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我国十大名茶(第47页)

发表于 2021-07-10 • 字数统计 829 • 被 536 人看爆

我国十大名茶吴 颢  龙井茶  “茶中之美数龙井”。它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外形扁平挺直,像一片兰花瓣,色泽翠绿,香气清高。  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它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我国安微秀丽的黄山之中,成茶外形细嫩扁曲多毫有锋,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杯中雾气绕顶,滋味醇甜,鲜香持久。  君山银针  它产于湖南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青螺岛,色泽鲜绿,香气高爽,滋味醇甘、汤色橙黄,是我国黄茶珍品。  祁门红茶  它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

阅读全文 »
07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土家族『哭嫁』(第46-47页)

发表于 2021-07-10 • 字数统计 1808 • 被 529 人看爆

土家族『哭嫁』  无独有偶,湘西南侗族人充满戏剧性的“抢亲”,与湘西北土家族带有史诗性的“哭嫁”,可以说是古老婚俗交相辉映的两朵奇葩。在国内外,侗族的“抢亲”大概鲜为人知,但土家山寨的“哭嫁”却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闻名于世了。  姑娘出嫁,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本应充满幸福、欢乐的气氛。然而,旧时湘西、湘南、鄂西、川西(成都等地)、黔东(铜仁、凯里一带)诸地,却流行着一种与之完全相反情调的古老婚俗——“哭嫁”。也就是在姑娘“出阁”之前,不但新娘本人哭得很伤心,像泪人一般,而且新娘的母亲、姐妹以及姑妈、姨妈、舅妈及其他交往较多的女友,都要陪着新娘哭。湘西土家族哭嫁的风俗尤为普遍、浓厚,不

阅读全文 »
07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一颗橘树(第45页)

发表于 2021-07-09 • 字数统计 1239 • 被 528 人看爆

一颗橘树吴 颢  一个家在农村的好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家所在的村子总共只有三个姓,另两个姓都是大姓,惟独他家是独姓。他家是祖父那辈从别处迁来的。一家人勤勤劳劳,小小心心地过日子,与乡邻相处极好,在村里有着很好的名声。  也不知在哪一年,他父亲在天井里种了一棵橘树。打他记事起,橘树长得已经有一人多高了,树干有牛腿那么粗,枝丫已经高出了天井的围墙。那时候,橘子每年都能收获一大竹匾。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放到竹匾里的橘子都是黄色的,金灿灿的,很甜。后来,慢慢地,采摘下来的都是青橘了。那时他少不更事,从来不管橘子的黄与青,在他嘴里,都一样的好吃只是味道有点区别罢了:黄的甜,青的酸。从内心来讲他倒

阅读全文 »
07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远来的季节和远去的季节(第44-45页)

发表于 2021-07-09 • 字数统计 1752 • 被 535 人看爆

远来的季节和远去的季节丛小桦  乡村的各个季节,是由田野和庄稼分出来的。农人知道什么季节长什么庄稼,什么庄稼在一个季节的什么时候能长到什么样子。细心的人能算出一种作物生长的具体天数来。农谚中有一句“麦熟不过响”的话,把麦子成熟与不熟的界限划定在一个时辰里,已是够具体和准确的了。  我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季节和农作物的脾性了如指掌。我知道,种地种到我父亲这个分儿上,就没有种不好的地,没有侍弄不好的庄稼。  去年初秋的一天我回到村里,想接他出来住两天。那是在一场小雨过后的第二天,好说歹说他死活不跟我出来,原因是他要种大白菜。  我说不就是几棵大白菜,过两天回来再种也不迟。  父亲很坚决地说那不行

阅读全文 »
07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酒令故事(第42-43页)

