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8月
0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城市街坊(第26-27页)

发表于 2021-08-03 • 字数统计 1833 • 被 517 人看爆

城市街坊鲍 风  城市的街坊与城市的深巷、老街混在一处。高楼大厦里,豪华住宅区,那些被叫做各式各样“花园”的地方,是谈不上街坊的。当你走到城市的某个深巷,看到的是低矮的两层或三层房,看到排在公共厕所前的长长的队,你便到了人们互称“街坊”的地方。一个上小学戴着红领巾的男孩放学回来,走到自家门口,见大门紧锁,正急得要哭,隔壁的住家便走出一个颤巍巍的老婆婆,边走边喊:“小狗子,快过来,到祁奶奶家吃饭。你爸你妈到外面拉货了,很晚才能回来。”叫小狗子的小学生转在眼眶里的泪未曾滚到脸上,便取下书包递给祁奶奶,说:“那我要上街玩会儿,待吃饭时再回来。”祁奶奶赶几步,抓住小狗子,生怕他跑了,说:“你小子还没写

阅读全文 »
08月
0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睡在篓筐中的婴儿(第25页)

发表于 2021-08-03 • 字数统计 1513 • 被 510 人看爆

睡在篓筐中的婴儿海 男  婴儿睁开双眼就看见了蓝天,他们都有一个天然的享受自然的空间。所有乡村的婴儿在出世以后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没有人照看。尤其是在农忙的时候,根本无人留在家中照看婴儿,所以乡村母亲都设计了一只篓筐,让婴儿栖居其中,被乡村母亲们带到田野上去。  金黄色的篓筐中睡着婴儿,他们睡在篓筐中也可以说是从婴儿时期就睡在田野上,他们靠近乡村母亲的身体,在乡村的庄稼田地里进入了不同季节,不论是耕田、插秧到收割季节,田野上都会相继出现一只只篓筐。  婴儿们在饥饿时会发出啼哭,他们的声音尖而清脆,飘荡在田野上空,像微风一样被乡村母亲所感受到,那些弯着腰在泥土上干活的母亲会迅速放下农具,到沟渠边

阅读全文 »
07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难忘家常饭(第24页)

发表于 2021-07-30 • 字数统计 1432 • 被 525 人看爆

难忘家常饭林广福  我生长在鲁西北。记忆的童年里,天空碧蓝清透,白云如絮。迎着温和湿润的春风奔跑,在骄阳似火的夏日泡在河水里消暑,秋天在青纱帐中尽情嬉戏,冬季在一平如镜的河面上滑冰。不管玩得多么尽兴,一望见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就马上飞跑回家,享受那永远吃不够的家常饭。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生活水平提高了,山珍海味吃过了,却没有了孩提时代的良好食欲和饮食情趣。时常一日三餐发愁不知做什么饭,不晓得究竟吃什么好,搞不清什么东西营养价值最高。  其实,以五谷杂粮为主食,有鸡鸭鱼肉蛋奶菜相伴,适当吃点水果,人不会缺乏什么营养。倒是那些天天高脂厚味、日日花天酒地的人吃出不少毛病来。回忆养育我长大成人、梦牵魂

阅读全文 »
07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品味城乡生活(第23页)

发表于 2021-07-29 • 字数统计 959 • 被 498 人看爆

品味城乡生活蹇(jiǎn)政敏  我从偏僻的小山村来到这个繁华的大城市,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但同时也怀念着那令人难忘的乡村生活。  乡村生活是宁静的,但同时也是相对单调的、乏味的,也许还可以说是相对艰辛的。在乡村不可能平时泡网吧、晚上泡酒吧、周末泡迪吧;也不可能出门伸手即招手,不用多走一步路;更不可能今天玩高尔夫,明天打保龄球。生活在乡村里的人大多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肯德基”为何物,当然更不知道比尔·盖茨是谁。在他们心中除了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外,好像再也不会容纳下其他东西了。也正因为这样,让乡村生活拥有了不可多得的宁静。生活在乡村里,你不必担心自己夜

