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洗面筋(第45页)

发表于 2024-03-06 • 字数统计 1204 • 被 94 人看爆

洗面筋刘家科  刚踩进五月的门,鲁西北农村的新麦就上场了。收打利索的农家,只消几天的工夫,就可以吃上新麦做的馒头。旧时的五月能上桌的蔬菜很少,吃肉就更难。然而端午节是不能不好好过一过的,特别是在小麦丰收的年景。缺菜少肉难不住运河岸边农家的巧妇,她们能把小麦变成比菜还鲜、比肉还香的美味佳肴。  洗面筋便是她们的拿手戏,她们那双整天挥镰握锄的手在端午节突然变得纤细柔软起来,竟能使出那插花描画的精细工夫,她们把新磨出的白面用温水和得匀匀的,摊在案板上,像一块凝固的乳酪。然后就将和好的面分成几块儿,放在大面盆里的清水中慢慢地洗。像在洗一团棉絮,又像在洗一只小白兔儿,十个手指在连续不断地轻轻地探着、搓着

阅读全文 »
03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路是村庄的日光(第44-45页)

发表于 2024-03-05 • 字数统计 1664 • 被 92 人看爆

路是村庄的日光刘平勇  村庄似乎越来越老了,目光却依旧旧。  一场又一场的风,带走了村庄的容颜。带不走的,是村庄的骨头,那些龟裂的墙壁、灰色的瓦片。  那些或宽或窄、或弯或直的路,是村庄的目光。它们从村庄的瞳孔里射出,射向或远或近的地方。它们与其他村庄的目光汇合、交织。有时心领神会,有时互不理睬,然后默然地穿过对方的领地,伸向远方,纠结出让人难辨方向的“十”字或“米字  从我记事起,我就徜徉在村庄风吹日晒但温暖如春的目光里。荆棘挂破了我的裤角,碎石扎破了我的脚掌,风,带着轻飘飘的灰尘和软绵绵的稻草在路上逗玩。有鸡有鸭有猫有狗,它们在路上随心所欲地干它们想干的事。或院庭散步,或睡眼朦眬或仰天高歌

阅读全文 »
03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一幅画背后的秘密(第43页)

发表于 2024-03-05 • 字数统计 366 • 被 97 人看爆

一幅画背后的秘密白国宁  从前,有一个露宿街头的乞丐,认识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不久,画家积郁成疾,临终前,画家送给乞丐一幅画。画面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欣喜若狂,因为他曾听说过一些画家死后出名的事。于是,他便开始等着某一天用这幅画卖一大笔钱。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等了许多年,画家没有出名,后来乞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富有戏剧性的是也有一个乞丐,同样地得到了一位画家的一幅画,画的内容同样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看懂了这幅画,他没有高兴,只是痛快地笑了一整天。从此,他不再向别人乞讨,他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几年后,他有了房子,有了家庭,有了一张微笑的脸。  其实,有时候财富

阅读全文 »
03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印度农民,穷的穷富的富(第42-43页)

发表于 2024-03-05 • 字数统计 2675 • 被 91 人看爆

印度农民,穷的穷富的富钱 峰  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的印度,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10.2亿人口中,有近7.3亿人生活在农村,直接或间接以农业为生。正是因为农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历届印度政府无不将农业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绿色革命”改变农民的命运  众所周知,印度拥有令世人羡慕的土地资源,其可耕地面积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多达1.6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7公顷,约为中国的两倍。  印度政府为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加快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实现社会平等,从1947年独立到现在,印度农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全面发展农业”、“绿色革命”和农村综合发展阶段。印度

阅读全文 »
03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闽南妇女的安笠(第41页)

