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3月
0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城市流行语(第47页)

发表于 2022-03-03 • 字数统计 734 • 被 413 人看爆

城市流行语冰 点  网上聊天  成人喜欢在生活中扮演正经的角色,在网络上则可以把平日里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像唾沫一样喷射给想听的不相识的人。  互联网  通过一条特珠的线路,将散布于全球的成人玩具接成一个无限大的关系网。成人可以网上串门,交换一些玩具的新玩法。  电脑培训  利用高科技培训电脑人才的地方。比尔·盖茨类的人物谢绝入内,盛产游戏高手,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脑普及之路,已形成规模。  碟片租赁  盗版者的最佳销赃场所。内容涉猎中外,皆备有性教育,家长租回去后,都要先扫描一遍,以免儿童观后不知所措。  另类  自恃才高貌美,举手投足皆不能归入同类,词性较硬,一般人消受不起则容易演变为精神

阅读全文 »
02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中国古“关”知多少(第46-47页)

发表于 2022-02-18 • 字数统计 1854 • 被 422 人看爆

中国古“关”知多少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代长城东段的一处著名关口。关城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为燕冀辽东之间的咽喉要地。它雄据山海狭口之间,全长逾4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东、南、北三面有宽16米、深8米的护城河环绕。东门悬有“天下第一关”门匾,建有两层城楼,上设箭窗68个。居庸关  居庸关亦称军都关、蓟门关,是古代长城的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进出塞外的咽喉要道。居庸关城两侧,高山对峙,旁有巨涧深沟,悬崖陡壁;北峙八达岭,南屏南口,易守难攻,素有“铁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型关  平型关是明代内长城关口。北连浑源,南接河北阜平,西有雁门之险,东有紫荆之峻,是古代进出晋、冀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

阅读全文 »
02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乡土小说二题(第45页)

发表于 2022-02-18 • 字数统计 747 • 被 390 人看爆

乡土小说二题陶明星红木桌子  爷爷年轻的时候,和近门儿的五伯推着独轮车做贩煤的小本生意,整天在集上转悠。  一天,爷爷在大汶口集旧货行看见一张红木桌子,要价不算高,若推到云山集卖了能赚七八斗麦子。爷爷自言自语似的把这事儿给五伯说了。五伯说:“这种老家什儿没人要了,不一定好卖。”爷爷说:“也是,过两天再说吧!”  过了几天,爷爷又去赶大汶口集,见没了红木桌子,便问卖主老刘:“老刘,那小木桌子卖给谁了?”老刘急了:“老陶,你这人怎么给我来这一套?和你一起贩煤的小五前天找到我家里,说是你让他来拉桌子的,现在还欠我三块钱哩!不是看在咱老兄弟们的分上,别人我还真不卖哩!”  爷爷想:噢,怪不得小五说这几

阅读全文 »
02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欧洲的小镇(第44-45页)

发表于 2022-02-15 • 字数统计 2008 • 被 435 人看爆

欧洲的小镇楚杰  欧洲的大城市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而散落在欧洲大陆各处的乡村小镇更具魅力,它之所以更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是它的平和、安详和静谧。大都市会被现代文明所破坏:高楼大厦,人群匆匆,喧嚣不安。而许多偏僻的小镇则保留了更多的欧洲文化,它们传统的气氛,在这些安静的角落散发出浓郁的气息,使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驻足留连。  和许多大都市相比,小镇少了许多辉煌、灿烂,多了一点平和、朴实,它们大多是年代久远了,保留了许多废墟和遗迹,即使它们曾经有过升沉荣辱,但已不复存在。  小镇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它们旧有的情调,不愿惊醒它们的梦境··· ···许多古老的建筑夹着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街,小街两旁古老的风灯其黑色油

阅读全文 »
02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云南藏族筑墙歌(第43页)

