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槐花盛开时单士兵 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那时,槐树蓊茏葱郁,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素雅的花束,如串串风铃,翩翩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 少年上学时,沿着扁担河走。河畔,是一排老枝横生的槐树。春日,槐树枝叶浓密,枝桠四周张开,树冠如一绿色巨伞,遮掩着半边河水。上学时,头顶一树槐花,缕缕槐香送至鼻端,干净浓郁,浸润心田。眼前不时有落英飘扬,那追逐飞舞的蜂蝶萦绕身侧,颇具诗意。如今我仍常感叹,槐树老丑多刺,却能绽放出如此俏丽素雅的花束,来点缀春光,使我童年的春天是那么
泥土的味道(第4页)
泥土的味道徐 展 我曾经在一个小小的村子里停留,只不过是在一户人家吃了一顿饭,但那顿饭却是我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也是最踏实的一顿饭。现在,那村子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但那夫妻俩的模样我还常常想起来,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是否顺心,孩子还在上学吗?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深秋,我的心情像那秋叶,充满了飘零的感觉,其中有一点儿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也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家庭上的不如意。 我在乡政府采访完之后,陪同我的李乡长突然有了急事,说不能陪我吃饭了,他让办事员小王陪我吃个饭。我推辞了一番,最终拗不过热情的小王,就主动说,要不上你家随便吃点吧!没成想小王爽快地答应了。 随着小王去他家,我大吃一惊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07)
漫画与幽默买牛肉 张三是一个镇上出了名的吝啬鬼。 有一天,他的亲戚来他家做客,正好外面来了一个卖熟牛肉的,他亲戚对张三说:“给我买斤牛肉吧,在你家净吃豆了。” 张三过意不去,只好出去买牛肉。 不一会儿,听外面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 “三块一斤行不行?” “不行!” “五块一斤行不行?” “不行!” “七块一斤总行了吧?” “不行不行,一百块也不行!” 张三回来对他的亲戚说:“不知怎么的,他就是不肯卖给我。” 他的亲戚只好自认倒霉。晚上他妻子训斥他:“你是傻了吧,三块一斤不行,还要七块?” 张三说:“哪儿呀,我是拿砖头和他换呢!”(李云贵摘)都是全拼惹的祸 我因生性懒惰
读者·作者·编者(2003.06 第48页)
读者·作者·编者对《读者》(乡村版)的建议《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读者》(乡村版)的忠实读者。从2001年春天发现她开始,就被她浓浓的亲情、乡情所吸引,补购和订阅了创刊以来的全部杂志。 生活在北京这喧嚣的大都市中,现代化气氛无疑是浓厚的,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为衣食住行提供更多便利条件的同时,内心世界依然需要的是一种情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情结——乡土情结。夸张一点说,面对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长大的都市孩子们,面对到处是快餐文化的冲击和泛滥,中华民族积淀了千百年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情民俗、民间文化,如何继承发扬,或者说起码要知晓了解,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但在花花绿绿的各种期刊
山间民谣说理财(第47页)