发表于 2024-03-05 • 字数统计 791 • 被 86 人看爆

闽南妇女的安笠林长华  外地人到闽南沿海旅游,往往会被一种独特的笠帽所吸引,这便是闽南沿海妇女情有独钟的“安笠”。  安笠,是闽南沿海人形影不离的生活“伴侣”。它大都采用闽南山区特产的青竹篾编成,央以箬竹的叶子衬底,形状如圆锥形的大漏斗,远远望去,又颇似埃及金字塔。安笠尖顶、圆边低垂,直径一般为50厘米,戴上它可遮掩半个脸庞,既遮阳又挡雨,防风性能相当好。更重要的是,对娇羞忸怩的少女来说,戴上安签可看得见别人,而别人却不易瞅见她的芳容。她顶多只露出鼻子和嘴,这就平添了几分神秘感。至于姑娘是否长得眉清目秀,“临去秋波那一转”,只有让人去猜想了,这种朦胧之美的确别有一番丰采,一番情趣。  据载,旧

阅读全文 »
02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一个字的故乡(第40-41页)

发表于 2024-02-22 • 字数统计 2007 • 被 91 人看爆

一个字的故乡周 伟  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她干脆得令人惊叹。常常是在故乡庄稼拔节的季节里,炒豆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嘎嘣嘎嘣”地跳出来。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着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叶繁茂的一棵老树。八太婆家50多年前抓了“壮丁”的木娃还没有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呢!“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等,

阅读全文 »
02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洗脚(第39页)

发表于 2024-02-22 • 字数统计 1391 • 被 77 人看爆

洗脚陈永林  我们这里有一种风俗,新娘进新郎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新郎洗脚。  这是新郎给新娘的一个下马威。新郎的意思很明确,新娘今后得这样服侍新郎一辈子。  春生结婚时,竟然不要新娘帮他洗脚。  那时,春生同柿花夫妻对拜后,按规矩柿花得先给春生洗脚。脚盆和洗脚巾早放在那里了,柿花往脚盆里倒热水时,春生忙摆手说,免了吧,新娘为啥要帮新郎洗脚。  柿花的舅舅说,不行,这不能免,我们这儿自古就这样。  春生的娘也说,这仪式怎能免。我那时给他爹洗脚洗了两个多时辰。  柿花往脚盆里倒了一点热水,然后又倒冷水。柿花的手在水里试了几次,觉得水不冷不热了,才端给春生。春生苦笑着坐下来解鞋带时,柿花忙蹲下来给春生

阅读全文 »
02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香港得名的由来(第38页)

发表于 2024-02-22 • 字数统计 235 • 被 92 人看爆

香港得名的由来(佚名)  沉香木是一种常绿乔木,共有八个品种。其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在我国产于广东和海南岛。沉香木在宋以前依赖于从泰国、印尼等南洋各国进口,价格昂贵。宋、元以后,广东东莞等地出现了一种代用品,是植物学上的另一种沉香,现代植物学定名为“土沉香”,称之为“莞香”。栽种这种沉香的人是专门采香者,莞香从广州北上,先运至九龙尖沙咀,然后再在附近一小港湾换上大船,运至北方各省。这个小港湾人们当时称它为“香港”,这便是香港得名的由来。(刘俊杰摘自《家庭生活指南》)

阅读全文 »
02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第36-38页)

发表于 2024-02-21 • 字数统计 4644 • 被 93 人看爆

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秋 玲  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即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当然,这种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而这些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六大古都 。古都的魅力当然毋庸置疑  作为千年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往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尽管这些精华的聚集是皇家特权所致,但聚集本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精华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磨洗而愈见光辉。即使它们散落在断壁残垣、寻常巷陌,流落于街头,蒙尘于市井,也不会降低它们的价值。因此,这些城市中往往有太多的陈迹可供寻觅,有太多的故事可供传说,有太多的遗址可供凭吊,也有太

阅读全文 »
02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缠足的由来(第35页)

