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2月
2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载不动的乡愁(第18-19页)

发表于 2021-12-24 • 字数统计 2261 • 被 443 人看爆

载不动的乡愁姚灵芝  昨夜,一阵电话声响起,传来了乡下哥哥略带哭腔的声音。嫂嫂病了,哥哥实在乱了方寸,向城里的我求援。问清了病情和病因,放下电话,我有种心痛的感觉,为了哥哥嫂嫂,为了生活在家乡那一方土地上勤劳而又闭塞的乡亲。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曾经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富裕村庄。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地肥水美,再加上乡亲们的质朴和勤劳,家乡最早给予我的便是一种富足、甜美的生活,一种无比优越的自豪感。那时还是大集体,但我的家乡似乎已走在时代的前列,虽然还是集体合作,但合作中有分工,分工中又有合作,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乡亲们那向前奔的劲头让人惊叹。一年下来,家家都会有一份颇丰的收益。在别人都还在为温饱问

阅读全文 »
12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吃的精神(第14-17页)

发表于 2021-12-20 • 字数统计 6675 • 被 472 人看爆

吃的精神墨 非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我们暂且不说西方的“性”文化,想想中国的“吃”文化,还真有些“侃”头。中国人吃蛇吃蛙、吃鳖吃豚、吃鱼翅熊掌之类暂且不说,吃这些总还确实与消化器官有关。但还有“吃回扣”、“吃官司”、“吃黄牌”、“吃不消”、“吃不开”··· ···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能“吃”,你说中国人还有多少是不能吃的?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大体上是把人分为“生”与“熟”两类的。我们知道。“生”的东西不好吃,闹不好会肚子痛,而“熟”的东西好吃也好消化。我们的思维里,便约定俗成地喜欢“熟人”,排斥“生人”。“熟人好办事”,如果是“生人&qu

阅读全文 »
12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致富的路让农民自己走(第12-13页)

发表于 2021-12-20 • 字数统计 2796 • 被 434 人看爆

致富的路让农民自己走丁 力“官逼民富”只是一厢情愿  去年,我在湖南湘西与贵州铜仁交界的山区搞调查。一次下乡的时候,看见一个乡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干部胸前挂着一架绿色的军用望远镜,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在中俄边境买的,用来观察山上农民的种田情况,若农民不能规范化种植,也就是说,插秧若不符合乡里的要求,他就叫村里干部去纠正。  我到附近村里一打听,农民对此很反感。他们说村里有个刚解放时复员的老红军战士,没儿没女,前年请人来家帮助插秧,乡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干部认为稻秧插得不直,要下到田里把秧踩了。老红军跪下,抱着他的腿苦苦哀求,但他不听,飞起脚一踢,年已古稀的老红军滚下山坡,当时就摔断了两根肋骨。

阅读全文 »
12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外祖父的哲学(第11页)

发表于 2021-12-20 • 字数统计 1160 • 被 460 人看爆

外祖父的哲学鲁先圣  外祖父已经去世了二十多年,但是我至今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在给外祖父出殡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来给外祖父送别。外祖父所在的村子有一千多人,我印象中送葬的队伍至少有五六百人,从家门口到坟地三公里的路上,满满的都是悲伤的人群。  现在想来,这在时处“文革”时期的年代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外祖父的成分是地主。当时我还很小,十多岁的年龄。我为此常常不解地询间母亲。母亲告诉我,还有一件事在外祖父家也是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土改均贫富的时候,村子里时兴穷人抢家,意思就是政府圈定了是地主和富农的人家,都要敞开大门,任凭村里的穷人把财产拿光,然后再把房子分给他们。村子里把外祖父的土地

阅读全文 »
12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旅游业多姿多彩(第10页)

发表于 2021-12-15 • 字数统计 1243 • 被 452 人看爆

旅游业多姿多彩余志平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市民对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于是,世界各地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向旅游农业,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兴建农业科技公园  在人多地少的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关部门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现在,全国已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这些农业公园的建设都很理想。公园内不仅合理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精心布局了一些花卉展览、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还相应地建有一些娱乐场所。这里视野开阔、景色怡人、设计科学、四季协调、鸟语花香、令人陶醉。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技术管理,各

阅读全文 »
12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小麦(第8-10页)