山间民谣说理财山 路 新世纪以来,家庭理财已成为大众生活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都精打细算,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自己的家庭资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间歌谣,可以看出村民家庭投资理财的观念。 50年代 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乡村的顺口溜是: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你没钱,我没钱, 社会主义刚发展。” 这种现象延续到70年代末。 60年代 商品短缺,凭票购买。人们编成顺口溜: “副食品,粮布票, 还有点灯煤油票。 这个票,那个票, 它比生命还重要。” “半斤肉,二两油, 缺吃少穿愁白头。” “抓革命,去造反, 碗里青菜不言传; 筷
遵纪守法的荷兰人(第46-47页)
遵纪守法的荷兰人尖 儿 荷兰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将法律视为自己的日常习惯,对他们来说,法律就像每天吃饭穿衣一样正常。 我第一次接触荷兰的法律是从老鼠开始的。荷兰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卫生检疫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或许是被欧洲大陆历史上恐怖的鼠疫吓怕了,这一整套法律中居然对老鼠特别重视。凡是工厂、公司、商店,特别是饭店,专门有检查人员来检查鼠情。我刚到荷兰的时候,由于公司刚刚起步,资金并不宽裕,就租用了两间临时房屋(就像上海建筑工地上的临时工棚一样),这临时房屋就放在离沿海码头不远的一块空地上。 有一次,检查卫生的官员不请而至,不知他们用什么办法三弄两弄确定我们的办公室里有鼠情,一
成功的念头(第45页)
成功的念头游宇明 1904年,在圣路易博览会上,一个男子租了个摊位卖热鸡蛋饼,他一直用纸盘子盛鸡蛋饼。一天,他的纸盘子用完了,由于怕影响自己的生意,又没人肯把纸盘子卖给他,他只好把鸡蛋饼直接卖给顾客,结果,鸡蛋饼里的三种配料都流到顾客的袖子上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改卖冰淇淋,以折扣的价格从邻近摊位购讲冰淇淋,然后转卖出去。然而,他的脑子却在思考如何处理那些剩下来的鸡蛋饼原料。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第二天,他做了1000张鸡蛋饼,并用一块铁片把它们压扁,然后把这些饼片卷成圆锥状,里面填上冰淇淋,那天中午之前,他把这1000张装有冰淇淋的鸡蛋饼卖完了。 后来,他专门从事“冰淇淋甜筒”的制
荠菜情思(第45页)
荠菜情思李兆明 童年时代的我,曾与荠菜结下不解的情缘。当春天来到鲁西南广袤平原的的候,挖野菜是孩子们比上学都重要的事情。那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一篮子野菜可以顶家里的半日粮,每日的野菜团子、野菜粥是熬过饥荒时节的主食。我采野菜时偏爱荠菜,因为荠菜做成的团子吃起来最香。 春天的故乡,在路边、篱下、房前屋后、田野里的土梗上、麦垅里,遍地都稀稀落落地生长着荠菜。采荠菜最好的时节是2月中旬之后,这时的荠菜根白、叶绿,有的在地面匍匐着,有的已经生出花苞,有的与麦苗挣着长个儿,专心采上半日,便可满载而归。待到四月时,荠菜便老了,只有靠近上部的叶子还可以吃,其余部分便“柴”得嚼不动。 离开故乡前的
闽台气象农谚(第44页)
闽台气象农谚何金芳 在闽南,流传着许多民间用来观测节气及气象的农谚。明清两代,随着生活在这里的闽南人迁徙到台湾谋生,他们不仅带去了家乡的民俗风情,而且还把这些农谚传播到台湾,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将闽台两地民间共同的农谚采撷于此。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即逢农历每月初一如下雨,初二通常会放晴;若是初三下雨,则会一直下到十五,雨天的长短难估计。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农历上元日若下雨,清明节这一天通常是晴天。 “上看初三,下看十八。”农历每月初三或十八若下雨,就会继续下个不停。 “立春落(下)雨至清明。”立春之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时间雨量会比较多。 “春雾曝死鬼,
