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扣九拜(佚名) 古人行跪拜礼,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即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层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分开。实际上,古人的“坐”就是现在的跪。古代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变成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
辽西女人(第26-27页)
辽西女人牟丕志 我总觉得用花来形容女人是不恰当的。花是漂亮的,但是脆弱的。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辽西女人,在我的眼中,辽西女人就像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是极为耐读的。辽西女人长得丰满、壮实、淳朴、大气,很少有像林黛玉那样文弱的。她们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具有北方女人的典型特征。可能是由于辽西地区风沙大的关系,辽西女人的皮肤并不娇嫩,多是红扑扑的,当然并不是清一色的,有的白里透红,有的红里透黑,多姿多彩。虽说辽西女人的皮肤不是很白,但是却很有弹性,显得水灵,看上去更接近于大自然的本色。大自然并不是纯而又纯的颜色,大自然是多种颜色的混合体。所以说,辽西女人的皮肤具有天然的魅力。这种肤色总是给人一种和谐、自
两个车夫(第25页)
两个车夫胥加山 傍晚回家,3岁的儿子突发高烧,喂了药还不退,我抱起儿子直奔医院。等输液打针结束,儿子精神起来,显然是烧退了。走出医院,我本想一家三口打的回家,谁知儿子吵嚷着要坐三轮车,妻子也同意了。 医院门口停留着许多招揽生意的三轮车夫,儿子用手一指,选中了紧挨门口的那辆。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门口那辆三轮车的车头上插着一排鲜花,或红或黄,花叶相间,在明亮的路灯下,十分醒目,难怪儿子要坐。我心想,这车夫真精明,善于捕捉儿童的心理,生意一定不错。 走过去一看,正半躺在车座上打瞌睡的车夫穿得一身新。妻子轻声叫道:“师傅!”他醒了,一脸的笑意。我们正欲上他的车,他却有点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我
赶麦场(第24页)
赶麦场张国柱 村民的语言就是有特点,他们把麦季之间互相帮助收割小麦叫做“赶麦场”。也许就是这个“赶”字最能体现麦季的繁忙和急促吧! 但这麦场可不是随便“赶”的,其中有不少道道呢!小小的“赶麦场”,可是人际关系的真实体现。 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有好有孬。赶麦场时,那些人缘好的人家最风光了,麦子还未熟,“大哥,麦子熟了喊我一声,立马就到”的招呼声就不绝于耳了,让人听了心里比蜜还甜。割麦时,就有不少人来赶麦场,说说笑笑之间,几亩麦子就割完了。那情景,简直让人缘孬的人家恨得咬牙。人缘一般的人家,赶麦场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今天你帮了我,明天我就帮你,都乐得轻松。人缘孬的人家最吃不消,虽不在乎有没有人来
城市印象(第23页)
城市印象牛 车 在中国古代,城市不过是乡村的附属物而已,里面住的除了当官的之外就是可怜的手艺人。当官的不过是短期居住,任满了,还是要用驴子驮着明里暗里弄来的东西回家,乡村里的闲情逸致和一壶酒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手艺人则完全是被逼的,如果赚足了钱他是要到农村当地主的,穿着丝绸袍子在村子里耀武扬威。但在大约100年以前,城市却成为中国人向往的乐土,一直到现在。 尽管一度自封为雅人,但我也未能免俗。从生下来一直到25岁的时候,我都生活在农村。后来听说城市好,于是削尖了头跑出来,一看还真好。第一次到徐州时,我为那里居然有十几层高的楼完全倾倒和震惊,回去之后,心有余悸而又得意非凡地对同事说:“我这次
送祝米(第22-23页)