发表于 2021-07-07 • 字数统计 3486 • 被 548 人看爆

酒令故事麻 田  所谓“酒令”,就是饮酒时的规矩,也就是饮酒时所行的游戏,从古到今,其花样不断翻新。文人贵族在酒宴上借“雅令”、“筹令”以助兴;平民百姓逢年过节、款待亲友时,也会猜拳行乐。有关酒令的故事自然也是五花八门,趣味多多。  记取殷鉴定酒  礼据考古学者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酿制成的酒。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商代,饮酒的人越来越多。商朝末代君主殷纣王,好吃酒淫乐,他在沙丘那个地方,修筑了一个灌满了美酒的池子,池上挂满了做好的肉食,像树林一样,使男女裸体游戏其间。殷纣王带人整天整夜地在那里喝酒淫乐,使得老百姓忍无可忍,起来造反,殷商终于亡国了。  周朝立国以后,鉴

阅读全文 »
07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花籽的命运(第41页)

发表于 2021-07-07 • 字数统计 515 • 被 518 人看爆

花籽的命运江小舟  狂风过后,两粒花籽从远处飘来。一粒落在山边土地上,一粒落在山崖石缝里。  不久,山边的这粒花籽吐出了翠绿的嫩芽。由于土地肥沃、光线充足,它迅猛地成长,很快就花朵满枝了。  石缝里的这粒花籽经过痛苦的挣扎,好不容易才露出瘦弱的芽儿。山边这棵花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心想:这大概就是命运吧。强烈的优越感使它傲气十足。它很瞧不起石缝里的这粒花籽,时不时用阴阳怪气的腔调对其进行讽刺挖苦。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不知不觉间,石缝里的这粒花籽也开出许多花儿来,而且十分抢眼。  从此,爬山锻炼身体的人们经过这里时,无不驻足观赏,并大为赞叹——这花真顽强,太可爱了!这下山边的花可受不了了,悻悻地

阅读全文 »
07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老葛(第40-41页)

发表于 2021-07-06 • 字数统计 2192 • 被 532 人看爆

老葛钱 辉  老葛大名葛纯才,生产队长,“贫下中农管学校”的班子成员,学校的兼职教师。他长得高大粗壮,声音洪亮,如同当地贫苦农民一样,为了省钱又省事,剃了光头。从春天到夏天,总是穿一件白褂子,变化只在于天气凉一点的时候,褂子的扣子是扣着的,随着气温变化,这褂子的扣子,少扣几个,或者全部不扣,或者干脆只把褂子披在肩上。白褂子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褂子旧了,扣子的襟烂了,于是有几个扣子想扣也扣不住的。不过,白褂子还是白褂子直到秋天,还穿在老葛的身上。一直到天气实在凉了,须穿棉衣的时候,他才换上一身黑棉袄。老葛家的银凤是我班上的学生干部,为了种种原因,我到她家去“家访”的次数也就很多。他家有7个孩子,

阅读全文 »
07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莫斯科的大亨和穷人(第38-39页)

发表于 2021-07-05 • 字数统计 3063 • 被 526 人看爆

莫斯科的大亨和穷人孙 越富人的每一个戈比都散发着血腥  我的一位俄罗斯朋友,是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公众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前不久做了一项调查:莫斯科实施了整整10年的改革,造就了一批俄罗斯新生代富人,他们月收入的底线是5000美元。俄罗斯达到这样收入的人数为1200~1800万左右,占俄全国总人口的8%~12%。而莫斯科富人的财富水准与外省相比较,还要高出2~2.5倍。俄罗斯的老百姓有一句话:富人的每一个戈比都散发着血腥。而莫斯科富人的财富就像宇宙的秘密,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深不可测。因为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得到的所有数据报表里反映的莫斯科人的月收入,都在起征税2023卢布(约74美元)以下,

阅读全文 »
07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乡音不改(第37页)

发表于 2021-07-02 • 字数统计 1739 • 被 602 人看爆

乡音不改何立伟  湖南人口音重,外地人听起来仿佛是梵文,怕只有季羡林先生才听得懂。口音重,而且还顽固,这就不得了。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学堂上教学生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学”字。声母板书了,韵母板书了,连第二声的声调也一并板书了,转过背来,教鞭点着那个“学”字及其上头的拼音符号:“同学们,跟我读——”  同学们手背在身后正襟危坐了,一点小声不敢出,骂别人的小纸条也停止了热切的递送。  “西——约——”老师的教鞭先点声母后点韵母地范读。  “西——约一”学生跟起读,比赛哪个的嗓子尖,好像文工团要来招小学员似的。  “西约靴!”老师又读。  “西约靴!”学生于是也读。  按理这一下下去,就应当