发表于 2022-02-15 • 字数统计 1171 • 被 437 人看爆

云南藏族筑墙歌王壮凌  云南藏族的住房,以土木结构者居多。房子三面或四面筑以土墙,房中的柱、梁、楼板、天花板、地板、隔板等,都取用木材,因而有冬暖夏凉、防震抗灾的特点。建造这种藏房,先要筑墙,然后竖柱、隔整。筑墙时,人们通常会哼唱筑墙歌,劳逸结合,相映成趣。  筑墙  在石脚两边竖10根7~8米长的墙杆,把墙板固定在杆内,墙板之间用棍顶着,以限制墙的厚度。墙板内一边倒土,一边夯实。筑完一板(亦称一圈)后,墙板上移,固定墙板后再接着倒土夯实。墙要多高,墙板就上移多高即可。墙板上移时,棍要逐渐短,使墙的厚度呈梯形,增加稳固性。民房墙壁一般筑12板左右、高约6米;寺院中的墙壁则很高,尤其是扎仓(寺院

阅读全文 »
02月
1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陕西各地的生子礼俗(第42页)

发表于 2022-02-14 • 字数统计 1108 • 被 430 人看爆

陕西各地的生子礼俗王炽文 孙之龙  在人生礼仪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陕西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关中一带把产妇叫“月婆”,把婴儿叫“月子娃”;产妇坐月子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  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要向娘家报喜。旧日报喜时生男生女还有区别,如在渭南地区,报喜时带酒一壶,上拴红绳为生男,拴红绸为生女。女婿临走时,娘家用红布包几个圆形烙饼(饦饦馍,饦:音tuō),象征“给婴儿带奶粮”。  三朝礼  婴儿出生的第3天,娘家人要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关中一带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食品,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怀。陕南汉中一带

阅读全文 »
02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由穷到富的路有多远(第40-41页)

发表于 2022-02-12 • 字数统计 2999 • 被 425 人看爆

由穷到富的路有多远胡 香经商第一课,从卖冰棍开始  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安街头,那个卑微地在别人脚下捡瓜子的少年,没有人能想得到,若干年后,他会成为一个富翁。他自已也想不到。那时,他的愿望何其简单:只要能继续读书,别无它望。然而,他没能读到初中毕业。  赵玉麟兄弟姊妹七个,他排行老六。  从他记事起,家里的日子就一直很拮据。父亲是西安市建三公司的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母亲在人民服装商店做临时工。  整个童年时代,在赵玉麟的记忆里,没有痛痛快快跟别的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去帮妈妈打扫卫生,到垃圾堆里拣煤渣,到郊区农村的庄稼地里挖野菜··· ···直至

阅读全文 »
02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醋诗趣话(第39页)

发表于 2022-02-09 • 字数统计 916 • 被 415 人看爆

醋诗趣话钱桂华  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醋,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历代文人墨客也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以自己的感受、灵感和智慧创作出脍炙人口、富有情趣的诗篇。  “醋烹"诗  “芽姜紫醋炙银鱼(即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写的。元丰二年(公元1070年)的春天,苏东坡由徐州知府改任湖州知州,在赴任途中路过镇江焦山,那里的官员特邀名厨烹好一道“醋炙鲥鱼”之名肴。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美哉此鱼,余味之日不绝于舌。"为此当即提笔作诗一首,写了自己的感受。从此,用醋来烹调鱼成了镇江独特的风味,故在当地有“名醋配佳肴”之说。“

阅读全文 »
01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文化之味(第38-39页)

发表于 2022-01-26 • 字数统计 1568 • 被 423 人看爆

文化之味田玉莲  俺家上溯八辈祖上,都没个识字的。用爹的话说是“祖祖辈辈睁眼瞎”。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  有一年,村上有人病故,司仪写好了丧帖,让爹到三十里外的高家沟村报丧。爹带上帖子,晌午时,来到了高家沟村。正走着,参见路边有衣衫不整的老汉,戴一破苇笠,操一木棍在放牛。老汉见爹手中攥着东西,就问有何事。爹很懒散地拿眼瞟瞟老汉,心里想:狗捉耗子,多管闲事。就是让你看了,你能明白?便连理都没理地往村里走去。  爹报丧临上路时,司仪跟爹讲好了到高家沟高人伏家报丧。爹也很认真,边走边念叨:高家沟,高人伏··· ···可尽管念叨了半天也不中用,到了村子上,竟忘了个干净。拿出帖子让村人看,竟没个识字的。

阅读全文 »
01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北方的秋天(第37页)