送祝米鲁 人 在鲁西南,谁家的媳妇要是怀上了小孩,其丈夫便开始利用农闲时间,欢欢喜喜地去做一个两尺长、半尺高、半尺宽的小木匣。然后刷上红漆,画上花鸟鱼虫,一旦小孩生下来,当天便让邻家的男童抱上小木匣,去到媳妇的娘家报喜。 娘家人看到来客,知道女儿生了,高高兴兴地接过红色的小木匣,也不必问报喜的男童生的是男是女,只须打开小木匣看,便知端详。如果木匣里面红布裹的是一本书或一枝笔,说明是生了男孩;假如是一朵花或一把梳子,那必定是生了女孩。 娘家所有的人看过木匣里的东西,便给木匣里装上满满的鸡蛋。报喜的男童重新抱上小木匣走后,娘家人便忙活开了。男人赶紧到集市上去买红糖、鸡蛋;女人们则支上鏊子,去
男女在一起(第21页)
男女在一起吕 莉 他俩又吵架了,结婚三年来,这到底是第几次,谁也不记得了,不过令女人不能容忍的还不在次数。过去两人吵架都是关在房间里,绝不走漏风声,这一次竟然门窗大开,谁都毫无顾忌。女人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一想就感到可怕。 从第一次吵架,她心里就隐约闪现过“离婚”二字,但也曾听说幸福之家是吵架声比邻居低一些的家庭,因此从没把这点小别扭放在心上。 这一次不一样,因为产生了质的飞跃,再说她已经找到了离婚的根据。那天晚上,他俩开始了吵架后的冷战,在咬牙切齿和无所适从中,她从床头拿起一本杂志,发现上面有这么一段话:“一栋因地基没打牢而出现裂痕的房子,是修补还是拆掉?一桩破裂的婚姻,是维持还是摧毁
穷官羊续(第20-21页)
穷官羊续(佚名)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羊续便因父亲为桓帝忠臣之故,得到恩泽,年轻时就当上了朝廷的郎中(朝廷中的一般官吏),经过4次升官面为庐江太守。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驻守江夏(今湖北武汉)的官军发生了叛乱,并杀死了紧靠江夏的南阳太守秦颉,周围6个县的地盘被叛军所占领,形势相当严峻。这时,有人向汉灵帝建议请羊续前去南阳做太守,这个建议很快被汉灵帝采纳。 羊续就是这样受任于危难之际,前往南阳赴任。 羊续为官确实与一般官员的思路不同。他前去极度混乱的南阳赴任,并没有如临大敌,而是不带一兵一卒,穿着一身破旧的普通
乡村春晨(第19页)
乡村春晨赵鲜明 “喔喔喔——”公鸡的啼叫声使乡村的春晨又亮了几分。鸟儿开始啁(zhōu)啾(jiū),想出门的猫儿也“咪咪”地叫个不停。 黎明发育得很秩序也很恣意,村路两旁的马尾松尚在朦胧中安闲地呼吸着,不时还发出“哗哗”的打鼾声;屋顶的鸟奔瓦动和屋边的风摇草摆,都心甘情愿地让人知晓;门前的长石凳静静地躺在老荔枝树下,等候着春光的到来。 遵命站好最后一岗的路灯立时亮了起来,喜欢铺张的窗户极其慷慨地显示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欲与晨光争明斗亮。 老妈妈在做饭前,还不忘到浸种盆把即将撒播的谷种倒出放干,随即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就在屋内回响着。欲睡懒觉的小媳妇,忽然想起水缸还在唱着“空城计”,于是
母亲的中山表(第18-19页)
母亲的中山表李正文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我老家乡下,温饱还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那时,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是苏北的八大碗,即席上摆有盛满荤菜素菜的八只粗瓷大碗,一顿饭下来,那八只粗瓷大碗吃得一干二净。而请客的人家往往舍不得多请,只请一客。 一次,邻家请客,父亲正好有事外出不在家,只好由母亲前往。我们眼巴巴地望着母亲,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母亲不忍心见我们如此失望,已走至门口,犹豫了一会,又转回身来,到屋里拿了个什么东西。重出门时,对我们说:“你们都在家好好呆着,等我回来保证你们都能吃到肉。” 于是,我们兄妹四人围着一盏煤油灯,兴奋地期盼着,耐心地等待着。终于盼得母亲归来了,我们急切地迎上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17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进才 在城里人的眼里,乡下人土气、傻气,透着穷气。