妯娌(第43页)
妯娌王智君 我的父母在乡下,每逢假日我就领着妻回家看看。妻说话唠嗑浪声浪气,带着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弟媳笨嘴拙舌,嘿嘿直笑呼应着,淘米、择菜、杀鸡、炖肉,累得鼻子尖直淌汗。 母亲背后没少叨咕:“城里人就是和农村人不一样。你看她嫂子显得多开通精明,而那二儿媳真是死心眼儿不开窍。” 3年前弟媳进城租了个卖服装的摊位,因缺钱到我家借3000元。妻真可谓积极热情,从她的化妆盒里摸出一沓钱,点了点正好3000元,可她却递给了弟媳2000元,嘴上一个劲儿地说:“家底全在这里,要不是你大哥过几天到省城出差,就都给你拿去。”弟媳感激不尽。 弟媳走了,我开玩笑地问妻:“你是局长啊?安排我去省城出差。”
乡情依依(第42-43页)
乡情依依王文忠老屋的门槛 乡下旧居老屋的门槛,是苦楝(音:liàn)树做的。时间长了,不用油漆,它也是紫红紫红的。 大人看它不高,脚一抬就跨过去了;小孩看它不矮,想跨越可真不容易。 听妈妈说,小时候我老喜欢趴在门槛上,看门外的新奇;总想从门槛上爬出去,一览野外的风光。可那门槛就像村前的那座高山,围屋的那堵高墙,可望而不可即,一爬就滚了下来,闹个仰面朝天,引得大人们一阵轰笑。 后来,刚会走路,在屋内蹒跚学步,有些腻得慌,就想跨出门槛,但结局总是摔跤。大概过了一两年,我才在摔打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妈妈说,头一回那成功的一跨,是我儿时值得庆祝的大事。跨过那道门槛,我就见到了屋外的世界:田
诗闻(第41页)
亦诗亦文话春耕俞剑明 明朝志明和尚住南京牛首山,做打油诗四十首、名曰《牛山四十屁》。其一曰: “春叫猫儿猫叫春, 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 不敢人前叫一声。” 诗虽打油、但直抒胸臆,敢道凡僧所不敢道。此法师系得道高僧、滑稽之雄此一“屁”,乃佛门之狮子吼,胜过晨钟暮鼓多多也。 自古至今,将诗写得俗不可耐、具似狗屁的也颇有人在。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自命为才子的人到某地灵官庙游玩,突然诗兴大发,便题“诗”一首于墙壁上: “走进灵官庙, 看见灵官菩。 手拿一根鞭, 脚踏一只呼。” 他怕别人欣赏水平低,便在下边加注:“呼,虎声也。”自显然,将“灵官菩萨”写为“灵官菩”
亦诗亦文话春耕(第41页)
亦诗亦文话春耕万焕生 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一年之中的一个重要农事,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春耕。两千多年前的《苟子·王制篇》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春耕春种,季节性强,时间短。唐代诗人杜甫在《洗兵马》中吟道: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陆游在《农家叹》中云: “有山皆种麦, 有水皆种秔(音:jīng,粳稻)。 门的牛领疮见骨, 叱叱犹夜耕。” 他还在《岳池农家》中云: “春深农家耕未足, 原头叱叱两黄犊。 泥融无块水初浑, 雨细有痕秧正绿。” 这些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春耕时节
『穷支书』的故事(第38-40页)
『穷支书』的故事邵 毅 杨国华悄悄“偷”走石碑 山东省枣庄市有一个贫穷的村庄,名字叫大峪村。 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500多人一起走出家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像过节一样立起一块石碑。 这块石碑上刻着大峪村支部书记张士玉的名字。张士玉还活着,但老百姓们不管这些,他们执意把张士玉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并把这块石碑立在刚刚落成的“士玉小学”门前。 因为穷,大峪村一直没有学校。1996年夏天,大峪村村前的那条河突遭洪水,把一个上学的孩子冲跑了,孩子的父母撕心裂肺地站在河边痛哭。刚当上村支书的张士玉动心了,哭声提醒他,因为没有学校,村里所有的孩子都要跋山涉水,到六七里路以外的王