发表于 2021-12-13 • 字数统计 3526 • 被 471 人看爆

小麦南 蛮  面对小麦,我常常会产生出面对父亲的感觉,一种泥味的情愫悄悄爬上心头,久久不去。  小麦,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寒冬已经过去。母亲从仓库里取出一捧一捧的麦子,轻轻地抚摸,像抚摸即将出嫁的女儿,嘴里不停地唠叨着。麦子就这么在母亲最深情的祈祷中沐浴风、阳光和布谷鸟的鸣叫。父亲脱下破棉袄,把厚脚板伸进刺骨的麦田,犁、耙、上肥、打埂子、整好地,然后将一把把麦粒从指缝间慢慢撒下,把早已准备好的细土匀匀地盖上。一个月左右,嫩的幼苗长出来了,绿的可人,春天到了。  常常是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声粗犷的喊叫划破寂静的村庄,随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的从各自的屋里出来,说说笑笑,夹杂些走调的歌声走向田野

阅读全文 »
12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他是怎么摔死的(第7页)

发表于 2021-12-10 • 字数统计 312 • 被 462 人看爆

他是怎么摔死的李 波  大山深处,住着一个孤独的人。  他来到一个悬崖边。站在崖底,仰头望去,似乎在山崖顶上有一块肥沃的土地等待着他去开垦耕种。  他执着岩石,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爬到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地生长着许多棵树。他把身上携带的绳子系到他爬上崖顶处的一棵树上,带些果实顺着绳索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顺着绳索上了崖顶。  第三天,他顺着绳索又上了崖顶。  第四天、第五天··· ···第二年、第三年··· ···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着的那条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他在爬到半崖的时候,那裸树断了,他从半崖上掉下来,摔死了。  崖顶并非只有那一棵树。((刘丕豹摘自

阅读全文 »
12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辽西火坑(第6-7页)

发表于 2021-12-10 • 字数统计 2566 • 被 463 人看爆

辽西火坑牟丕志  在辽西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按照农人的说法,火炕是有佛性的,它是农人的主心骨。农村的房子一般是坐北朝南,火炕一般紧靠南窗而建,看上去像一个长方形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又便于通风。坐在炕上,很容易看到外面的风景。农家院内都有各种各样的树,梨树、李子树、枣树、杏树、山楂树、核桃树等。种这些树不仅是为了收获果实,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道风景来欣赏。有叶有花的时候,那是挂在院中的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呀。在一年的大部分时光中,农人都可以坐在炕上漫不经心地欣赏窗外绿色的景致。他们对绿色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他们从树叶的颜色感知季节的变化。即便在冬天,脱去了绿色衣装的树仍很有趣,那精干

阅读全文 »
12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纪晓岚做对联(第5页)

发表于 2021-12-06 • 字数统计 880 • 被 471 人看爆

纪晓岚做对联李程碑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学识渊博,据说有一次,他出乎意外地竟被一个野鬼给将了军。  那年秋天,纪晓岚作为礼部尚书到江西省巡视,听说那里有个青草湖,景色秀丽,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纪晓岚等人骑马来到了青草湖。  这时,有一位官员献殷勤道:“纪大人,您若能在此赋诗一首留下,也是下官们的荣幸。”纪晓凤尚未做出表示,却有一爱管闲事的地方官说:“大人要做诗的话,也不能在这里做呀。”纪晓岚不解地问:“为什么?”  那官员一本正经地面陈道:“大人有所不知,这青草湖里的鬼专门捉弄有学问的人,若是让它听到有人在这里做诗,它会钻出来让人对对联,人一旦对不好,鬼就要找他的麻烦。”纪晓岚哈哈笑道:“竟有这

阅读全文 »
12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天下父亲(第4-5页)

发表于 2021-12-06 • 字数统计 1642 • 被 473 人看爆

天下父亲博昌尧  达娃在城里上大学。达娃大名叫李达,家在遥远的大别山深处。  开学有些日子了,李达的学费还没交。学校知道李达的情况,没有狠着催他交款。可李达心气高,总觉得像偷了东西似的,浑身毛刺刺的难受,上课也不入心,人蔫蔫的。家里穷,李达其实不想念书,可损不过父亲。父亲狠着哩,从小就逼李达念书,一直逼到现在。李达已经高过父亲一个脑袋,可父亲照样揍他,当然是为了念书。  这天晚上,李达在宿舍无心看书,便早早蒙头睡下了。不一会儿,同学将他捅醒,说:“李达,宿舍门口有人找你,门卫不让进。”李达一愣,心想:在这座城里,除了同学,不会有人认识自己,莫不是父亲来给我送学费来了?李达刺溜下了床,连鞋也顾不

阅读全文 »
12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08)

