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细节肖复兴 日子是由一天一天组成的,生活由细节组成。许多事情,或成或败,都是由细节开始,又由细节结束的。 大约30年前,我在北大荒农场离县城几百公里的偏僻地方插队,忽然那一年的春天,我被调到农场场部宣传队,主要负责创作节目。农场场部和底下的生产队不可同日而语,无论住处还是交通都要方便得多了。记得到了那里,第一顿饭吃的是肉末炒芹菜。在底下生产队吃了一冬的土豆、白菜和萝卜老三样,而且是冻的,哪里吃过这样新鲜的芹菜?而且放的油多,吃起来分外香。 那时调到农场场部,真有种逃离苦海的感觉。但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的调来,只是借调而已。不过从场部头头说话的那意思,我以为要调来是手到擒来的事了。谁知,那
十二只橘子(第5页)
十二只橘子陶柏军 我参加高考时,家还在乡下。高考的前一天,父亲把我送到了县城,并在旅社为我租了一个单间。父亲在交完住宿费用并给我留足了考试那几天的伙食费及回家的车费后,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因为那时候回我家的客车每天只有两趟,错过了当天就无法回去了。 我洗了脸,刚想拿出课本做最后的复习,不想父亲又回来了,他给我提了一袋橘子:给你这两天打牙祭。对于父亲的举动我有些奇怪,因为那时候我家人口多,这么好的水果只有在过年时每人才能吃上几个。我数了一下,一共是12只橘子,我抓出了3只,然后把余下的推给父亲:这些你拿回去给我弟妹吃吧。父亲又把橘子给我推了回来:让你吃你就吃,一会儿我回去再给他们买。 我看了
引媳妇(第4-5页)
引媳妇(佚名) 1961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年,那一年父亲都三十岁了,还是赤条条的一条光棍。 其实在我们北方沿山一带的山庄,光棍也不是父亲一人,由于我们所住的地方地理位置偏高,土地贫瘠,祖祖辈辈都在这疙瘩土上爬滚,一年四季都喝着苦涩的窖水,谁肯把闺女嫁到这个穷山洼来受罪? 这一年,邻家的黑狗和二蛋在甘肃给自己引回了媳妇。爷爷和奶奶眼红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他们也想去甘肃给儿子引一个媳妇回来,可我家的家底非常薄,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辛辛苦苦挣上一年的工分,也不过值十八元八角八分,到哪儿去弄这一笔钱?爷爷和奶奶陷入了极度痛苦的思索之中··· ··· 第二天,爷爷和奶奶拾掇好架子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10)
漫画与幽默先生的鼻子 一位掉了鼻子的先生被邀请到一户人家做客,女主人事先告诚她的小女儿:“我要你注意的是——不许对这位先生的鼻子有任何议论。” 大家围坐在桌子前,气氛十分融洽。小女儿偷偷地看了一下这位先生,最后她实在憋不住了,困惑地问:“妈妈,你不允许我谈论这位先生的鼻子,可他根本就没有鼻子呀!”禁止拍照 在动物园的围栏旁,一位姑娘正准备拍照。 值班警察劝阻说:“小姐,对不起,园内禁止拍照。” 小姐回答说:“先生,我不照骆驼,而是照男朋友。 警察坚持说:“园内禁止拍照任何动物!”(以上两则邱 童摘)隔离治疗 我到欧洲旅行时,那里正值痢疾和霍乱流行,人们很惊慌,一旦发现有人上吐下泻
读者·作者·编者(2003.09 第48页)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贵刊的一位忠实读者,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身为西部人,我为能在祖国美丽广袤的大西北这片沃土上生长出这样一朵清新、艳丽的艺术之花,而感到十分的自豪和高兴! 贵刊2003年第6期刊登了一位读者的建议,我看后想谈点自己的意见: 1.对将“乡村版”改名为“乡土版”,我似觉不妥:诚然,作为扎根于华夏报刊之林的《读者》应该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我认为:“乡村”在这里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地域概念,它其实已上升到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范畴之内,而且从书面上读起来“乡村”比“乡土”更亲切、更准确,使人一目了然。 2.对增删现有栏目我的看法是:虽然《读