趣话阎王(第37页)
趣话阎王张玉庭 阴间最大的法官,当然是阎王。因为来到阴间的鬼魂究竟“前途”如何,都要由这位阎王说了算。 那么,这位“大法官”能不能公平执法呢?请看下列故事。 一次,三个鬼魂被押到了阴间,他们生前分别是妓女、小偷与医生。 当阎王问妓女在阳间从事何种职业时,妓女答曰:“我专门收容一些无家可归的男人,让他们也能过过夫妻生活。”阎王立刻赞曰:“如此知书达礼,实乃好人,准你重返阳世。” 当阎王问及小偷时,小偷答曰:“回老爷,我在阳间专门帮别人拿东西。有的人口袋太重,我就帮他分担点;有的人东西没藏好,我就帮他收起来;有的人东西太贵重,我怕他弄丢了,就收了来替他保管。”阎王立刻赞曰:“如此助人为乐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山核桃的滋味乔 庄 初冬的一个傍晚,我们全家正吃着晚饭,突然有人敲门。我隔着防盗门的窗洞,看见敲门的是一位我不认识的50来岁的农村人。他怯生生地问:“请问,乔同志是不是住在这儿?”我一听是找我的,就把门打开。他很快地打量了我一番后,不断趾趾自语:“哦哦,你真是乔同志,嗨,总算找到了,总算找到了!” 我茫然摸不着头脑,出于礼貌便把他让进了屋。还没坐定他就说:“我是专门来谢你们的。”说着就把一个装得鼓鼓的土布袋子递过来,我更加茫然。这些年我们又没有为哪个农民做什么扶困济贫之类的善事,怎么会突然有人来感恩戴德?他见我们迟疑,便忙不迭地解着衣扣,露出一件藏青色的棉袄给我看:“还记得这件棉袄吗?”看
迟到······(第35页)
迟到陈 仪 那一天我来到世间,上帝说:“你迟到了,英雄已经很多,伟人已经不缺,做凡人如何?” 我点头。 那一天我开始啼哭,风儿说:“你迟到了,噪音其实很多,音乐其实不缺,小声点如何?” 我痛哭。 那一天我试着微笑,空气说:“你迟到了,月亮已经很美,星星已经很多,天真些如何?” 我傻笑。 那一天我试着走路,道路说:“你迟到了,曾经有些平坦,如今有些坎坷,坚强点如何?” 我走过。 那一天我开始学习,聪明说:“你迟到了,本来希望很多,现在英才太多,用功些如何?” 我努力。 那一天我开始工作,事业说:“你迟到了,成功其实不少,机遇其实不多,勤奋些如何?” 我拼搏。 那一天我试
荒芜家园(第34-35页)
荒芜家园永生 荣昌、大足、合川··· ···随着车轮滚滚,大地在我的眼帘中旋进旋出,单调的土色,裸露的肌肤,荒凉了我的心田。在那个凄冷的黄昏,坐在农家门口的老人喟然长叹:“孩子们都走了,土地都荒了!”多年后,那个沉重的感叹号依旧烙在我心底。 孩子们都走了,按照重庆方言的说法,是找钱去了;按照北方话的说法,是奔命去了。 奔命,为命而奔!奔着奔着,就忘了当初的使命。 大哥是1990年奔出去的。临行之际,母亲哭肿了双眼,大哥安慰她:“又不是一辈子再也见不着了,等我挣够5000块钱就回来把房子粉刷一遍。”两年过去了,房子果然被大哥的汇款粉刷一新;后来,他又砌了一幢两层小楼;再后来又添了音响彩电
你为什么是穷人(第33页)
你为什么是穷人大 笑 有个人很穷,有个富人可怜他,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春天撒下种子,秋天就可以脱离贫穷。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于是他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长大可以卖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些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日子立刻能够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心想致富是无望了,不如把
打错的电话(第33页)
打错的电话一 夫 一天,正走在路上,手机响了,话筒里是个稚嫩的小女孩声音:“爸爸,你快回来吧,我好想你啊!”凭直觉,我知道又是个打错的电话,因为我没有女儿,只有个6岁的儿子,这年头发生此类事情也实在是不足为奇。我没好气地说了声:“打错了!”便挂断了电话。 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个电话便时不时地打过来,搅得我心烦,有时态度粗暴地回绝,有时干脆不接。 那天,这个电话又一次次打来,与往常不同的是,在我始终未接的情况下,那边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拨打着。我终于耐住性子开始接听,还是那个女孩有气无力的声音:“爸爸,你快回来吧,我好想你啊!妈妈说这个电话没打错,是你的手机号码。爸爸,我好疼啊!妈妈说你工作忙,
