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0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像骆驼那样生存(第27页)

发表于 2023-10-30 • 字数统计 468 • 被 120 人看爆

像骆驼那样生存 流 沙  骆驼肯定是喜欢吃青草的而不是枯涩的干草。但令人奇怪的是,骆驼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干草,直到把它的胃装满。  身居新疆吐鲁番盆地边缘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他家有两头骆驼,他说你根本不能想象骆驼的胃口,它可以慢慢咽下几十公斤干草。我问同学为什么骆驼不吃青草而吃干草,他说骆驼是一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更耐饥。  同学说,骆驼是通人性的,老骆驼会觉察到主人的意思,在跋涉前,它一晚上都会在吞咽干草,饮满足够的水,然后等着晨光的出现。  想起牛也有这样的脾性。放牧时,它会不停地吃,直到胀满整只胃。晚上的时候,它站在那里,把胃中的草反回嘴中,慢慢咀嚼

阅读全文 »
10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精致的国度——丹麦(第25-27页)

发表于 2023-10-26 • 字数统计 3557 • 被 119 人看爆

精致的国度——丹麦郑一青  带着自信的笑容,丹麦外交部“投资丹麦”委员会副主席海德格用熟练的PowerPoint简报软件和流行的行销语言,带着数据向访客介绍丹麦的独特:从IT产业、生命科学到农业外销,他逐一介绍丹麦如何努力成为国际创新研发基地和运营中心。  海德格今年29岁,是机械工程、企业管理硕士。他指出,在过去几年,当其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外商投资金额逐年减少时,外国直接投资丹麦的金额却增长了近20倍,从1996年的7亿多美元大幅跃至2000年的105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的外资排名中,也从1990年的第38名,飞跃至第8名。  丹麦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是

阅读全文 »
10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酒香年(第24页)

发表于 2023-10-26 • 字数统计 1149 • 被 124 人看爆

酒香年晓 宋  腊月的霜风一天天凛冽,屋檐的冰凌一天天粗长。大清早出门,不小心就碰个满头花。山林依然郁郁葱葱,田野却是空空荡荡。桌下的火塘终日红亮着,男人抽烟喝茶,女人做鞋绣花,孩子们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盘算起一项项年事。闽北乡村的年,就这样开始了。  蒸糕,打糍粑;杀猪,宰鸡鸭;做芝麻糖、豆屑饼、米花糕,每天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以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酿红酒。对于闽北农家来说,红酒不仅是和柴米油盐一样开门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也是与糕饼腊肉等同样必备的年货。少则一坛,多则十坛八坛,那是不管什么样人家,都非做不可的。酒的原料,是山垅田里种的上好糯米。先置大木桶里清水浸泡一夜,捞起来放进饭甑里蒸熟,

阅读全文 »
10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青瓷花瓶(第23页)

发表于 2023-10-26 • 字数统计 1122 • 被 114 人看爆

青瓷花瓶卢卫平  张公在这个北方省会城市里可以说是一个人物,在文物收藏方面可谓是专家。凡是有人想高价收购一件文物,都要想方设法找到张公,让张公给鉴定一下。如果张公说是真的,那人就敢买;如果张公说是假的,谁也不敢碰。张公自已也搞收藏,尤其是花瓶。但是,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前些日子,张公就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他收购了一个青瓷花瓶,价钱也不贵,可是拿到家里,仔细品玩时,才发现是一假货。凭张公的威望,找到那人退货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但张公不想那样做,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岂不是太影响声誉。所以,张公铁了心,就权当花钱买了一次教训。  卖给张公青瓷花瓶的主见张公不退货,也明白了张公的心思,便得便宜卖乖到处

阅读全文 »
10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做一颗豆子(第22页)

发表于 2023-10-26 • 字数统计 448 • 被 115 人看爆

做一颗豆子陆勇强  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的去时候,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给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作豆腐干来卖;而豆腐干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如果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卖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豆苗如果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它结了许多新豆子。你想象那是多么划算的一

阅读全文 »
10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被撤职村官任不同(第20-22页)