阅读全文 »
07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给农民松绑(第22-23页)

发表于 2021-07-29 • 字数统计 1773 • 被 517 人看爆

给农民松绑李昌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给农民松了三次绑。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农民获得了有限的生产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并且农民首次有了剩余,有了现金积累。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允许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这一次松绑,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发展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乡镇企业很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结束了新中国商品短缺的历史,一部分地方和一部分农民也先富了起来。  第三次是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允许农民“离土又离乡”。这一次松绑,把有寻求新

阅读全文 »
07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马粪和鸡蛋(第21页)

发表于 2021-07-28 • 字数统计 434 • 被 517 人看爆

马粪和鸡蛋张玉庭  三国时,吴王孙权故意唆使太子嘲弄诸葛恪,太子便对诸葛恪说:“请你吃马粪一石。”  他本以为诸葛恪会忍气吞声的,不料诸葛恪却偏偏笑眯眯地回了他一句:“请太子吃鸡蛋三百。”  孙权听了十分纳闷,就问诸葛恪:“太子请你吃马粪,你为何不但不生气,反而还请他吃鸡蛋?”  诸葛恪回答:“因为二者一样,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  妙!马粪与鸡蛋虽然不同,但的确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既然你请我吃“马粪”这个“出于此”的东西,我也就请你尝尝“鸡蛋”这个同样“出于此”的东西。  但,此话听来又挺温暖,一点也听不出不礼貌的色彩——不是吗?出于此”的鸡蛋和同样“出于此”的马粪相比,听起来的确要美

阅读全文 »
07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孔子借粮(第21页)

发表于 2021-07-28 • 字数统计 924 • 被 516 人看爆

孔子借粮吉 思  孔子虽然弟子上千,贤人七十二,生活却比较清贫。  一天,孔子又没米下锅了,打算派人找陈禅老祖借粮。他的话刚出口,几个弟子都抢着要去,喊得最欢的是冉求(字子有)。孔子说道:“子有,老祖可不比别人,还是让你大师兄去吧。”冉求不服气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一定能把粮借来。”说完拔腿就走。孔子看着冉求的背影,笑了。  冉求来到陈禅老祖处,说明了来意。老祖见孔子的学生前来,甚是热情,寒暄了几句后,说道:“你是圣人之高徒,我有一事讨教,想来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冉求听罢微微一笑,说道:“小徒不才,愿听老祖示下。”老祖命人拿来笔墨,写道:“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

阅读全文 »
07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叫卖声声(第20页)

发表于 2021-07-28 • 字数统计 1400 • 被 511 人看爆

叫卖声声李凯源  大街小巷的叫卖声,是旧时天津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叫卖者大都有固定的路线和时间,风雨无阻。吆喝声也有鲜明的个性,不出屋,一听就知是谁卖什么东西来了。  晚饭前来的是小臂上挎着椭圆形4层提盒卖烧鸡的,吆喝只有3个字:“肥——卤鸡!”有买的就打开提盒,每层内摆有整只烧鸡、鸡什串、熏鸡蛋串。上层有一个竹制扦筒。这个高约30厘米的竹筒,内有32支像织毛衣的扦子,每根扦子下部钻凿上小孔,涂上红绿颜色,正好是一副牌九。这是一种赌具,小贩以卤鸡为赌注。  随后而来,有卖煮芽乌豆的,有卖臭咸鸡蛋的,有卖炸酥鱼、炸蚂蚱、炸兰花豆、炸果仁的,有卖馒头、蜂糕的。“小枣粽子江米藕唉!” “臭豆腐辣豆腐

阅读全文 »
07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走马观伊朗(第18-19页)