发表于 2022-01-25 • 字数统计 1300 • 被 458 人看爆

北方的秋天梁陆涛  骤然而起的风,将一片树叶抛起来,飘飘摇摇跌落在马路边上,拣起一看,那叶子微微发黄,闪着光亮的叶片上满是星星点点的斑点。哦,我猛然一惊:秋天来了!  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穿行于车水马龙之间,人们感知季节的神经早就麻木了,以至于秋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还浑然不觉。  北方的秋天是很有韵味的。北方的秋天在城外的田野上。  八月中秋的风,极像一枝多彩的画笔。风轻轻掠过,大地上的色彩就艳丽起来。先是玉米由青变黄,是那种浅浅的黄。浅黄的海洋中点缀着一片片暗紫色的帆,在秋风中微微飘动,那是玉米棒子上半枯的缨子。用手掰下棒子,层层剥下裹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衣裳,便有一柱金黄耀眼的面颊。高

阅读全文 »
01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渐行渐远的我的村庄(第36页)

发表于 2022-01-21 • 字数统计 1143 • 被 441 人看爆

渐行渐远的我的村庄周华诚  我很小的时候,从不敢离开我们那个河边的小村庄,而且更大的可能是,我连那个小村庄也并未真正地走遍。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照相师傅,背着一架很神秘的机器。这个人让我站在门前的空地上,并让我对着他那架黑东西笑。我对着那个黑匣子开始发呆。我看到身边许多人,他们都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叫我笑呀,快笑呀,我只好笑了。  这张相片上,我的嘴很扁,嘴里还少了一颗牙,看上去就像一堵漏风的墙。其实,我刚看到那张相片的时候,死活不认识相片上的那个人,因为我认为自己从未同这个人一起玩过,连面儿也未见过。这很有趣,一个人在许多时候会不认识自己,看着镜子中的影子觉得很陌生——而这一张相片,使我

阅读全文 »
01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翻过的土地(第35页)

发表于 2022-01-21 • 字数统计 138 • 被 441 人看爆

翻过的土地少 戈  让我流出疲惫的泪  让我的喧哗潜人梦境  让我从遗漏的谷粒里  找回一双温存的目光  扶住秋日的影子,涌出感激  让我把汗滴交还给身体  让我听到均匀的呼吸  让我翻动一下身子,睡去  让我为下一次生育  积攒些力气  就让我在家门外  用整个冬天固执地等你

阅读全文 »
01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大贵(第35页)

发表于 2022-01-21 • 字数统计 656 • 被 430 人看爆

大贵张 云  大贵家很穷。  所以直到35岁还没有女人愿意跟他。  大贵和娘相依为命。娘最近总是怪怪的,常常早出晚归,让大贵摸不着头脑。大贵问娘去干什么、娘也不搭理他。直到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娘才向大贵摊了牌:我要嫁人了,对象是邻村的一个70多岁的瘫痪老头。  大贵当时就气蒙了,如果她不是他娘,大贵早就把她一脚端出门去了。娘守寡守了20多年,年轻时多少人向她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可如今娘都50多岁的人了,却还要找一个70多岁的糟老头子,这不成心让大责难堪吗?以后自己还怎么在村里做人?大贵百般劝阻万般刁难,可娘就是铁了心。  娘出门那天,大贵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砸了个稀巴烂,然后朝娘的背影大喊一声:“

阅读全文 »
01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扫描(第32-34页)

发表于 2022-01-17 • 字数统计 4243 • 被 430 人看爆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扫描黄行福 吴东俊  近几年,农村发展较快,农民手上的钱多起来了。于是,一幢幢高楼闪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富裕起来的农民们,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讲究起室内装修来了。因此,在住房外面越来越亮丽的同时,室内也越来越漂亮了。人说,农村有三美:山清、水秀、空气好。现在,是不是还应该加上住房美?已经是“四美”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住房仅仅是居住的小环境,小环境的舒适还必须有大环境的协调。现在,居住环境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不可忽视的是,在农民们住房越来越漂亮的同时,住房以外,也就是环境卫生却越来越糟糕。  当前,农村的环境卫生几乎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出现

阅读全文 »
01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小木匠(第31页)