发表于 2023-10-13 • 字数统计 4144 • 被 118 人看爆

被撤职村官任不同魏雅华这只鸡非得用牛刀宰不可  那天开完会后,频道总监脸神秘地把我单独留下,然后对我说,有个采访任务,非得您去不可。  我大惑不解,我是评论员只作评论,从不外出采访,那是记者们的事。  他却说,这只鸡非得用牛刀宰不可,就是您了,您别再推托,这不是我个人的决定。  事情严重了。  他说,这个经济人物不同一般,就跟他的名字一样——任不同。今年29岁,年纪不大,县乡两级政府却说,这个人城府很深,老谋深算。对政府的决定向来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刚愎自用。他当过村长,九品芝麻官一个,后来让撤了,削职为民。可他还是不知悔改,我行我素。不过此人还真有点儿本事,干什么成什么。县乡两级政府都不同意

阅读全文 »
10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我的“拉帮套”爷爷(第18-19页)

发表于 2023-10-10 • 字数统计 2769 • 被 128 人看爆

我的“拉帮套”爷爷雪 儿  “拉帮套”这个词,是低微的、卑贱的,只有秦老大这样的男人才被这样称呼。  虽然年轻时的秦老大跟个犍牛一样强壮,但因为家里穷,直到30岁还没有娶上媳妇。这一年,我的亲爷爷患上瘫病,一下子就栽倒在炕上起不来了。奶奶不但要照顾肩挨肩的三个孩子,还要时刻料理爷爷的吃喝拉撒。我亲爷爷和秦老大一起长大,好得只多出一个脑袋,所以很自然地,秦老大就成为奶奶家最得力的帮手。后来就有好心的乡亲们来撮合,说秦老大你就给老梁家“拉帮套”吧。在得到我奶奶的默许后,秦老大就成了我现在的爷爷。父亲的奇耻大辱  尽管当时乡亲们对这样的“拉帮套”是认可和同情的,我父亲却把这看成奇耻大辱。父亲不能容忍

阅读全文 »
10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民工张三的婚礼(第17页)

发表于 2023-10-08 • 字数统计 993 • 被 113 人看爆

民工张三的婚礼萧 萧  快过年的时候,民工张三觉得自己该结婚了。结婚本来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他所在的这座大城市,每天都会有上百对的新人在各式各样的花车簇拥之下走入洞房,那些新娘子身上漂亮的白褂褂让张三的女朋友美慕得舌头都长了几寸。看着女朋友那副馋相,张三打心眼里觉得难过。  女朋友是进城之后认识的,不漂亮,漂亮的女孩子不会在饭馆洗盘子,更不会嫁给张三。与她同来城的女孩子有的给大款当了“小蜜”,有的去干一天挣几百元的好工作去了,最逊的也嫁给了在城里做小买卖的小贩,只有她,还像刚来时那样,蓬着枯黄的头发在小饭馆里混日子。张三就是在常来饭馆蹭汤时认识她的。张三这种寒酸客人,是老板娘最讨厌的。  其实,

阅读全文 »
10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母亲的红嫁衣(第16页)

发表于 2023-10-08 • 字数统计 1334 • 被 118 人看爆

母亲的红嫁衣刘跃清  那时候父亲家很穷,母亲家也很穷。母亲出嫁前,父亲托媒人给母亲送去一件红色的嫁衣。那件衣裳红色灯心绒面料,小开领,有束腰,淡蓝色的纽扣,胸前还绣有一朵黄色的小花。母亲穿上这件衣服来到父亲家,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地围着看,都说母亲是村里最美丽的新娘。  母亲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媳妇,嫁到父亲家第二天一大早就换上补丁衣服,扛着锄头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儿了。母亲那件红嫁衣洗过后,叠放在箱里,当她回娘家想穿时,却再也找不到了。据母亲后来回忆,那天早上,她抓了一只鸭,抱了一个大冬瓜作为回娘家的礼物。一切都准备好了,包括那明朗得像鸟儿放出笼一样的心情,但就是找不到那件红嫁衣。家里所有的

阅读全文 »
09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揣碗(第14-15页)

发表于 2023-09-21 • 字数统计 2943 • 被 130 人看爆

揣碗张宗显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  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个木碗就不错了,而家境好的人家的木碗,还有银盖,银盖上镌刻着吉祥

阅读全文 »
09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趣联(第13页)

发表于 2023-09-20 • 字数统计 917 • 被 120 人看爆

趣联夏 沨  大多数春联写的都是发财、行好运之类的内容。但也有人不甘落俗,别出心裁,写富含趣味、哲理的联语,如同一股源头清水,给春联增添了活力。  一位下岗职工几经波折,好容易才开起一间小杂货店,春节贴出一副对联:酸甜苦辣,尝了便知滋味;穷富冷暖,经过始觉艰辛。  有位70岁的孤独老人在地里搭棚种姜,恰巧旁边也有一位老妇人的姜地,两人天天闲聊,从种姜聊到人生。两位老人都已丧偶多年,聊久情生,便于春节结婚。对联是:姜越老越辣;情愈久愈浓。  有一对夫妻离婚后,经过几年双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一天女的在路上被车撞了,路人都不理她,恰遇男的经过,给她包扎伤口,又送她去医院,还掏钱交了药费。女的受到

