2020-11-08 • 字数统计 1733 • 被 318 人看爆

摸秋飞叶狄花        那时候在乡下,在孩提时,影寒池澈了,总是盼着要去摸秋。        摸秋俗定在八月十五的夜里。摸秋不为偷,与孔乙己的“偷书不为窃”南辕北辙。村里自古有这么个民俗:秋天来了,秋熟了,就等人来摸,不摸不发。诚然,也只限于这良辰佳节去折几根甘蔗,拨两窝花生,抑或摘三五个柑子尝尝鲜的野趣。对此,母亲当然是不反对的,却也十分的严厉,段不准以偷代摸,学坏了手脚。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那年中秋之夜,记不清是什么愿意耽搁了去摸生产队里五保户七奶奶的柚子了,便约定十六去补摸。如水的月光下,我们惬意的一顿海吃,还拿蛇皮袋装回了十几个橙黄饱满的大柚子。母亲可不能容忍了,说,

阅读全文 »
11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暖暖手足(第10页)

发表于 2020-11-08 • 字数统计 788 • 被 380 人看爆

暖暖手足简 平        我是一个一到冬天便冰手冰足的人。在冬天,常常蜷缩在被窝里,一夜都暖不过被子来。朋友们从不敢携我的手,有时,跟朋友开玩笑,便把手伸向她,她一定会咝咝吸着凉气一下跳开,屡试不爽。        遇到他,牵手时,发现他有一双热乎乎的大手,而且是那个我追寻了很久、不畏缩不躲闪愿意为我暖手的人。后来,他就成了为我暖被窝的人。一双凉足被拥在宽阔的怀里,心里也是暖暖的。        再后来自己做了母亲。母亲,应该有着温暖的宽厚的胸怀与手掌才对,小时候,我的一双小凉手就是被母亲握着或者捂在胸前的。有一阵子,儿子总是腹泻,医生说可能是凉着肚子了,我就想是不是在换尿布时我的手给凉的

阅读全文 »
11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百衲衣(第10页)

发表于 2020-11-08 • 字数统计 1213 • 被 323 人看爆

百衲衣叶大春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的吃上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窜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件破衣服值得

阅读全文 »
11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新媳妇纳鞋底(第9页)

发表于 2020-11-07 • 字数统计 1999 • 被 673 人看爆

新媳妇纳鞋底阳 辛        冀南的太行山区有个独特的风俗,就是做新媳妇的第一年夏天,必须在婆家纳鞋底儿。        山区的人们干活、走路,最吃力的就是脚上的鞋子,所以这里的人自古就对鞋上的功夫特别讲究。        说鞋先从鞋垫说起。从做姑娘开始,一有了自己的心上人,都要为心上人纳几双鞋垫,鞋垫上秀出各种漂亮的图案或文字,送给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年轻的小伙子聚到一块儿,谁的鞋底有一双精美的鞋垫,总爱脱掉鞋子亮一亮,引得众人观赏赞美,这包含着他们爱情的成功与美好。        早年间,有个人的未婚妻给他纳了双新鞋垫,他穿在脚上高兴的一蹦老高,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踢人家一脚,这下

阅读全文 »
1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冬天降临村庄(第8页)

发表于 2020-11-06 • 字数统计 1986 • 被 314 人看爆

冬天降临村庄张林杰        似乎拥有落雪的日子才让人感到冬天里的诗意... ...        而落雪的日子终会在阳光普照的那天结束,迎来的还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季节,一些背光的老瓦房和沟坡却要拥抱一段时日的残雪来回忆着落雪往事,而冻枯的野草已在思考着另外一个世界。冬天里的一些事情很干燥,像村里人们冻裂的嘴唇一样,总得用一些油质的东西去滋润,去抹涂,才能不再让人心痛;冬天里的一些幻想很清瘦,似乎要用一些老汉们熬热的羊肉白菜汤才能喂肥,幻想才暖暖的有了春情;冬天里的爱情很脆弱,似乎用村里的小伙和姑娘们相亲的红包裹包紧,才能让爱情不易破碎... ...        男人们知道,冬天的阳光是

阅读全文 »
1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一颗珍珠(第7页)

发表于 2020-11-06 • 字数统计 693 • 被 304 人看爆

一颗珍珠李阳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培育一颗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他去大海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一颗一颗的问那些沙粒,愿不愿变成珍珠。那些沙粒都摇头说不愿意。养蚌人从清晨问道黄昏,他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 沙粒答应了他。        旁边的沙粒都嘲笑那颗沙粒,说他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        可那颗沙粒还是无怨无悔地随养蚌人而去了。        几年过去了,那颗沙粒已经长成了一棵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却依然是一

阅读全文 »
1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期

北坡树(第7页)

发表于 2020-11-06 • 字数统计 1240 • 被 626 人看爆

北坡树周 彪        那年的七月,对我来说及其的黯然,我的心在沮丧中浸泡了很长一段日子。幸运的是母亲没有露出一点伤感的情绪,父亲也没有流露出一个责备的眼神。        夏收不久,有一天父亲突然说,要把咱家那几间茅草屋翻盖成黑瓦屋。茅草掀下来后,才发现有好几根檩子已经朽烂,不中用了。于是父亲连续几天早出晚归,终于跑来了几颗林木指标,但要到几里外的林场去砍伐。        砍树那天,我和父亲起了一个大早,走了好一阵,才到林场。办完了有关手续后,就开始爬山,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我随父亲终于登上了顶峰。看着南坡上那一片片高高矗立的杉木林,我不知道父亲为何一定要舍近求远,那笔直的杉树难道不

阅读全文 »
31 32 33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3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9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9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40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