发表于 2021-07-27 • 字数统计 3114 • 被 502 人看爆

走马观伊朗晓 鸣妇女个个是“奈(耐)温将军”  赴伊朗前夕,我被告知:去伊朗要穿风衣、戴头巾。我有些将信将疑:大夏天的,我又是外国人,不穿没关系吧。恰巧苟皓冬先生从厄立特里亚归来,他可算是资深的外交官了,曾常驻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伊朗。于是我向他请教,他一脸严肃地说:在他驻伊朗期间,有一位拉美国家的外交官夫人忍受不了当地的习俗,不戴头巾便上了街,结果被革命卫队抓住涂了一脸黑墨。听他这么一说,我立马老实了,特地借了一件黑风衣,找了一块素色头巾,这才坦然上路。  到德黑兰的第一个早晨,我和同事一大早就上街拍照了。这一天是星期五,是伊朗的休息日(星期四、星期五为伊朗的休息日),大街上行人寥寥。但时不时

阅读全文 »
07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因为付出而得到(第17页)

发表于 2021-07-27 • 字数统计 874 • 被 538 人看爆

因为付出而得到徐连祥  一次,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先生应邀去一所学院讲学,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热烈欢迎。他说此行不虚,因此婉言拒绝了校方付给他的100美元的报酬。  第二天早晨,那所学院的院长对学生们动情地说:“在我主持这家学院的20年期间,我曾经邀请过几十位人士前来向学生们发表演说。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人拒绝接受他的演讲酬金,因为,他认为他已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足以弥补他的演讲酬金。这位先生是一家全国性杂志的总编辑,因此我建议你们每个人都去订阅他的杂志。因为,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拥有许多美德及能力,是你们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必须用到的。”  不久,拿破仑·希尔任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杂志社,收到

阅读全文 »
07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乡下来了两外甥(第16-17页)

发表于 2021-07-26 • 字数统计 1896 • 被 563 人看爆

乡下来了两外甥冀箫笙  乡下来了俩外甥:长得白而高的叫高磊,是我大连襟家的:长得黑而矮的叫孙鸿,是我二连襟家的。  高、孙两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别的野心。每年种地打粮挣来的钱除去有限的花销都攒了起来,渐渐地家境都殷实了。1998年,高、孙两家比往年多包了许多地,动了老本。到了夏季,全国范围内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高、孙两家投入地里的几万元本钱都被洪水冲跑了,一点也没捞回来!自此以后,两家算是走了背运,债务渐渐压弯了两家人的腰。  年轻人对种地失去了信心,纷纷进城打工去了。我的俩外甥也要出去打工谋求新生。  旁人的教训是:外出打工没人保,出了力气,却挣不到钱!不管挣多挣少,保准能

阅读全文 »
07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见甚唱甚的“打夯歌”(第15页)

发表于 2021-07-26 • 字数统计 774 • 被 540 人看爆

见甚唱甚的”打夯歌“黄运明  在农村,每当盖房打造地基,或疏河筑坝、加固堤岸,是离不开打夯的。打夯的时候便产生了号子(又称夯歌),领号者唱一句歌词,众人应声“哎哎嗨哟嗬”等呐喊,声势浩大,震天撼地。30多年前,笔者在晋中汾河岸筑堤工地上,就曾目睹了这样一幕,您听听:  “(领)日落西山黑了天/(众)哎哎嗨哟嗬/(领)关上了城门上上了闩/(众应声略)/(领)行路的君子住了店/打柴的樵夫下了山/二八佳人缠花线/书生灯下念诗篇/农夫骑着黄牛转回家/渔夫收起了钓鱼竿/更夫敲起了梆梆鼓/一声一声催人眠。”  这是典型的“闲篇”,不甚带劲,与工地上的气氛还真不搭调,夯一日喊一天,更多的则是见甚喊甚的即兴演

阅读全文 »
07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为“富门寒教”喝彩(第14-15页)