涅槃(第32页)
涅槃杨学义 阴冷的秋雨下个不停。 黑老哭在窑洞里的火盆边憨坐,他用木棍无聊地划拉着火盆里的热灰,咦!划拉出一个核桃大小的山药蛋来!他用两根指头夹起来就囫囵放到了嘴里。一咬,里面的热气烫得他张牙舞爪地蹦了起来,边哈哧哈哧地喷着气,边滴溜溜转圈。他婆娘着急地喊:“娃他大,快吐、快吐!” 黑老哭虽然感到难受,但还是把山药蛋嚼碎咽了下去。他边用巴掌擦脸,边看着婆娘说:“烧嘴烧牙烧舌头,汗流泪流口水流,肚子若不饿得慌,山珍海味眼不瞅!” 儿子大汉蹭到黑老哭跟前说:“大,明天我们四年级要到山外公社大院里跳忠字舞,我就这个裤衩,你的裤子叫我穿去吧!” 二汉一听,赶紧说:“大,后洼我姑姑叫我明天去她
谁来关注民工(第30-31页)
谁来关注民工傅殿贵到城里打工去 当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震撼着穷乡僻壤的时候,曾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带来多少兴奋和喜悦。可是一切都有一个极限,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从土地中挖掘出更多的财富来。于是,当这些朴实无华的农民再也不能从地下刨出更多的金子而又不安于贫穷落后的时候,他们就毫不优豫地选择了出走——进城挣钱成了他们惟一的选择。不是他们想挣脱生他养他的土地,而是贫瘠的土地和落后的经济在放逐他们,“走啊,到城里打工去!”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又出现了一种“候鸟群”,他们从中西部人口稠密的地区“飞”向沿海开放城市,而农历正月则是这种“候鸟群”整体大迁徙的黄金时间。在中国的历史潮流中
妻子是乡下人(第29页)
妻子是乡下人唐海峰 10多年前,乡下人与城里人是分得非常清的。城里的男人如果找了一位“农”字头的女人做妻子,那必然要遭到周围人的议论。顶着来自家庭、单位、邻居的诸多压力,那年我固执地娶了现在的妻子。 城里的学生见了我乡下的妻子,难免在背后议论纷纷。一次,妻子到我教学的教室里大大咧咧取钥匙,学生先是惊讶,而后不怀好意地笑。我有点窘迫甚至后悔,心里暗想:我能教好这么多学生,也一定能改造好一位乡下女人。于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造计划开始了,我不断地提醒妻子:“到了城里就要学城里人的样子,要涂脂抹粉,要烫发,要穿高跟鞋,走路要慢而稳,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不要乱串门儿,对什么人都要多个心眼儿,买菜要砍价,路
盗贼之诗(第28-29页)
盗贼之诗李秉鉴 盗贼能诗,匪夷所思。然而,盗贼这个群体自古以来就各色人等混杂,盗贼中也不乏深受诗歌影响而附庸风雅者,他们或赋诗言志,或自曝其本来面目,在诗歌史上留下了另类印迹。 唐代诗人李涉乘船前往九江,经秃口时遇强盗拦劫。盗贼厉声喝问:“船上何人?”李涉站立船头,从容回答是李涉博士。强盗首领原本也是读书人,因世道混乱而上山做了草头王。他久仰李涉诗名,如今竟亲眼得见,立即躬请李涉赋诗相赠,以验明身份。李涉随口吟道:“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首领被李涉的诗打动,也按其原韵和诗一首:“与君相逢在江村,久慕姓名今相闻。潜龙何需留名姓,半个尧舜也是君。”表
母爱的速度(第27页)
母爱的速度流沙 母亲是一个有些懒散的人,走路慢慢的,说话也缓缓的,做事的时候也精工细作。 小时候有一次早晨要上学时,我的校服掉了一个纽扣,让母亲给我缝。她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穿针引线,并不因为我要赶早自习而加快速度。我对母亲说:“妈,你缝快点。”她看看钟说:“还早着呢。” 那年暑假,我帮家里收割稻子,回来时,我用一辆独轮车推着两袋稻谷往回走。在一个长长的斜下坡,我想借着斜坡把车推得快点,车子自身的重量加上斜坡造成的加速度,车速越来越快。母亲在后面喊:“慢点,慢点!”我哪里听得进,早就把母亲甩得老远。 跟着不断加速的车,跑到后来,我已经气喘吁吁没有更多的力气了。我没有看到前面有一个低洼,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