“乡巴佬儿”、“土老帽儿”便是乡下人的代名词。 在乡下人的眼里,城里人洋气、神气,透着阔气。“京油子”!“世面人儿”成了城里人的代名词。 乡下人土吗?土,土得掉渣,他们曾经住土房,睡土炕,穿土衣,走土路,成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土里刨食,能不土吗?要不怎么在乡下人的许多方面都要以一个“土”字冠头呢? 乡下人的发明叫“土发明”,乡下人自己的专家叫“土专家”,乡下人的爬格子族叫“土作家”,称一个地道的乡下人叫“土生土长”,称乡下人的见识少叫“土老帽儿”··· ··· 一个“土”字融进了乡下人的血液,透入到乡下人的骨子里。因为
野菊(第16页)
野菊姚 勇 故乡山野里的菊花,它丛丛密密或星星点点地开着洁净的素花,为贫瘠的山野营造出自然、朴素与秀美。 故乡的野菊,多长在背阴的山坡上或梯田的地塄上,其叶与普通的人工培植的菊叶不差一丝,只是花儿碎小,犹如人们常见的军大衣上的扣子那么大,透着暗紫色的白花和月色相近,有着飘逸的灵气。它在多数野草苍老褪色的时候到了旺盛期,还常常与那种也开小白花的勿忘我花丛为邻相互衬托,共献素美的芬芳,为山野荒寂的秋色,注入着清新与亮丽。 我童年时,故乡人缺柴烧常用镰刀将一丛丛或一片片的野菊花割进柴捆里,使野菊花成为祝福生活的炊烟。然而,野菊仍年年吐叶开花,无怨无悔。如今,野菊花没人割了,它从容地面对秋天,答
毛泽东『特赦』伍兰花(第14-16页)
毛泽东『特赦』伍兰花徐非光 1941年6月3日,陕北地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开会中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雨来,一个炸雷爆响,雷电穿入会议室,造成数人死亡。 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四邻八村。当时,延安附近的村子里混进了一些敌特,于是不久便借这件事传出了谣言,说这是老天爷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惩罚。 对此,中央社会部认为是一件重大事件,派出好多人到处调查,追查制造谣言的坏人。 延安城北面有一个村子叫傻村,村里有一个女人叫伍兰花。她的男人又呆又傻,生的3个孩子却活蹦乱跳,一个也不傻。傻男人管不了家,一个6口之家(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的生活担子,全落在了伍兰花肩上。 陕北本来就是很苦
都市人的幻想(第13页)
都市人的幻想晓 舟 不可企及的幻想永远最美妙。假若有一天,你有幸远离了吵闹的都市,来到一个小乡村,有了充分享受自然的机会,“好轻松啊!”你会将那暖暖的、醇醇的空气放心贪婪地吸满肺叶,刹那间换掉了那铅味十足的都市空气。你可以敞开喉咙与田野进行最原始的对话,任远去的空间将你的声音吸纳。你在田边路旁采来一捧捧野花青草,插在瓶里,并认为这是最新潮的室内设计。你赶着鸭子听它们“嘎嘎嘎”放肆的谈笑声却一不小心踩了一脚鸭屎,你一皱眉头,弯腰捡块石子在鞋底上擦几下,继续欣赏这田园美景。 欣赏美景也会饿的,见到袅袅炊烟四起,你恍然意识到该吃饭了,于是你手捧着老母鸡刚下的蛋,喜滋滋地想着:“嘿,多新鲜,多方便
各国的外交官们(第12-13页)
各国的外交官们南 北 外交官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是个有点神秘的职业。在北京,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挂着“使”字牌照的汽车在街上行驶。中国也有数千名外交官活跃在世界各国。那么,各国是如何管理外交官的呢?选拔外交官政治要求很严格 世界多数国家的公民认为,外交官的确是一种高尚体面、收入不错的职业,因此,许多人愿意当外交官。但是,外交官的职位毕竟有限,所以多数国家采取公开竞争职位的办法。美国在向一国派外交官的前两年公开职位,符合条件的人可以自由申请。 俄罗斯外交官彼得罗夫说:“以前我们在派驻外交官方面缺乏透明度。现在,我们进行了改革,已开始公开竞争职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外交官的素质
母爱一滴就是海(第11页)