阅读全文 »
09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长幼有序的韩国习俗(第12-13页)

发表于 2023-09-19 • 字数统计 1658 • 被 130 人看爆

长幼有序的韩国习俗邵毅平  根据儒教道德观的“同心圆”原理,“孝道”不应仅限于家庭内部,而应扩展及于社会全体,这样就产生了韩国社会的“尊老”传统,其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同样令人难忘。这种“尊老”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儒教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以孝敬自己的父母为起点和核心,而施及于社会上所有的年长者。其表现方式便是各种习俗和礼节。  在农历新年的早晨,在祭祖仪式之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一是名副其实的“跪拜”,而非简单的点头或者鞠躬。拜完了家里的长辈以后,尤其是在昔日的农村里,还要向村里的其他长辈拜年。  在所有的公共场合,年轻人与年长者打交道,必须表示应有的礼节,无论其是

阅读全文 »
09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第11页)

发表于 2023-09-19 • 字数统计 1144 • 被 131 人看爆

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阿 青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季节,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家县城一位老朋友邀请我双休日带上全家到他那儿去做客。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当天晚上,我预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牵挂我,在电话里问我要不要地菜,我说:“有就挖点吧。”她又问要多少,我就随口用家乡话说了一句“就一半斤吧!”  地菜,是我最爱吃的天然食品之一。我要求母亲采一半斤,不过是图个新鲜。  好久没回老家了,总得给老母亲带点好吃的。妻子提醒我说:“女儿前天过生日,朋友们送了很多奶油蛋糕,提上两大盒就是。”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居住的老屋却是锁着的。一位邻居对我们

阅读全文 »
09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许世友六跪慈母(第10页)

发表于 2023-09-13 • 字数统计 1581 • 被 120 人看爆

许世友六跪慈母刘勇强  在许世友13岁那年,父亲许存仁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临死前,父亲把母亲叫到床边,指着最小的女儿说:“为了全家十几张嘴,就把幺妹送人吧,也好换几个活命钱···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两个人贩子拿着五块大洋来领幺妹,恰好被刚从田里回来的许世友碰上。他从人贩子手里拼命拉回幺妹,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娘面前,大声哭着说:“娘,幺妹还小,不能把她送进火坑啊!俺姐弟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就卖我吧!”儿子的话犹如一把利剑穿进母亲的心。母亲流着泪拉起跪在地上的许世友,万分悲伤地说:“孩子,起来吧。娘向你保证,以后就是饿死,全家人也要死在一块儿。”  1926年,许世友参加了革命,

阅读全文 »
09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喝茶去谷的启示(第9页)

发表于 2023-09-13 • 字数统计 530 • 被 119 人看爆

喝茶去谷的启示刘洪贞  前几天和朋友到知本玩,当我们游完森林游乐区,顺着山径往东走,经过一座凉亭时,我发觉这儿有个写着“奉茶”的茶桶。  由于天气实在太热,我掀开盖子,想一杯水喝时,发现水面上浮着一些谷皮。看到这情景,想起小时候叔婆说的故事:以前乡下地方,都设有凉亭,它是供远程的路人休息的,于是有些善心人士,会煮桶茶放在那儿,让经过的人解解渴,因此有人又称它是茶亭。  奉茶的人怕赶路的人看到了水就猛喝而呛着,于是在茶里,撒了一点点谷皮,这样,喝水的人就必须把谷皮轻轻吹开后再喝。换句话说那吹谷皮的几秒钟,可让人静下心来,然后慢慢地喝,才能获得清凉解渴的享受。  长大后不管做什么,我就想到叔婆的喝

阅读全文 »
09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平凡的村庄(第8-9页)