好名声(第48页)
好名声流 沙 小街上开了一间杂物店,卖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店主是个乡下人,年轻、本分。他卖的货物比别的店要便宜些。大家冲着他的货真价实,都到他的小店里来买。 后来,他又顺带做起了修理自行车的工作。他修车的收费也往往比别人少收5毛。他还购买了一台气泵,过往车辆前来充气,一律免费;有时,顾客主动按规矩给两毛钱,他也拒收。 他的小店生意很好,他因为自己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便从农村雇了一个小工帮忙。他的修理业务很多,常常要干到深夜。 这种小店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是,利润很薄,最多也只能混个温饱。但他却不同,在短短的几年里,赚了40万元。 他没有什么经营之道,靠的就是诚实树起来的
在生活的鬓角上(第47页)
在生活的鬓角上马 德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时,要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修几个学分。他父亲为她约好了去见他的一个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罗斯福夫人回忆说:“将军问我想做哪种工作。我说随便吧。将军很不高兴地对我说,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随便的工作,也没有随便的生活,更没有随便的人生。人生,是由一个六个的目标构成的,要向大目标迈去,必须从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开始。 有一次到乡下,我们看到一位老大爷正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 于是我们就问老大爷:“大爷,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料放在槽里让它吃呢?” 老大爷
两元钱(第46-47页)
两元钱王昌忠 不少书刊和报纸介绍过土家族的吊脚楼,其实我就是一个土家人,就是在吊脚楼里一点一点长大的。关于它的介绍,大多都只介绍了诸多好处,比如上层干燥、防潮、通风,是人们的居室;下层可以作为牲口、家畜的圈栏,也可以堆放杂物。但事实上、凡事都有利弊,由于吊脚楼基本上是木制的,而人们生火做饭、烧火取暖都是在吊脚楼里面,所以住吊脚楼最大的危险便是容易着火,一旦着了火又是难以扑灭的,往往要弄得人们没有了安身的地方。 在老家山区,即使小学也是几个村子才有一所。我和郜盛来自相隔很远的两个村子,我俩的家里都很穷困,每学期都是要拖到期末才能交齐学费。也许是“同穷相怜”吧,从一年级起,我们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惠东女服饰的来历(第45页)
惠东女服饰的来历黄炳瑜 “惠东女”生长在福建省惠安县东部沿海三镇一乡(净峰镇、山霞镇、崇武镇、小岞乡)的十几个山村。惠东女的服饰,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她们头包五颜六色的花头巾,身穿又窄又短的右斜开裾衬衫和又宽又大的直筒裤,腰系银带子,手戴银手镯,祖手臂,露肚皮,充分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给人以静站亭亭玉立、走动飘逸如仙的感觉!这被人们戏称为“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的奇特服饰,确实叫人惊异不已。但有关惠东女服饰的来历,却有一段辛酸的传说。 宋朝高宗年间,惠安县小岞乡后内村出了个宰相李文会,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已结婚成家,二儿子因从小娇生惯养,不专心攻读,金榜无名。一日,李文会告
寿桃的由来(第44-45页)