发表于 2021-07-22 • 字数统计 2222 • 被 518 人看爆

为“富门寒教”喝彩黄运明  刘老板的女儿被清华大学信息工程系录取了。在全国范围的考“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浪潮下,能考取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确实令人羡慕。于是,身为本地首富的刘老板更加被人敬重,不时还有人上门讨教他的教女之道。  刘老板教女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他说:“教育子女就像做生意一样,要有自己的一套。”  刘老板是怎样教育独生女儿的呢?  女儿6岁,刘老板就把她送往南昌一户人家寄养,代养人与他原来非亲非故,是在做生意时认识的。这当然要“力排众议”了。首先,他谢绝了父母的照应;接着,不领岳父母的情,不要俩老的呵护。家人搬出古训:“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他反问:“谁能保证不把孩子宠坏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晏子可鉴(第13页)

发表于 2021-07-21 • 字数统计 663 • 被 522 人看爆

晏子可鉴沈永昌  晏子身居齐国相位,权倾朝野。  一天,朝廷派了一名大臣去晏子家,因有事不能离开,到吃饭时,晏子只能把自己碗里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可见这位相国家中之贫寒了。那位大臣回来后奏明齐景公,齐景公很是吃惊,他赶紧派人给晏子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可是,晏子说什么也不肯收受。齐景公差人连送三次,晏子三次谢绝。  又过了几天,齐景公看到晏子乘的马车十分破旧,于是派人送去一辆新马车,晏子还是不收。齐景公生气了,说:“你再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晏子说:“我怎能与您相比呢?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才能给百官做出榜样;要是我也乘华丽的车,骑高头大马,百官都跟着仿效,我怎么好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爱情鸡汤(第13页)

发表于 2021-07-21 • 字数统计 823 • 被 526 人看爆

爱情鸡汤张培元  爷爷沉默寡言,常常蹲在院子里,嘴里衔着一根长烟杆,侍花弄草,满脸的皱纹在烟雾缭绕中渐渐舒展。  奶奶快人快语,每每安排完家务活,还常常邀一帮年纪相当的戏迷乐上一乐,锣鼓铿锵,丝竹悠扬,爽朗的欢声笑声能传出很远。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奶奶:“你和爷爷一生真诚相守的秘诀是什么?”奶奶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新婚之夜就是我和你爷爷第一次见面的时间。那一年,夏秋两季庄稼歉收,人们无法填饱肚子。新婚不久我卧病在床,好长时间有气无力。你爷爷有一天突然对我说,他要出去打工,而且没容我回答就动身了。两个月后,他回来了,给煤矿出了两个月的苦力换回了一小袋粮食,还买了一只鸡

阅读全文 »
07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农民(第10-12页)

发表于 2021-07-19 • 字数统计 4906 • 被 533 人看爆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农民 李军 罗莉红 史霖大年三十背井离乡  吴瑞林的父母是福建泉州安海镇的农民,家中的孩子排行最小的吴瑞林算是得到了父母的格外关照,但也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便因贫困而辍学。从十二三岁起,吴瑞林开始下地干活。  17岁的吴瑞林整天琢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终日与锄头为伴的命运。“我不想晒太阳了。”不安分的吴瑞林开始在石狮拜师学裁缝。父亲去世的那一年,19岁的吴瑞林有了自己的裁缝铺。他的拿手好戏是做中山装,一天一夜做一套,可赚工钱1.4元。裁缝的工作使吴瑞林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比起还在农村辛勤耕作的少年伙伴,吴瑞林可谓见多识广、消息灵通。  他先是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缝纫班,接着又投资兴建了采石

阅读全文 »
07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乡下人(第9页)