发表于 2023-09-13 • 字数统计 2164 • 被 125 人看爆

平凡的村庄牟丕志  辽西的丘陵浩如烟海,苍苍莽莽,绵绵不绝。在群山的脚下,在山间的盆地上,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数不胜数的村庄。村庄树多,夏天,远远望去,村庄就是一片树林,翠色浓浓。那里不时地传出鸡鸣狗吠声,你才会认定那是一个村庄。我的老家坐落在柏山的脚下,村子名叫南营子。这个村子有一百多户人家,有蒙汉两个民族,村庄中央有一条通道横贯东西,那是村庄的“主街”,村中还有阡陌纵横四通八达的小道、毛毛道,将整个村庄串联成一个大家。村庄像蚕一样向外吐出几条丝线,那是村庄通向外面世界的通道。村庄前面不远处是座山,山不高,长满松树、山枣树和许多不知名的灌木。村庄人家的坟地都在山上,山是村庄人的归宿。也有人走出了

阅读全文 »
09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乡音袅袅上墙来(第7页)

发表于 2023-09-12 • 字数统计 1211 • 被 129 人看爆

乡音袅袅上墙来成 卫  儿时在乡里,迈进腊月的门,大人们怕娃儿们年幼口无遮拦随口说出不吉利的字眼儿,就千叮咛万嘱咐各自的孩儿:要过年了,千万不能胡言乱语!  这种叮咛在过年时,会化作一竖式两指宽的小条幅,写上“童言不忌”四个字贴在堂屋的显眼处。咋说呢,娃们终究是娃们,大人的叮嘱甚至呵斥管不了多大一会儿,说不准哪会儿嬉笑打闹便会冒出诸如死呀鬼呀之类的字眼来,大人听了不顺耳,心里更不痛快,揪成疙瘩。乡下人一年忙到头,苦也罢,累也罢,到过年总得图个心情舒畅,感觉快活。过年,贴上“童言不忌”的条幅,就足以安慰自己,也用以原谅娃们的过失。  其实,在我们乡下老家,像杀猪宰羊把头蹄心肺肝脏之类叫杂碎一样,

阅读全文 »
09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柏枝(第6页)

发表于 2023-09-12 • 字数统计 596 • 被 120 人看爆

柏枝吕 伟  在我的家乡,一到春节,每家都会在大门上挂上两把柏枝,乡亲们以它来辟邪祈福,所有的邪气都会被它挡在门外,如同堂屋门上贴的门神一样灵验。柏枝要在大年三十夜晚来临之前用红头绳绑起来挂上,然后点一串鞭炮,爆仗声带来的烟雾中,柏枝们就正式“上任”了  柏枝要一直挂到正月十六,在这之前谁也不能碰它,因为它带着“仙气”,受不得俗手之气的沾染,沾上就不灵了。所以谁家不懂事的小孩要斗胆敢碰它一下,或者将它摘下,是免不得要挨一顿好训的,遇上个脾气暴一些的家长,孩子就不仅仅是挨训的事儿了。当然有的家长是很忌讳在春节期间动气的,但也是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过了春节是要一块儿算总账的。一般情况下,在挂上之

阅读全文 »
09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外婆(第4-6页)

发表于 2023-09-06 • 字数统计 3576 • 被 129 人看爆

外婆龙 莱  外婆生了十一个孩子,一个也没留住——她眼睛几乎都哭瞎了。我妈妈是她抱养的,从她亲姐姐那儿——也就是我的亲外婆,可我们姐弟跟她仿佛也不大亲,喊她大婆婆。倒是外婆在我们心眼里又亲又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只跟她缠,从来不在大婆婆跟前撒娇。大婆婆来我家时,总是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脸上挂着迷茫的笑,看我们几个孩子在她跟前奔来跑去,就是不靠近她,偶尔会叹息地看一眼我妈妈——我妈妈一直喊她姨妈,喊外婆妈妈。小时候,我弄不懂我怎么会有两个外婆,问我妈妈,她欲言又止,过一会儿她别过头去,揉了一下眼睛,说:“有两个外婆不好吗?可是,就我一个人离他们最远。”我隐约懂得了什么,以后不再问了。终于有一次

阅读全文 »
09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4.04)

发表于 2023-09-06 • 字数统计 1102 • 被 129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早餐前的祷告  小明去森林探险遇见狮子,他心想完了,可是他仍故作镇定、恶狠狠地瞪着狮子。没想到狮子仿佛因此有点畏惧,不敢再前进,小明就更严厉地瞪着它,心想或许能逃过一劫。结果狮子竟然跪了下来,双手合十··· ···小明觉得莫名其妙,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跟着狮子下跪合掌。过了一会儿,狮子抬起头来对他说:“我是不晓得你在干吗啦!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在做早餐前的祷告!”(薛桂坤荐)点菜  一天,何连长带着朱排长、牛排长、杨排长来到餐馆就餐。  服务员:“请问先生点什么菜?”  几个人相互推让,半天也没点出一个菜,最后,何连长说:“谁也别谦虚了,朱排、牛排、杨排各点一个。”  少许,服务员