阅读全文 »
07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他终于成了富翁(第36页)

发表于 2021-07-02 • 字数统计 690 • 被 522 人看爆

他终于成了富翁潘 杨  很久以前,泰国有个叫奈哈松的人,一心想成为大富翁,他觉得成功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术。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用在了炼金术的实践中。不久,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中变得一贫如洗,连饭也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无奈,跑到父母那里诉苦,她父母决定帮女婿改掉恶习。他们对奈哈松说:“我们已经掌握了炼金术,只是现在还缺少炼金的东西。”“快告诉我,还缺少什么东西?”“那好吧,我们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秘密,我们需要3公斤从香蕉叶下搜集起来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必须是你自己种的香蕉树上的,等到收齐绒毛后,我们便告诉你炼金的方法。”  奈哈松回家后,立即将已荒废多年的田地种上了香蕉。为了尽快凑齐

阅读全文 »
07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故乡的冬(第34-36页)

发表于 2021-07-02 • 字数统计 4141 • 被 524 人看爆

故乡的冬张行健  故乡的冬日其实是很寂寞的。  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在布满了许多纸钱纸灰的清瘦的早晨,你会觉得气候骤然间冷了下来,同时看见路边的杂草和田地里被收割遗忘下的三棵五棵的豆蔓上,竟然悄悄地挂了一层薄霜,身骨不由地一抖。哦,才意识到,冬是实实在在地来了。  起初的风,阴冷而湿润,带了浓郁的深秋情调,风里可嗅出老玉米棒子和红薯蔓子以及不可能开花的棉桃的气息,还有骡马牛粪里草料的香味。渐渐地,湿润连同残秋被一天天风干,风便干硬清冽起来,带着沙土,裹着黄尘,在故乡的许多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巷子里兜来蹿去。  农事自然就清闲了许多。汉子们一张张被秋收弄得疲惫泛黄的脸上,憔悴正从褶皱里一点一点地消

阅读全文 »
06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一只苹果救活一家水果店(第33页)

发表于 2021-06-30 • 字数统计 601 • 被 536 人看爆

一只苹果救活一家水果店田瑞利  在“二战”经济大萧条时期,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多企业只好关门大吉。其中一家水果店也受到很大冲击,老板惨淡经营,举步维艰。  然而老板很有经济头脑,他不甘心就此失败,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出了一个绝好的方法。老板派人去苹果产地预先订购了一批苹果,在成熟以前用标签贴在苹果上,当苹果完全变红之后,揭下标签纸,苹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  水果店老板从客户名录中挑选出大约200名订货数量较大的客户,把他们的名字用油性水笔写在透明的标签纸上,请人一一贴在苹果的空白处,然后随货送给客户。  结果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对这种苹果感到惊讶和受到感动,因为客户们认为商店真正把他

阅读全文 »
06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卖泥土为生的农村娃(第32-33页)

发表于 2021-06-30 • 字数统计 2082 • 被 539 人看爆

江南市镇水文化阿 翔  梁天雄家里哥仨,他是老大。因为穷,1995年高考落榜后,他只好回家务农。1997年春节后,他跟着在北京某酒店当保安的表哥,从重庆来到了北京。  他发现,在北京找工作很难,特别是像他这样要文凭没文凭、要技术没技术的外来打工仔,更是难上加难。梁天龙找一个月工作,未果。凭表哥当保安的微薄工资维持两人生计已是捉襟见肘,可就这样回去,他又实在不甘心。离开表哥时,他身上只有不到50块钱。他四处找活干,问了好几家建筑工地,老板都说不招人。到了晚上,摸摸身上的那点钱,他只好露宿街头。一星期后,身无分文的他,白天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晚上,就蜷卧在郊区的树下或桥洞里过夜。  一天,梁天雄看

阅读全文 »
06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成语话“秋”(第31页)