发表于 2021-07-16 • 字数统计 1190 • 被 512 人看爆

乡下人(佚名)  乡下人原是谱在黄土地上的一曲曲跳跃的音符。  从黄土地上走过来的乡下人,有黑不溜秋的,也有水灵灵的,不时还有点打情骂俏、嘻嘻哈哈的野性。如果你油头粉脸,手染脂膏,白嫩嫩的没有泥土味道,他们会说东道西,或送你一个大白眼。如果你是滴滴的娇贵,或懒虫一条,他们会羞得你如三月桃花,让你没个洞往里钻。  乡下人要的就是坦坦荡荡、明明白白地做人。心如土地一样朴实,情如泉水一样清纯地过日子。  上了年纪的乡下汉子总认为他们没有多大本事,整天土里刨食,日推月转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只会扎紧裤腰甩着满是肌肉的膀子,把日子打发得很沉很沉。城里人还在梦中酣睡的清晨,他们早已锄好了一块菜地,或早早喂饱

阅读全文 »
07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打错电话的『妈妈』(第8-9页)

发表于 2021-07-16 • 字数统计 1586 • 被 516 人看爆

打错电话的『妈妈』正 祺  年初一,我早早地起了床,煮好汤圆,等待妻子和孩子一起吃新年早餐。“丁零零——”一阵电话铃声,我拿起话筒,电话里传来一位老年妇女的声音:“孩子,新年好··· ···”  是妈妈打来的电话?我在想。但似乎声音又不太像,我疑惑地正想查看一下来电显示屏,可是电话那头却开始说个不停:“你说年三十回来的,怎么又不回来啦?害得你爸昨天整个下午都心神不定,给你打了几次电话,不知为啥就是打不通。他去了好几趟村口接你们,可直到天黑透了,人家吃过团圆饭看电视晚会时,还没有见到你们的影子,他才失望地从村口回来。为了你们回家过年,我和你爸忙活了好几天,张罗了一桌晚饭,实指望你们回来,热热闹闹

阅读全文 »
07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走出乡村(第7页)

发表于 2021-07-16 • 字数统计 1040 • 被 485 人看爆

走出乡村鲁 漫  终于走了出来,从最后的一座乡村。曾经的感触,过去的风景,都将尘封为历史。  那是爱与恨交织的乡村,那是物质与文化写就的乡村。  乡村和城市,是一种情境,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轨迹上一个端点出发的两个支点,虽然已有很大的距离,但终将重合,不会变成两极。  乡村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背景却亘古未变,情节的重复叫人瞅着寒心。  城市从乡村走出,人口稠密,高楼大厦多如乡村的树木,却没有留一处儿时的村舍,也难容几个老家的乡亲。  乡村,人口分散,地域辽阔,寻不着一栋栋摩天大厦,更多的是古旧低矮的农舍,却蛰居着如豌豆一般数不清的父老。权力简单而集中,书记或村长,甚至还有宗族的族长,一句

阅读全文 »
07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杂合面(第6-7页)

发表于 2021-07-15 • 字数统计 1824 • 被 513 人看爆

杂合面徐光耀  我的老家——大清河北的雄县一带,主食一向是棒子面,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其第一要务便是种棒子。  棒子,就是玉米。在我参加八路军之前,一年四季都吃棒子,天天“偎”在棒子面中,那时以为普天之下都是吃棒子面的。参加了八路军,过了大清河,才知道吃小米的地方更多。八路军大部分在黄河以北打游击,所以才有了“小米加步枪”可以战胜敌人的说法。  一般来说,小米似比棒子高级一点,因为棒子是高产作物,什么东西一多,就会贬值。但我想家的工夫,第一个想的是亲人,第二个想的就是棒子,常常想得惊心动魄,口水直流。我老家那份对棒子的吃法,很是先进、丰富,也很五花八门。现在城市里常见煮棒子,却吃不出我家乡那个鲜

阅读全文 »
07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乌纱与光环(第5页)