寿桃的由来杨文海 老年人过生日,儿女们都要送寿桃,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这个风俗有其来由—— 战国时,齐国18岁的孙膑,离家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连12年没有音信,老母亲十分挂念。 有一天,孙膑猛然想起老母亲该过80岁生日了,心里寻思:禽兽还知恩图报,我却12年未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于是,他向师傅告假回家探母。鬼谷子听了,摘下一个桃子给孙膑:“这桃子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答母恩,送你一个给令堂上寿。” 这天,孙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为老母庆寿。待贺寿的文武官员亲戚朋友走后,老母亲见全家男女老少都为她敬酒,惟独少了孙膑,心里一阵难过,泪水纷纷滚下。一家人正在劝慰老母
怀念篱笆(第44页)
怀念篱笆曲周县 张新思 篱笆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在乡村,它是不再重复的历史,隔开了昨天和今天。我却怀念有篱笆的年代,怀念那淳朴透明的乡情。 秋后是家家编筑新篱的季节,将那些收割后的高粱秸秆裁成一样长短,编排起来,下半部适度埋入土中,农家小院就伫立起了道道篱笆墙。篱笆有高有矮,一般临街的那面高些,而与邻居相隔的那面矮些,有的还要留个小门,便于往来。 篱笆是乡村年年更新的风景,等那旧篱笆枯朽了,就拔了做柴烧,秋后再用新秸秆编筑。最美的风景是在春夏两季。春天,家家都在篱笆下种植豆荚、南瓜以及向日葵等。有雨水了,种子破土萌芽,不多日,瓜蔓豆茎就爬满篱笆,那紫的、黄的小花就开满篱笆。夏天,也许东家
未婚夫(第43页)
未婚夫杨文海 迎面来的这个男人,有点面熟,似乎在哪儿见过。他手中的竹笋壳包包是本店铺才有的呀!噢!想起来了,他是几天前来本店买货的外乡人,他怎么提着东西又转回来了呢? “小姐,两天前,我在贵店买了笋干、香菇、香烟和酒。我想六折退货,请您开恩。”他的声音不高不低。 退货!这在咱翠竹寨算是“竹笋蜕壳见回头”的奇事!六折退货,更奇。 “先生,我们这里只兴‘货出铺门,概不退货’的规矩。”翠姑一本正经地说道。 “小姐,您不知道,我把事讲与您听、您觉得有理,退我的货;如果没理,货仍归我。” 未等翠姑开口,他动情地说了一大串。 他是外乡的小学教员,日常交往中结识了翠竹寨的一个名叫单攸的人。几年
乡下男人(第42-43页)
乡下男人金 光 乡下男人的头上顶着个“田”字。因此,乡下男人没有城里男人那样潇洒。朴实、勤劳、能干是乡下男人的代名词,刚强、有力、平和是乡下男人共同的特点。乡下男人想,自己没什么本钱,只有一身力气,这力气今天用完了,明天还会再来。所以乡下男人凭着一身力气,在田间地头扛着、挑着,直把两只肩膀磨练得又宽又厚,成了乡下女人坚实的靠山。 乡下男人的日子很苦,但他们从不怨命,总是闻鸡起床,扛着工具下田做活。春天,挑肥耕田,撒下一年的希望;夏天,挥汗在麦田之中,将黄灿灿的麦子仔细地收割回家;秋天,挑起箩筐,把尺把长的玉米棒子一担一担往家里运;冬天,乡下男人应该歇歇了吧,可他们却要上山,拾回一垛垛的柴火
崇祯皇帝上吊之谜(第40-41页)
崇祯皇帝上吊之谜吴 思作茧自缚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在此20多天前,内阁大学士(宰相)蒋德璟和皇上顶嘴,惹得皇上大怒,蒋德璟也因此丢了官。 这次顶嘴,起源于对加税的不同看法。 5年前,崇祯十二年春,皇上在全国范围内加派730万两白银,作为练兵费用,叫做“练饷”。这是崇祯即位之后的第4次大规模加税,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皇上加税确实也是出于无奈:中原一带的农民造反还没有平息,满洲人又闹翻了天。就在决定加税的一个多月前,清兵在河北、山东一带纵横蹂躏2000里,掳掠人口牲畜50余万。人家大摇大摆地杀了进来,又大摇大摆地满
城里媳妇村里婆(第39页)
城里媳妇村里婆张枫霞 女儿快出世的时候,捎信把婆婆请了来。几百里的路程,坐汽车又换乘火车,老太太竟然扛个大纸箱子,背个大包裹,手里还提着一篮子鸡蛋。看到她气喘吁吁的样子,感动得我热泪盈眶。我腆着个大肚子忙活了一桌好菜,可是婆婆并不领情,说:“你们城里人就爱玩假,明知道吃不了,还做这么多,要想孝敬我啊,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我和丈夫面面相觑,第一顿饭就吃得别别扭扭。 因为孕期反应厉害,我们总是担心影响胎儿的健康,因此,只要有胃口,我就不惜代价地吃。有一天,丈夫做了条鱼,婆婆见了说:“我什么都能吃,不用专门为我做。”我那书呆子丈夫也不会说话:“主要是为青儿补补身子。”婆婆一听不高兴了:“你们还