发表于 2021-12-02 • 字数统计 1094 • 被 451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酒与茶  P女士闻风夫君有外遇,试探着问:“泡情人是何味道?”答曰:“像饮酒。”P又问:“妻子呢?”答曰:“似品茶。”P又问:“酒与茶孰优?”答曰:“茶,初品浓,再品次之,接着喝便淡而无味了。”“酒呢?”P问。答曰:“刺激,越喝越醉。曹操有名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P揶揄道:“茶虽淡,不伤身,酒喝多了是要出事的!”宿舍旁的桂花树  每年秋天,宿舍旁的桂花树都会开满一树桂花,清香怡人。  宿舍管理员发现,许多情侣无视校规,屡屡折花示爱,于是在旁边立了一块牌子:“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  可几天后,公告牌不知被谁给改了,上书:“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宿舍管理员也

阅读全文 »
11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7 第48页)

发表于 2021-11-26 • 字数统计 1492 • 被 441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贵刊是我在半年里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相见恨晚的同时,我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现代人在对名利的追逐中都变得很浮躁,我就是这样。过去的岁月里,我在喧嚣和繁华里追求自己的满意,这样的生活时常让我觉得疲惫不堪。我生活在一种说不清的迷惘之中,因为在一次次的到达目的之后,我发现自己反而更失落了。  读着贵刊上一篇篇质朴灵秀的美文,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被轻轻抚慰的感动,那些蛰伏在我体内的情感就像找到依附一般,雀跃不已。这种久违了的欢喜竟是因为如此简单的理由。虽然我对乡村生活了解不多,但我知道我的祖辈都是农民,我想我是更清楚我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中给我最大的收获是

阅读全文 »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乡关(第46-47页)

发表于 2021-11-22 • 字数统计 2431 • 被 467 人看爆

乡关阿 成村居  陇中的农家,修筑院落多是要四面围墙的,然后留有门。围墙主要是防盗、防兽和挡风。近些年,黄土塬上的树林少了、远了,狼几无踪影,只有鬼精的狐狸不时在夜半把谁家的鸡、兔偷偷叼走。由于人家越居越多,越居越稠,这种故事轻易不会发生。因此,院墙的功用渐渐变弱。但大多数人家还是喜欢围墙,爱封闭起来,自然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庄户人就喜欢这样住着。  黄土高原,最多的便是山。山里人种着山,吃着山,走着山,就连居家也靠山望山。大多数村居坐落在山的南坡,避风又可多晒些太阳。他们先是在山坡选好位置,直挖下去,再把土往前顺推,便有了一块平地。夯实之后,砌墙建房,构筑庭院。  靠山的崖面上,必然会挖出

阅读全文 »
11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东北大酱(第45页)

发表于 2021-11-19 • 字数统计 999 • 被 502 人看爆

东北大酱阿 成  无论怎么说,大酱都属于不上档次的东西。然而,大酱在东北地区,就像辣椒在四川地区一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对东北人来说,你可以没儿没女,没有单位,没有职称,没亲没朋,以至没有老婆,甚至是身无分文,乃至没有自尊,但绝不能没有大酱!特别是在东北的农村,更是如此。  先前,一年连一年地吃着大酱,但始终没有深层次地思考过大酱的品质。日久天长之后,才觉出大酱的某种委屈来。东北人真是没心没肺,竟然对一餐不忘的大酱是那样的漫不经心。  大酱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比如说做鱼,在关内,在南方,那里的人从不用大酱做鱼。即便是家徒四壁、落魄江州,也不会想到用大酱烹鱼以果饥腹。但在东北,“大酱烀鱼”

阅读全文 »
11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桃花汛,桃花鱼(第44-45页)

发表于 2021-11-19 • 字数统计 1790 • 被 520 人看爆

桃花汛,桃花鱼谢文艳  那时候,九曲十八弯的梅川河,两岸全是望不到头的桃树。桃林深处是纵横交错的阡陌,还有无数清瘦的小溪。每年春天,记得娘总爱把桃花瓣儿洗净,放在一只干净的玻璃瓶子里泡着。不几天,瓶子里的花儿化成红红的胭脂水。每回走亲戚串门,娘扯根鹅毛,蘸着那水,替我抹上红脸蛋、红嘴唇··· ···小辫子上插上红白交错的桃花,胸前挂上桃核儿雕的鸡呀、猴儿什么的,好神气。回来洗净了脸,再串门又打扮。几回反复,枝上花儿谢了,桃儿不经意间红嘟嘟了,咬一口,红红的肉儿,甜中略带丝酸味儿。桃核儿娘照例把它雕成各种各样的生肖动物,钻个眼用红丝线穿了,或吊在手腕上,或挂在胸前,甚惹人眼。乡邻都夸娘手巧。有回