发表于 2022-01-17 • 字数统计 1195 • 被 423 人看爆

小木匠伍中正  四月的槐花一直不停地香透了乡村。  小木匠走在四月的路上,背着的斧头锯子有点儿晃荡,墨斗和尺子牢牢地别在锯子背后的细绳上。  小木匠的脚就走进了四月,走进了槐花坳。  小木匠呃,打家具?  小木匠止住步,高声答一句:打呃。  小木匠在槐花坳做了一月刨刨砍砍的木工活。  一月下来,有人说:木匠心灵手巧,做的东西上相。  有人夸小木匠的时候,小木匠只是一笑。  就在小木匠准备往另外的村庄走的时候,槐花坳的水月嫂叫住了小木匠:打不打木仓?  小木匠回头看一眼脸上微笑的水月嫂。  打呃。  水月嫂就把小木匠领到了家  烧了茶递了烟封了红包,水月嫂就说,我男人不在屋,请你帮着打一木仓。 

阅读全文 »
01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城市/地域与它的子民们(第28-30页)

发表于 2022-01-13 • 字数统计 4206 • 被 445 人看爆

城市/地域与它的子民们龚 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这一方水土的地理环境,就有了这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生成发展的土壤和背景,并养育出生长在这一方水土上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城市和地域的个性就是城市的灵魂,细品起来,也是颇有趣味的呢。北京:皇城子民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先是选定了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在其中心部位设“中心台”建钟、鼓二楼;在南面修筑“大内”及皇城,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改称其为北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皇城(紫禁城)南移;大城(北平城)北墙向南缩进五里。1403年,北平改为北京。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1553年又加筑外墙。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

阅读全文 »
01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把握今天(第27页)

发表于 2022-01-13 • 字数统计 350 • 被 431 人看爆

把握今天风入松  最近读一篇小说,其中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人生好像总是从床开始,以睡觉结束。”  我的心被震撼了。从床开始,以睡觉结束,中间的那一段旅程,是“开始”与“结束”的分界线。如果那段旅程像鸟儿一样飞过,不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人生就是以“睡觉结束”也不会安稳;倘若一个人的一生要以“睡觉结束”时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恐怕“从床开始”已经晚了!  人的一生不管“从床开始”也好,以“睡觉结束”也罢,关键是要把握住今天。因为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未来临,握住今天就等于抓住了生命的“诺亚方舟”,打造了生命的质量和硬度,倘若连今天都丧失了,还有什么不能丧失的。  诚然,有的人一生是一面飘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今日印度什么样(第26-27页)

发表于 2022-01-06 • 字数统计 2612 • 被 460 人看爆

今日印度什么样张静宇  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有人说,偏心的造物主似乎给予了这里过多的关照,赋予它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纵横的河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喜马拉雅山宽广的臂膀又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印度洋季风年复一年地将它滋润。这个形同母牛乳房状的南亚次大陆国家,面积不及中国版图的1/3,却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可耕地,以至于虽然平均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列,但养育它的10亿多子民却显得十分从容。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杰出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这块土地当之无愧位居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列。这里还是印度教、佛教等东方传统宗教的发源地。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将深邃的佛学思想引入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快乐是什么(第25页)

发表于 2022-01-06 • 字数统计 692 • 被 446 人看爆

快乐是什么陈兴云  从前有一个生活殷实的村夫,他拥有良田千顷,稻谷万担,但他仍不满足,觉得自己还不富有,也不快乐。他想,国王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自己为什么不去当一当国王,好好享受一番呢?  于是,村夫罄尽家财,举事造反。他率众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终于得到了辽阔的土地,征服了许多地区。最后,村夫当上了国王,拥有强大的军队、贤明的大臣、智慧的军师、无数的后宫佳丽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宫廷有了争斗,民间有了事端,他整天郁郁寡欢,感到自己不快乐。  一天,他问大臣们,谁是天下最快乐的人?臣子们知道国王闷闷不乐,不知如何回答。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天下最快乐的人,要在民间才可以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乡村(第24-25页)