俄罗斯几大怪(第38页)
俄罗斯几大怪(佚 名)甜的点心咸的菜 同多数欧洲人一样,俄罗斯人喜欢甜食,就连喝茶也要放上一包糖。到自由市场看看,点心的花色品种不见得多,但尝一尝都是甜的。也许是生活在北方的缘故吧,俄罗斯人做的饭菜都偏咸。有人开玩笑说,好像俄罗斯的咸盐不要钱似的。拉达比奔驰跑的快 俄罗斯人常常埋怨国内的道路坏。既然路不好,把车开得慢一点总可以吧。可是就像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的那样:“哪个俄罗斯男人不喜欢开快车!”俄罗斯人一坐到方向盘后面,一脚油门下去,时速就是90公里以上。 目前,新型拉达车在俄罗斯只卖5000美元,可普通俄罗斯人一般买不起,只能“坚持”用旧型号的,而俄罗斯富人只买奔驰、奥迪等进口车。所以,
虾子回家(第37页)
虾子回家张 峰 夕阳西下,把天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正是下班高峰,人流如织,自行车的铃声和汽车的喇叭声响成一片。我骑着自行车,随着人流慢慢地向前蠕动。几年来,我已习惯了城市的这种喧嚣。 “兔崽子,龟孙子,偷我穷老头子的钱!”一阵叫骂声从人群中传出。 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正站在路边捶胸顿足:“我老伴正住在医院里,我卖了虾要给我老伴买药,你寻思我一个老头子的钱不是丧尽天良吗?!” 老农的脚下堆着一些新鲜的河虾,有的还在爬动。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想吃一顿河虾,可是总没遇上,心想这下可好了。我下了自行车,走上前去。 “今天早上我下河捞了些河虾,寻思着进城卖了换些钱给老伴买药,谁知刚才来
请勿歧视农民工(第36-37页)
请勿歧视农民工城 池 某网站曾经做过一个“民工受歧视原因”的网民问卷调查,有83%的人列举了诸如民工“偷东西”、“随地吐痰”、“语言粗俗”、“没文化”等等受歧视的理由。仅有6.9%的人指出:民工更需要城里人的同情和宽容。 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民工的现象。例如:某市多家报刊亭深夜遭洗劫,警方把租住在附近的民工列为重点嫌疑对象,居民更是对民工模样的人严加防范,可是一群正在砸抢报亭的少年被警察当场抓获后,人们震惊了:竟然不是民工作案;在南京某工地干装修活的民工们,每次出入大楼都要被保安查看出入证,还要背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而其他人出入则不被阻拦;北京朝阳区村边一厕所外墙写有“严禁民工上厕所,违
可怕的一棵树(第35页)
可怕的一棵树陆勇强 乡村中,两户人家的空地处有一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秋天来的时候,银杏的果子成熟了,颗颗粒粒地掉在泥地里。 这棵树不知道是属于两户人家中的哪户,这样的日子过了许多许多年。 有一年,其中的一户人家的主人去了一趟城里,知道银杏果可以卖钱,他摘了一大袋背到城里,结果换来一大叠钞票。 银杏果可以换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另一户人家的主人上门要求两家均分那些钱,他的要求当然被拒绝了。 于是,他找出了土地证,结果发现这棵银杏树划定在他的界线内。 于是,他再一次要求对方交出卖银杏果的钱,并且告诉对方,这棵银杏树是他家的。 对方当然不认输,他从一位老人处得知,这棵银杏树是他的爷爷当年种
兽尿驱害(第34-35页)
兽尿驱害解 放 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0万种动物,能够排泄尿液的动物约为100万种。这些动物的尿液色味各异,妙用无穷,有的可入药,有的是补品,也有的能为自身驱害,还有的能给人类除灾。狐尿驱兔灾 1859年,一个欧洲移民把24只家兔带至澳大利亚。由于主人看管不周,这批兔子一夜之间全部逃到野外。澳大利亚青草茂盛,天气适宜,这些兔子便在野外疯狂地繁衍起来,其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着。几十年后,兔子就成了草原的霸王,澳大利亚南部2/3的草原被这些兔子兔孙占领。近半个世纪,澳大利亚的“兔灾”接连不断,给农牧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面对兔灾,澳大利亚农业部曾经三令五申号召人们捕杀,但是,由于受一些地区的地形环