母爱一滴就是海杨汉光 我和妹妹每年都要回老家帮母亲割稻谷,母亲总是让妹妹在屋里烧水煮饭,不让她下田。我问母亲:“你怎么年年不让妹妹下田?”母亲说:“太阳太厉害,你妹妹受不了。”我说:“我下田太阳就不厉害了?”母亲说:“别多嘴,快走。” 割完稻谷,母亲就装花生给我和妹妹,让我们带回城里吃。她给妹妹装了满满的一袋,给我装的却只有小半袋。我赌气说:“妈,你给妹妹那么多,给我这么少,太偏心。我不要了。”母亲不高兴地说:“你不要处处跟你妹妹比,好吗?” 我真的没要花生,空着两手回城。母亲见我空着手,就叫我帮妹妹扛花生,她说妹妹力气小,我力气大。妹妹长得小巧玲珑,扛一大袋花生确实吃力,但我死活不肯帮
后土之说(第10-11页)
后土之说邢魁学 说黄帝、说后土、说女娲,都是土的化身,一个大而圣的说法。黎民敬土,便造一个神,叫它土地爷,有法力且慈厚,却卑微而胆小,是神之最末。深究其因,人是小看土的。人是土中来,之后再土中去。人吃黄土一辈子,黄土吃人只一口,这一口就是你的归土。土中不全是阴森,也另有景象:春秋郑庄公的“黄泉认母”,土下掏洞而已。娘儿俩都高兴,儿子有言: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娘便接语: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音易,义同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用泥人说情爱;三生石上前缘定,缘自然是尘缘,尘即土嘛。 西北是黄土的家,难得有凉静的绿,一种缺憾中的野放,也是美,随形舒缓起伏,漫漫无际。落了雪,才是山舞银蛇,也仿
爱是一盏灯(第9页)
爱是一盏灯崔 浩 他和她结婚时家徒四壁,除了一处栖身之所外,连床都是借来的,更不用说其他的家具了。然而她却倾尽所有买了一盏漂亮的灯挂在屋子正中。他问她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买一盏奢侈的灯,她笑笑说:“明亮的灯可以照出明亮的前程。”他不以为然,笑她轻信一些无稽之谈。渐渐地,日子好过了。两人搬到了新居,她却舍不得扔掉那一盏灯,小心地用纸包好,收藏起来。 不久,他辞职下海,在商场中搏杀一番后赢得千万财富。像许多有钱的男人一样,他先是招聘了个漂亮的女秘书,很快女秘书就成了他的情人。他开始以各种借口外出,后来干脆无须解释就夜不归宿了。她劝他,以各种方式挽留他,均无济于事。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告诉
寸草心(第8-9页)
寸草心张国江 每次回农村老家,我总要到田野去看看那些野草、野花,徜徉在青春灿烂、姹紫嫣红的花草之间,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引发起许多酸酸甜甜的记忆。草在我的眼里,曾是人的“衣食父母”,与人唇齿相依,恩深义重。 儿时,恰赶上“瓜菜代”的年头。每天后晌放学后,天色尚早,按照母亲的安排,饥肠辘辘的我拿上镰刀,背起挎篓就去割草。辽阔的原野美极了,一到春色弥望的时候,便“万草千花一晌开”、“平冈细草鸣黄犊”、“长郊草色绿无涯”··· ···到处都是青青的草、艳艳的花。单说开花的草,就有开白花的色色蔓、白花草、车轱辘菜,开黄花的叶衣、芽葱、蒲公英、铁蛋蒿,开紫色花的地丁、粽子草、大蔓泡、刺儿菜,开多种花
清官之死(第7页)
清官之死刘 璟 古时某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而天灾频仍,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而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拨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拨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又拨下银两,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
一件衬衫的意义(第6页)
一件衬衫的意义宋平芳 店里装修,请了几个木匠,其中有一个19岁的男孩,是外地来打工的。男孩话不多,只是干活。别的师傅中午都能回家吃饭,他却没有去处。善良的母亲就让他中午和我们一起吃,他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吃饭时,母亲开玩笑地说:“我没有儿子,你就给我当干儿子吧。”他的脸红了一下,居然真的叫了一声“干妈”。此后几天,他都是在我家吃午饭,有时晚饭也留下来一起吃,偶尔会喊一声“干妈”,然后又埋头干活。完工那天,他来向母亲告别。母亲送给他一件衬衫,男孩感激地看着母亲,说了声“谢谢”,就走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男孩突然来到店里,手里拎着一塑料袋活鱼。他问我:“我干妈在吗?这是我从江里给她捞的鱼。”我急