发表于 2022-01-06 • 字数统计 1987 • 被 175 人看爆

乡村宗满德叫驴  没事,又暖和。蹲在高大而厚实的宅墙根,这是山村里的老人们常年的功课。说什么,没有主题;看什么,没有目标。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熟识,谁家来了哪门子亲戚都知道,来一个过路的陌生人都看见。都熟识也就不问,都知道也就不说,都看见也就不管。看啥,不知道;说啥,不知道。有啥看啥,有啥说啥。日子随着太阳走,走不动了请风水先生选一块黄土窝回老家,抹倒拉平。拉拉杂杂,嬉笑怒骂。张家李家,天上地下,国际国内,生儿嫁女,脏话粗话,没有开头,没有结尾,都是主讲,都是听众。腿也蹲酸了,眼也看花了,嘴也说干了。那一声驴叫准时传来了,颤颤巍巍站起来,拍一拍屁股上的黄绵土,回家吃响午饭去。  这叫驴是山村的自鸣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慈禧“老佛爷”的由来(第23页)

发表于 2022-01-06 • 字数统计 753 • 被 446 人看爆

慈禧“老佛爷”的由来邓绍彬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四十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慈禧的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粱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代,奴才欺骗主子是

阅读全文 »
12月
3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穿越人生最初的艰难(第22-23页)

发表于 2021-12-31 • 字数统计 2042 • 被 451 人看爆

穿越人生最初的艰难张红超  刚从学校毕业时,我曾豪情万丈,立志要在社会上闯荡一番,像那些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一样,干出足以傲世的大事业。  于是,不甘平淡的我就有了一次西安之行。我渴望在这座西北最大的城市里,靠自己的打拼实现梦想。  初到西安,我借宿在老乡那里,老乡一家住在未央区红星村的一间民房里,房子小而且已住满了他们一家3口人,我再住进去实在不合适。为了节省房租,我就在房顶安了家。所幸是夏季,西安干燥少雨。就这样,白天我东奔西跑找工作,晚上就躺在房顶,在星星的陪伴下进入梦乡。有时回来早了,顺便辅导一下老乡正在上中学的儿子。老乡的儿子叫小军,刚满13岁,蛮机灵的。  在我的焦急等待中,一晃一个

阅读全文 »
12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母爱就是那把锁(第21页)

发表于 2021-12-28 • 字数统计 694 • 被 448 人看爆

母爱就是那把锁曾文广  因为穷,他很早就辍学离开了家。  惟一的行囊是装在兜里的一把钥匙,上路前母亲交给他的:“孩子,要记得回家啊!”  在南方那座城市,他两手空空,除了满腔出人头地和发财的愿望。有人说,这个城市不看你的勋章、学位和文凭,而是看你的伤痕,对初来乍到的人更是如此。他不怕,因此他选择了最苦最累别人都不愿做的事。为着那个美丽的梦想,他经受了生活的种种考验,按照自己的愿望艰难地打磨和改造自己。城市是个巨大的魔方,里面充满着各种可能。几年后,历尽辛苦的他凭着精明的头脑、良好的人际关系、超出常人的毅力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有了一笔不算太少的存款。  某天清晨醒来,抬头看见那把挂在墙壁上的钥

阅读全文 »
12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母亲的『保险箱』(第20-21页)

发表于 2021-12-27 • 字数统计 1705 • 被 479 人看爆

母亲的『保险箱』王周生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有一年冬天,一个寒风呼号的夜晚,一阵“哐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妈妈一跃而起,开门一看,不远处火光冲天。  妈妈和乡亲们提着水桶向火光冲去,人们叫喊着、奔跑着,从河里提来一桶桶水,往房顶上泼去。我躲在被窝里,听女人和孩子凄厉的哭叫,听西北风刮过我家茅草房的呼啸,浑身发抖。  后来,妈妈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我听见她沉重地叹息:“唉,烧光了,一点也没剩,全完了。”天亮了,我看见那户人家的三间草房已化为灰烬。  从此,每天睡觉前,妈妈总去灶口转一圈,看看柴堆旁是否清理干

阅读全文 »
12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成功的秘诀(第19页)

发表于 2021-12-27 • 字数统计 271 • 被 489 人看爆

成功的秘诀苇 笛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邱吉尔前来演讲。  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机构都到齐了。  邱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  “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说完他就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是啊,成功的秘诀就是如此简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放弃,从此不再努力。((聂 忠摘自《现代女报》2002年4月25日)

阅读全文 »
19 20 21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1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6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7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9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