重金不卖发明专利的青年农民(第32-33页)
重金不卖发明专利的青年农民孙乃明家境贫寒,从小立志搞发明 1967年,郭永清出生在桦甸市红石砬子镇八家子村烟囱砬子屯。父母都是朴实本分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1985年,念了7年书只有19岁的郭永清开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当时土地已经实行联产承包,因种种原因郭永清家没有分到地,生活实在难以维持,全家就投奔到小红石村的大姐家。房子盖不起,郭永清就和姐夫一道在山上用泥土堆起个小土仓子,一家人挤在一铺小土炕上。没有电,干脆就摸黑;没有地种,他就在山上开点小片荒;粮食不够吃,姐姐哥哥接济点。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播种器。苦钻三年,播种器研制
菜农婆婆(第31页)
菜农婆婆徐 康 因为天天买菜,妻和那位菜农婆婆混得很熟。婆婆不仅卖菜的态度好,而且卖的菜新鲜干净。买的次数多了,也就很少讨价还价,彼此十分信得过。 冬日的一天中午,妻去买菜。菜市场比较拥挤,妻照例来到她买菜的那个“定点”摊位,挑中了削好的一堆青菜头。那天妻挎着个坤包,后面有人推推搡搡,她只想早些买了就走。 谁知问价的时候,菜农婆婆报的价竟比平日高两倍!妻有些不解,便脱口而出:“今天涨价啦?” 婆婆一反常态,不仅不正面回答,反而态度生硬地说:“你不买就算啦!我还不想卖呢,这青菜是给别人留的!”一边说一边挥挥手,一副“你不买就请走人”的不耐烦模样。 妻觉得她的态度有些蹊跷,便耐着性子说:
野菜与童年(第30-31页)
野菜与童年余仲武 我对野菜既感亲切又痛恨,几乎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因为我的童年是在野菜中度过的。至今,那段童年往事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在小镇上,我家和邹妮花家比邻而居。两家的情况惊人的相似:父亲都文弱都只靠拉板车为生,母亲都跟车助一臂之力。贫穷盛产小孩,那时两家都各问世了五个。我是地主“大少爷”,她是资本家“大小姐”。我俩同年,我大她一个多月。我俩一起上学,她读了两年便离开了学校。她“日理万机”:捡柴、做饭、挑水、采野菜、招呼弟妹··· ···甚至还要服侍母亲坐月子。羸弱而瘦削的她,每天忙得脚心叠到脚背上。 我俩青梅竹马,但我顽劣,非但不同情关心她,反而与她为“敌”,编顺口溜欺侮她。
教民行孝(第29页)
教民行孝张贤华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一天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他和一名书童走到城南一个村庄,见一民房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中五子还是孤。 郑板桥感到很奇怪,既不过年又不过节,这家贴对联干什么,而且对联又写得十分含蓄古怪。他便叩门进屋,见家中有一老者。老者强颜欢笑,将郑板桥让进屋内。郑板桥见老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便问道:“老先生贵姓?今日府上有何喜事?”老者唉声叹气地说:“敝人姓王,今天是老夫的生日,便写了一副对联自娱,让先生见笑了。”郑板桥似有所悟,向老者说了几句祝寿的话,便告辞了。 郑板桥一回县衙,便命差役将南村王老汉的十个女婿叫到衙门来。书童纳闷,便问道:“
三袋米(第28-29页)
三袋米王恒绩 大约十五六年前,湖北省某县农村有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娘俩。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个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中充满了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