阅读全文 »
11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毡匠(第42-43页)

发表于 2021-11-10 • 字数统计 2486 • 被 467 人看爆

毡匠羊 羽  在农闲时节的故乡,每到半夜鸡叫,村头庄尾便会走出这样一些乡亲们:他们扛着丈许长的沉甸甸的木弓和卷帘,背着装满干粮的褡裢,三五成群地聚起来,然后披星戴月地赶往公路上搭乘班车。他们是要靠一份特殊的技艺去谋生挣钱的。他们,就是毡匠。  要说毡匠,当然先得说毡。  相信大多数北方农村的人对毡并不陌生。这种用羊毛或牛毛制成的铺垫之物,保温而且隔潮,很适合土炕上铺用,因此颇受青睐。在高原游牧民族看来,毡是神圣的恩赐,家家户户都备有许多条毡。冬日里,热炕上铺条半寸厚的羊毛毡,人躺在上面,浑身有说不出的舒服。关于毡的来历,我听到过一个传说:当年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天寒地冻之中,苏武

阅读全文 »
11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花钱的秘密(第41页)

发表于 2021-11-09 • 字数统计 467 • 被 505 人看爆

花钱的秘密元 明  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出国归来谈感想。  心理学家说:“我发现,别看老外比我们挣得多,富得多,却比我们抠门儿得多。比如,他们请客,除了一杯酒,没两个菜,所以只好端着酒杯走来走去。”  经济学家说:“我经过一番对比考察,发现这花钱是有规律的——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不讲节约只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  心理学家一听,点点头说:“有道理。”  难怪我们浪费那么大,敢情是有些人花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花公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就使劲地花!一个小工程,预算出那么多钱,到了后来

阅读全文 »
11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填仓节俗的由来(第41页)

发表于 2021-11-09 • 字数统计 786 • 被 481 人看爆

填仓节俗的由来禾子  黎嘉  在我国众多的农祀节日中,有一个节日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还叫“天穿节”。这个节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的汉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举行。  所谓填仓,就是在正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早起,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举行填仓仪式,届时上年纪的人们将筛过的炭木灰、草细灰,撒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谓之“画地作囤”,有的还修饰以花边、吉祥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少量五谷杂粮,覆以瓦片等物,俗称填仓。  古时的填仓节是由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演变而来的。相传女娲为人类的始祖。《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

阅读全文 »
11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倒茶(第40页)

发表于 2021-11-08 • 字数统计 1367 • 被 493 人看爆

倒茶刘诚龙  倒茶也称为筛茶,非为动作,而是一种婚俗之称谓也。在我的故乡,婚姻有一套按部就班的程式,一招一式都不能马虎,仿佛京剧,少了哪一招式,都会被人耻笑了去。故乡婚姻的程式是:倒茶、订婚、送日子、结婚、回门。乡亲极看重倒茶,盖倒茶有看货与新闻发布会之意味,为婚姻之首。所以,汉子要修饰齐整,三姑六姨要再三嘱咐:碗要怎么端,茶要怎么喝,话要怎么说,言行举止要如何应对,不厌其烦,谆谆嘱咐。倒茶,一般安排在女方家。此时,女方请来了舅舅姑姑、伯伯婶婶,窗下与门边还站着一排排当场外指导的乡里乡亲,一个汉子,要经过这么多的目光而不怯场也实在难得。人道有“丑媳妇要见公婆”这一关,不知还有“好汉子要过倒茶”

阅读全文 »
11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檩条冲东(第39页)

发表于 2021-11-08 • 字数统计 659 • 被 511 人看爆

檩条冲东李云冲  不知拆城里老房子时您留神没有,揭开房顶子,根根条的大头儿一律冲东。老天津卫条的大头为什么要冲着东呢?这还得从乾隆爷说起。  话说乾隆爷和刘罗锅子乘坐着龙舟来到三岔河口,发现海河曲里拐弯儿好似一条摇头摆尾的游龙,再看两岸盐坨、粮剁如山,绿树成荫,叫买叫卖的声音,吵吵嚷嚷,那真是“繁华热闹胜两江,河路码头买卖广”。龙舟行至马家摆渡口(今广场附近),乾隆向陪同游玩的天津知县问道,“此外是什么所在?”天津知县一听皇上问他,脑门儿上的汗就急出来了。为吗?这地方还没有名字,相说八道?那不是拿脑袋开玩笑吗!就在他不知所措的节骨眼上,刘罗锅子给他解围了:“圣上,您不是看见刚才过来的河道忽左忽