发表于 2024-02-21 • 字数统计 724 • 被 90 人看爆

缠足的由来张艺生  缠足陋习始于五代时期,始作俑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窅(yǎo)娘。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地位的词人,留下了几十首词,从艺术上讲,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李煜是位醉心文学、不会治国的皇帝。人称他是“风流才子皇帝”。  李煜在位时,不但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上,还把自己写的词在宫中编排成歌舞,让妃子们演唱。皇帝喜好,南唐全国上下,一时间兴起了歌舞之风。宫女们要想得宠,无不走能歌善舞这条道。  窅娘是靠美貌被选入宫的:她身材窈窕,故名窅娘。一开始,她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就能感动皇帝,谁知群妃竞芳,难显山水,被冷落了多时。她经过认真观察体会,才知道光凭自然条件还难以受宠,还得创造

阅读全文 »
02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父亲的绿色逻辑(第34-35页)

发表于 2024-02-19 • 字数统计 1993 • 被 93 人看爆

父亲的绿色逻辑申立名  我是农民,我父亲当然也是。  我自小就跟着父亲干活,很多农活都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的。至今仍觉惭愧的是学得不太好。比如,一看到田地里总也捡拾不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我不仅常生厌烦之心,还有几分悲观和绝望。每当看到父亲不断地弯腰躬身去捡拾那一块块数不清的石头,总觉得父亲的行为有几分悲壮甚或有几分可怜。无论是春耕、夏锄、秋收,还是冬天往地里积肥,望着那似乎越捡越多的石头,我总是无端地烦躁,无由地叹气。每见此,父亲总是恨铁不成钢地对我横眉坚眼:“不是地里长了石头,而是心里长了石头。多拾一块石头就多生一份绿色。”  再者,对那一片一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我总是

阅读全文 »
02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名人嫁女与择婿(第33页)

发表于 2024-02-19 • 字数统计 1485 • 被 95 人看爆

名人嫁女与择婿张晓舟嫁女  在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女儿长大出嫁,父母都要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历史上,一些知名人士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大多极为别致而又含有深意。  明代著名画家唐寅膝下有一女,爱如掌上明珠,女儿长大出嫁,他无钱置备嫁妆,特意以梁鸿、孟光的故事为素材,画了一幅《举案齐眉图》,并在画上配诗相赠:“婚姻何必求奢华,金屋银屏众口夸。持家倘使失勤俭,妆查卖与别人家。”  清代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和诗人高凤翰先生两袖清风,在去官抱病回故里胶州嫁女儿时,竟无分文,遂做了几幅画送女儿做嫁妆。老先生的清廉清贫,实是可敬。  清代诗人袁枚嫁女,没有让男方举行三茶六礼,自己也没有置办任何陪嫁,女儿出

阅读全文 »
01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三农”问题创根儿(第30-32页)

发表于 2024-01-29 • 字数统计 5053 • 被 77 人看爆

“三农”问题创根儿丁 力  当前我国政策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几种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加快城市化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是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太慢,当务之急是把农民转移到城市里去,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富裕起来。但是仔细想一想,那么多的农民转到城市到底行不行?从理论上讲,农民到城市形成规模消费,互相创造价值,是可以致富。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从印度的经验来看,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没钱挣,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大贫民窟。即使少数农民能找到一些工作,增加一些现金收人,但是因为城里没有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而只是让一些农民做小买卖,这些农民自我混饭吃的“脏乱差”经营场地,反而降低了整个城

阅读全文 »
01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第28-29页)

发表于 2024-01-29 • 字数统计 3168 • 被 92 人看爆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重生  结婚两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  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婆婆惟一的寄托,婆婆一个人抚养他长大,供他读完大学,“含辛茹苦”这4个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绝不为过!我连连说好,马上给婆婆收拾出一间南向带阳台的房间,可以晒太阳,养花草什么的。  先生身材高大,我喜欢贴着他的胸口,感觉娇小的身体随时可被他抓起来塞进口袋。当我和先生发生争执而又不肯屈服时先生就把我举起来,在脑袋上方摇摇晃晃,一直到我吓得求饶。这种惊恐的快乐让我迷恋。  婆婆最看不惯我先生起来做早餐。在她看来,大男人给老婆烧饭,哪有这个道理?早餐桌上,婆婆的脸经常阴着,我装作看不见。我在