购粮本·记工本(第4-6页)
购粮本·记工本杨稼生 楼外秋风很紧,雨点进溅到窗台上,把那个绿色塑料套皮的购粮本打湿了,立刻加深了色泽,绿得闪亮。我盯住它,痴痴地望着天空··· ··· 我家的粮本,和亿万家庭的粮本一样,原来也是红色套皮。因为在1979年进城前夕,那个红色套皮留在山中了,进城后我们又弄到了这个绿色套皮。在买粮的长蛇队中,我家的粮本就显得与众不同。 我被“改正”以后,曾陪我在山中劳动的妻子儿女却又托了我的福,从一个遥远的深山林场,和我一起搬进了这座高楼。往事不必再去思量,只是在冷雨敲窗的时候,我就陷入不能自拔的沉思。 记得是山中秋末的一天,下着冷雨,一个喘着粗气的女人进来了。这是一位哑妇人,她患有哮喘病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4.06)
漫画与幽默考试趣闻 语文考试,有一道题是:丁玲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有一个同学不知道,他趁监考老师转身之机,悄悄地询问同桌。同桌小声答道:“《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个同学喜滋滋地填上了。 当晚,老师阅卷,突然哑然失笑。原来,这个同学写的是:《太阳照着三个和尚》。(雷 俊摘)乱 套 两个男子坐在产科病房门口,互倒苦水。 “真不凑巧,我妻子早不生,晚不生,偏偏要赶在我们休假时生。”其中一位懊丧地说。 “唉,别提了,我们比你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另一位接过话头,“我妻子这一生孩子,我们原计划的旅行结婚也泡汤了··· ···”(祁 伟摘)迷 路 一位探险者在森林里迷了路,经过两天盲目乱转,终
读者·作者·编者(2004.05,第48页)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囚犯,离开四川泸州老家已经是第6个春天了。几年来,在黄沙漫天的大西北监狱服刑,《读者》始终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良师益友。她那一篇篇富有哲理性语言的文章,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导我,启迪我。 去年,偶然间从狱友那儿借阅《读者》(乡村版)后我被那浓浓的乡土味道深深吸引了,并暗下决心:增订《读者》(乡村版))。 前几天,当我收到2004年第1期《读者》(乡村版)后,一篇《叫一声妈多好》的文章,有一种炊烟般的忧伤,袅绕故乡。 我想家,我想我妈妈,我已经有6年没喊过妈妈了!我哭了。在寂静的黑暗中,静坐的异乡人,已经是第6个春天了,在人间最具忏悔的地方
走西口:黄土地上的创业歌(第46-47页)
走西口:黄土地上的创业歌王文元 黄土高原是产生民歌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了以陕北信天游、山西二人台、内蒙古爬山歌为主体的山歌体系。黄土地是这些民歌的母亲,是民歌诞生的源泉。 山将黄土地上的人们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小沟岔,割断人们之间的交往,岗峁(mǎo)则成为人们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 黄土地上的愁苦,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往往通过歌声唱出来。流传在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的《走西口》,就是飘荡在黄土地上的民歌精灵,也是一曲黄土地上的创业歌。走西口的人们 蜿蜒的长城,在我们面前划过,山岗顶上站立了千年的烽火台,依旧注视着大地,现代公路和古老工事交错辉映。9月中旬,“大河上下万里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