发表于 2021-07-15 • 字数统计 493 • 被 518 人看爆

乌纱与光环何 涛  天庭的神戴着世袭的乌纱。一日,一位佛慕神之威严,欲成为一位有乌纱的佛。于是,他去求玉帝给他一顶乌纱。  玉帝问:“你能在短时间内让不服教化的桃源人臣服吗?”  佛答:“能。”  玉帝问:“你有何办法?”佛答:“用爱心感化他们。”玉帝说:“这样太慢,我为神多年,到现在贵为天王,深知人类需要惩戒。你先降三个月暴雨,然后再干旱三个月,以此惩之,他们自然服你。”  佛来到桃源上空。  高处下望,佛顿感人的渺小,觉得从前对他们仁慈似太迂腐,就依玉帝之计而行。  暴雨中,桃源人呼号奔走,佛又感人之柔弱,更加轻视。及再降干旱,人已伏地祈祷,战战兢兢,佛顿生神之威严。  未及半年,佛得一顶

阅读全文 »
07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在乡下坐月子(第4-5页)

发表于 2021-07-15 • 字数统计 2440 • 被 530 人看爆

在乡下坐月子文清丽  离开了乡下,我闭上眼睛,满眼都是美丽的乡村,还有我可敬的婆婆。  我原来对农村一直是有偏见的。当我怀孕爱人让我回他家去生孩子时,我很不高兴。我的脑子里全是大粪、虱子,还有一双双呆滞的眼睛。可是我又不愿意让笨头笨脑的丈夫伺候我坐月子。你不知道,他连煮方便面都不知道该用凉水还是用开水。思前想后,我只好答应到丈夫家去生孩子。  丈夫家在渭河平原上,我没想到门前有小河,河边青草萋萋。婆婆干练利索,五十多岁的人了,走路竟像一阵风。她一见我就说:“回来好,回来好!我早就急着想抱孙子了。”  这话让我听得心里极不舒服。虽然丈夫是独子,但是我不是他们家的传子机器。晚上睡到丈夫怀里,我放声

阅读全文 »
07月
14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漫画与幽默(第2-3页,2003.06)

发表于 2021-07-14 • 字数统计 1363 • 被 508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考女婿  从前,有位老人开了一家中药店。他过六十大寿那天,三个女婿前来祝贺。  酒过数巡后,老人对三个女婿说:“我出一道题考考你们,怎么样?”  三个女婿点点头。  老人清了清嗓子,说道:“我要你们说两句话,第一句要有物,倒顺都可读;第二句要有两味中药名,能连得起。如果谁答不上来,罚酒三盅。”  大女婿抢先答道:“龙灯,灯笼,糊了白纸(芷)就可防风。”老人听了十分高兴,连说:“行,行。”  接着,二女婿答道:“锅盖,盖锅,锅底通草,饭就成熟的(地)。”老人笑呵呵地点点头说:“可以,可以。”  三女婿突然拿起门闩,佯装朝老人光秃秃的头敲去··· ···老人吓得慌忙躲开,诧异地问道:“你

阅读全文 »
07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山外有高楼(第48页)

发表于 2021-07-10 • 字数统计 304 • 被 532 人看爆

山外有高楼贺美艳  一位20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引起了小小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旮旯,亲身感受一下外面广阔的世界。  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的。面对记者提出的一大堆的问题,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地方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冯建成摘自《深圳青年》2003年第3期上半月刊)

阅读全文 »
07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5 第48页)

发表于 2021-07-10 • 字数统计 1218 • 被 505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驻守在海南岛的军人,与《读者》(乡村版)的邂逅,真可称之为缘分。  那是2002年3月份,我偶尔路过一家地处偏僻的报刊亭,喜欢浏览书刊的爱好留住了我的脚步。有种似曾熟稔的东西透过我的视觉击中了我,使我在刹那间仿佛又回到了乡下,回到了童年的老家,回到了那充满乡村气息的岁月——定睛一看,是一本从从未谋面的杂志——《读者》(乡村版)。击中我的是那朴拙的封面,那像是老家纸窗上的剪画;又像是老屋土墙上张贴的木版雕印的年画,让我这离乡已近10年的“他乡人”,竟一时有了悲喜交加的感觉。  我取过那本刊物,随手打开目录,一串串乡土味浓郁的栏目扑面而来,便毫

阅读全文 »
23 24 25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2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7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7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9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