阅读全文 »
01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捕鱼(第27页)

发表于 2024-01-29 • 字数统计 503 • 被 81 人看爆

捕鱼张小失  村东头的大河每到春夏两季,就会有大量的鱼虾出没,爷爷常去布网,在河中拦截鱼虾,从未落过空。  一天下午,我和两个表弟心血来潮,趁爷爷不在,抱着、拖着捕鱼的工具,到大河里布阵。从东岸到西岸,我们拉开一道网,将河流拦腰切断,不留一个缺口。心中算计着,这样会有多大的收获。傍晚,爷爷回来了,看见我们布的网,笑笑,没说什么就回家了。晚上,大家吃过饭早早就休息了,准备明天收网。  可是,第二天我们惊讶地发现:网被上游冲下来的水草、木头等杂物挤垮了,倒伏在水中,鱼、虾只要稍微跃身,即可顺利通过“天堑”。  爷爷这时才告诉我们:我就知道你们逮不着鱼,想一网打尽,整个河道都拦住了,就算水草、木头挤

阅读全文 »
01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欧洲人看不上美国人(第24-27页)

发表于 2024-01-16 • 字数统计 5814 • 被 90 人看爆

欧洲人看不上美国人车 耳  欧洲的媒体常有丑化美国人的题目。连美国的忠实盟友英国都时常出现这样的报道。1999年雷德杯高尔夫球对抗赛上在欧洲队员一路领先即将拿到冠军时,美国队员以一个45英尺推杆进洞拿下关键-分,使形势逆转,美国的观众顿时兴奋异常。当时球赛仍在进行,欧洲队员还未来得及推最后一杆时,美国队球员的妻子以及现场的美国观众蜂拥冲向这位拿下关键一分的队员,在场内欢呼庆贺。欧洲队员在旁边看得傻眼,等美国人庆贺完毕,才继续推杆。由于情绪大受影响,欧洲队员至关重要的球未进,结果输掉了对抗赛第二天,英国专栏作家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极端的爱国主义和缺乏运动员精神。指出美国观众在欧洲队员挥杆的关键时刻

阅读全文 »
01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没有名字的人(第23页)

发表于 2024-01-16 • 字数统计 1448 • 被 86 人看爆

没有名字的人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50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15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他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别人的天堂(第22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277 • 被 99 人看爆

别人的天堂柳凤春  有一个故事也许大家都听说过:有两只画眉鸟,一只在树林里飞来飞去自由自在,一只在笼子里跳上跳下终日无忧,但它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于是互换了位置。  可惜好景不长,两只画眉鸟都相继死去。走进笼子的那只画眉鸟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因心境消沉忧郁而亡;走出笼子的那只画眉鸟也因为没有捕食的本领,只能望天兴叹,最终饥饿而死。两只画眉鸟都犯了一个共同的致命的错误:望着别人的碗,丢了自己的碗。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以为别人碗里的是好东西,自己碗里的就是不如别人的。  有时候,别人的天堂或许正是自己的坟墓。(周日忠摘自《思维与智慧》2004年第3期)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乡村篾匠(第20-22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4472 • 被 89 人看爆

乡村篾匠欣 敏  他只是个乡村土篾匠,只上过一年初中,但他能把竹品编得薄如蝉翼,一件仅100克重的小巧竹编工艺品,出手就卖出40万元!凭着一双巧手,他神奇地把自己“编”成了千万大富豪,帮助全村人奔向小康,还有30多位外国首脑收藏了他的竹编工艺品,他因此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3年3月,记者采访了现在身为四川省青神县南城乡“中国竹艺城”的董事长陈云华。他神话般的创业、致富经历,让人们领悟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人生奋斗真谛··· ···暗暗立志  陈云华1949年出生在四川省青神县南城乡的一个篱匠家庭。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学艺,劈竹划篾,小小年纪编出的竹篮、箩筐就像模像样。14岁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认错未必是输(第19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489 • 被 106 人看爆