阅读全文 »
09月
0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4.03,第48页)

发表于 2023-09-01 • 字数统计 1576 • 被 137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盘点2003年,工作之余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近50篇,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大小奖获了13次,然而最欣慰的是,我结识了《读者》(乡村版),她的淳朴自然深深感动着我,那乡人乡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令我陶醉,令我心醉。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远离家乡,不远数干里,来到祖国的北疆边城满洲里卫国戍边,转眼13年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乡愁却随着时间的发酵越酿越浓烈。童年的往事,小河里的嬉闹,麦地里拔草,玉米地里施肥··· ···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梦里一次次回故乡。《读者》(乡村版)的一个个故事令人着迷,像回到了故乡,田野上的风吹得我神清气爽,我爱家乡,我爱田野,我爱《

阅读全文 »
08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农谚(第47页)

发表于 2023-08-29 • 字数统计 272 • 被 134 人看爆

农谚  春暖春睛,春寒雨坠。  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遍。  春刮东风雨连绵,夏刮东风绝水源。  春天三日霜,湖洋好种姜。  春雾雨,夏雾睛,秋雾晒死狗,冬雾烂泥坪。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穷。  懵懵懂懂,惊蛰浸种。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清明耙田,谷雨撒秧。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白露白茫茫,无被莫上床。  云盖中秋月,雨打下元宵。  十月小阳春,无雨暖温温。  九冬十月响雷公,十个牛栏九个空。  冬至在月头,霜雪冻高楼;冬至在月中,穷人好过冬;冬至在月尾,寒在正二月。  朝霞夜雨,夜霞无雨。  朝霞夜霞,晒死老虾。(廖勇飞摘)

阅读全文 »
08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清代山阳冒赈案(第46-47页)

发表于 2023-08-29 • 字数统计 2492 • 被 142 人看爆

清代山阳冒赈案王新民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省淮安、扬州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朝廷由国库拨出十万多两白银赈济灾民。事后,两江总督铁保照例派专人分赴各地清查赈务,以防止地方官员从中贪污。当时,山东省即墨县新科进士李毓昌以榜下知县分江宁候补,到江宁后,被分派至淮安府山阳县,清查赈灾事务。  李毓昌带了仆人赶赴山阳。到了山阳县之后,李毓昌并未住在县署,而是住在县里的一座寺庙内,寺庙名称“善缘庵”  随后,李毓昌走访各乡,发现虚开赈户与冒领银两者不可胜计。李毓昌将其一一登记在案,准备在清查结束后禀报上司。  李毓昌前来山阳时,带了三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陛。其中,李祥为人狡猾而又阴险。当李

阅读全文 »
08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目睹罢宴(第45页)

发表于 2023-08-24 • 字数统计 1172 • 被 134 人看爆

目睹罢宴林 里周恩来罢宴  那是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历来为全党所钦佩。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见周总理那样繁忙,那样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总理以外,还有他的两位随员,再就是我们3位记者。  宴会,就设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炊事员。名曰酒宴,跟时下的美酒佳肴相比,只能算是瓜菜代。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慢条斯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个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

阅读全文 »
08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山村唢呐(第44-45页)

发表于 2023-08-24 • 字数统计 1364 • 被 128 人看爆

山村唢呐杨建华  老家大巴山区的唢呐,曲儿小,腔儿大。高亢、清脆、悠扬的旋律,如山泉丁冬,如深山瀑布,在大山之间回荡··· ···  “哆咪来,哆啦哆来哆咪嗦哆——“  多少年来,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在婚丧嫁娶时都离不开唢呐。声声唢呐伴着山里人的喜怒哀乐,在山里人的心上代代传承。  据老一辈人讲,过去把吹唢呐、打锣鼓这帮人称为“九流”之类的艺人,把吹唢呐的师傅叫“吹鼓手”。  年年到了寒冬腊月,粮食进仓了,种子下地了,乡亲们把农事忙完了,趁这两三个月的空闲时间,不是张家娶媳,就是王家嫁女。有时村子里遇上三四家娶媳嫁女选同一个吉日(俗称并期),吹唢呐的师傅嘴都会吹得肿起来。  山里人娶

阅读全文 »
7 8 9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7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59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6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5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