阅读全文 »
11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醋王(第38-39页)

发表于 2021-11-05 • 字数统计 2421 • 被 465 人看爆

醋王王晋川  山西人好喝醋,吃面拌菜,别样可少,惟醋不可或缺。或遇山西人恹恹的,多半是短了醋了,所谓“三天不喝醋,走道没精神”。山西人为啥好喝醋?一说山西水硬,醋可中和酸碱;一说山西吃棒子红薯杂粮,喝醋助消化;再一说山西煤多,烧炕、做饭多用煤,喝醋可消减煤气。不论咋说,山西人就是爱喝醋,如四川人爱吃辣子,须臾不可离。  庄稼人爱喝醋却不买醋,一般人家都置个瓮,买回曲子自个儿酿,酿出的醋,味淡淡的,色白白的,叫“水醋”。伏天里,老少男女打地里热热地回来,也不喝水,径直奔醋瓮前,掀起高粱箔箔,舀上满满一葫芦瓢,咕咚咕咚一气海灌下去,暑热全消。  城里的醋坊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般都是前店后坊的格局,置

阅读全文 »
11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不算『一家人』(第37页)

发表于 2021-11-05 • 字数统计 434 • 被 497 人看爆

不算『一家人』刘振墉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就是住在同一座屋顶下,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但我们国人这样的传统观念,却让我在美国碰了壁。  波士顿往北约四五十公里处有一个港湾,停泊着一艘退役的潜艇,拆去武器后供人们参观游览。一个周末,女儿、女婿和我们老两口,带着一岁大的外孙女,三代五口人一起驱车前往。到了目的地,看到售票处张贴着门票价格:成人7元;儿童5元;一家人20元。于是我们想当然地拿出20元,要求买一张家庭集体票。售票员却连连摇头说不行,并告诉我们,“一家人”仅仅指父母及其子女,不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噢,原来如此!我们也只好入乡随俗。  事后我多次留心观察,在商场、旅游胜地

阅读全文 »
11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西班牙时间”好怪(第36-37页)

发表于 2021-11-04 • 字数统计 2238 • 被 528 人看爆

“西班牙时间”好怪刘少才  一提到西班牙,人们自然会想到巴塞罗那奥运会和惊险的西班牙斗牛。的确,一场奥运会曾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一场斗牛也能让人激动万分,再加上西班牙的风光美景,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去那里观光旅游。  在西班牙,最为独特的是“西班牙时间”,它让人觉得有趣,同时又让不少老外无可奈何。西班牙与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它的邻国法国、安道尔及葡萄牙等国都是同处于零时区,但西班牙人的传统时间观念却是与众不同。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工作、就餐、休息时间也都与欧洲各国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初到西班牙,如果对时间概念搞不清,耽误了吃饭、耽误了游玩是小事,如果耽误了工作,就有被老板炒鱿鱼的可能。  西班牙人

阅读全文 »
11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路曲心直(第35页)

发表于 2021-11-04 • 字数统计 1010 • 被 488 人看爆

路曲心直黎 民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他从小就在这里出家了,是寺中的众僧把他拉扯大的。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洒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就这样,晨钟暮鼓中,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涂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此比较轻便的。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要多了很重的物品。于是

阅读全文 »
11月
0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上帝的管教(第34-35页)

发表于 2021-11-03 • 字数统计 1554 • 被 493 人看爆

上帝的管教陈 也  上初中时,我虽然很聪明,可成绩却惨不忍睹,经常逃学,同一群和我一样的孩子四处游荡,打个小架,闯个小祸,并以此为荣。  那年中考,我们的考场被安排在县城的一所中学。为了让我安心考试,妈妈给了我25元零花钱以备急用。第一次可以在城里呆上3天,身上还揣着平生最大的一笔零花钱,我简直乐坏了。在考试的间隙里,别人忙着复习做最后一搏,我却忙着盘算怎样痛痛快快地花掉那25元钱。自然,那年我考得一塌糊涂!  没考上高中,家里也没钱让我读“高价”,于是我随一位表叔到厦门打工。就这样,刚跨出校园的我,成了一个建筑工地上年纪最小的民工。  到厦门3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我和工友在三楼粉刷外墙。当我从

阅读全文 »
20 21 22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1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6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7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9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