认错未必是输李宝僬  曾听过一个故事:山上有两座和尚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于是,甲庙的住持便好奇地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是怎样让庙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的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  甲庙住持正感疑惑时,忽见一名和尚匆匆从外面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擦地的和尚立刻跑过来扶起他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有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则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甲庙住持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一样的嘴不一样的吃——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第19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2420 • 被 93 人看爆

一样的嘴不一样的吃——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杨乃济营养与美味  西方人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究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他们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从伏天走到伏天的土炕(第16-17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2963 • 被 90 人看爆

从伏天走到伏天的土炕齐明达  一铺土炕,其服务的年限或者称为寿命,只有一年。像坡上的草绿绿黄黄,一岁枯荣一次;像野外的风围绕村子,四季转悠一圈。土炕也有轮回。但与从春至冬依次展开的物事和农事不同,拆炕、盘炕,是在辽西农闲时节的溽热伏天。伏天诞生的土炕,要在接着的下一个伏天终结、新生。  这种土炕,完全使用土坯砌垒、土坯搭盖,使用黄泥勾缝和抹平。作为地地道道泥土的产物——一种古朴久远与乡居生活的标志,一想起来,周身就有一种由里向外透发的温情和暖意。  一年365天,宽宽的炕面俨然一只温柔的巴掌,托举着一家人昼憩夜眠,将疲惫的身心轻轻抚慰。暗处的炕洞,犹如喉咙一般,经受着一日三遍的烟熏火燎,把迷失

阅读全文 »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卖酒女巧对杜牧(第15页)

发表于 2024-01-06 • 字数统计 1346 • 被 99 人看爆

卖酒女巧对杜牧袁文良  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刺史。上任没几天,就听说池州城内有一位名叫杏云的卖酒姑娘十分聪颖,善于联对,便想抽时间前去拜访。  这天上午,杜牧处理完公务,便一身书生打扮,只带一个打扮成书童的衙役步行来到了这家小酒店。未进酒店门,就看见酒店正面堂中有一扇木板屏风,屏风正中挂着一幅水墨中堂《醉八仙》,两旁配有一副当时一般酒店的通用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走进门来,只见店堂内错落有致地摆着几张方桌,中间的桌上还放着文房四宝,杜牧猜想这大概是供那些文人墨客咏诗题联之用。遂径直走进店堂,与书童打扮的衙役在一张空桌旁坐下。二人刚刚坐稳,就见一位眉清目秀、身穿淡红色

阅读全文 »
12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疯娘(第12-14页)

发表于 2023-12-23 • 字数统计 4610 • 被 99 人看爆

疯娘(佚名)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的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兰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经有35岁了。他曾在石料场子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的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的孙子。”只是我

阅读全文 »
12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5期

爷爷辈儿里(第10-11页)

发表于 2023-12-21 • 字数统计 2442 • 被 100 人看爆

爷爷辈儿里高 杨  那时候我还小,辈分也小,高家分北院、东院、南前院、南后院,院里差不多都是叔叔辈儿、爷爷辈儿、太爷爷辈儿。家族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这“爷爷辈儿”里有个性有特点的人最多,有几位虽非嫡亲,却都和我亲近,至今活在我的脑海里··· ···  北院林爷,性格粗豪狂放。两寸多长张牙舞爪的大青蝎子,人人见了人人惶恐,他拿起来掐去尾巴尖儿上的毒钩,整个送进嘴里“喀吧喀吧”嚼烂咽下肚去,那个香,像吃炸大虾!长长的蛇吐着火似的芯子十分疹人,别人看见吓得急忙逃避,他却高兴地追上去,伸手揪住蛇的尾巴,提起来在自己的头顶呼呼抡几圈儿,然后猛地抛向高空,那蛇落下来“啪”地摔到地上动也不动地便死去。林爷

阅读全文 »
5 6 7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7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59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6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5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