发表于 2021-06-30 • 字数统计 1061 • 被 567 人看爆

成语话秋绩 纹  形容对人思念或盼望殷切——“一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穿秋水”。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为久长一“千秋万世”,“千秋万古”,“千秋万载”。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气,或倚老卖老,缺乏朝气一“老气横秋”。  形容不安全——“多事之秋”。  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  比喻从某些细微迹象中,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一叶知秋”,“叶落知秋”。  比喻各有秀美景色——“春兰秋菊”,“秋菊春兰”。  比喻心地纯洁,品德高尚——“冰壶秋水”,“冰壶秋月”。  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比喻做事不要受制于人——

阅读全文 »
06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江南市镇水文化(第30-31页)

发表于 2021-06-29 • 字数统计 2040 • 被 518 人看爆

江南市镇水文化田 峰  江南地区的范围,大抵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其地理位置基本上是以太湖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而且城与镇、镇与镇、镇与市之间有诸多河流相连接,因此江南地区自古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桥、流水、人家”不仅是江南生活图景的映射,更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江南市镇,水网密布,市河与外河纵横交叉,桥梁错落有致,随处可现。那多姿多彩、形状各异的桥梁,或直或拱,或窄或宽,或平如玉带,或弯似彩虹,或简易玲珑,或抽象凝重,引起迁客骚人的无数遐想,成了他们吟咏抒怀的绝佳对象。他们有过“欲向枕边寻断梦,半桥残日落清风”的伤怀;也有过“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门”的感慨;他们有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第28-29页)

发表于 2021-06-23 • 字数统计 2981 • 被 551 人看爆

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李昌平  地方有不少官员主张土地私有化,专家、学者中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在于土地公有制,认为只有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就有了产权、有了人权、有了一切,国家就有活力了,就可以进入一个理想世界了。  我过去在许多场合表明了我对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担心,今天我明确表示反对土地私有化。我的担心和反对的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农民中绝大多数没有私有化的要求。我到过很多地方的农村,在我与农民的交往中,没有听到、见到农民对土地私有化的要求。我认为,农村土地私有还是公有,是继续搞家庭经营还是股份合作经营或是其他形式的经营,应该由农民自己选择,实践证明,农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机遇(第27页)

发表于 2021-06-23 • 字数统计 576 • 被 528 人看爆

机遇流沙  看到一个故事。一位驾驶员开着车行进在茫茫的荒漠中,夜幕降临时,他才发现车子因油不够而无法行驶了。  正准备停车到后备箱中取油时,他突然发现远处荒漠上有一个可怕的光亮。  那些暗蓝色的亮点慢慢移近,那是一群饿狼。他关紧驾驶室的门,大气也不敢出。  他知道在这荒漠里遇上狼群意味着什么,他企图沉住气,不让狼发现。  但这个愿望很快破产了,狼围住他的车子,阴森森地干嚎着,那是狼饿极时才发出的声音。  几只胆大的狼开始跳上驾驶室,透过玻璃盯着他。他冷汗津津地抓起座位下一枝防身的猎枪。  他微微开启玻璃窗,对着外面的狼群放了一枪。狼群吃了一惊,纷纷逃走了,包括那几只在驾驶室周围逡(音:qūn)

阅读全文 »
06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碾磙上树(第26-27页)

发表于 2021-06-18 • 字数统计 1848 • 被 527 人看爆

碾磙上树江岸  早些年,黄泥湾一直不通电,山外很早就用上了的打米机、磨面机,在黄泥湾却得不到使用。人们依旧用碾子碾米磨面,碾盘就架在村前那棵老榆树的下面。  每天傍晚收了工,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袅袅腾腾飘散出淡蓝色炊烟的时候,碾盘准会唱起一支冗长而单调的歌。黄泥湾傍晚的宁静便在这老掉了牙的歌声中越走越深,直至东方欲晓。  也不知从何时起,碾盘旁边钻出一个黑瘦的男孩。男孩站在碾道旁,默默地看了一会儿,默默走上去,推起了碾子。碾子的歌声便激越欢快起来。推碾子的男人瞅空儿赞许地拍了拍男孩硕大的头颅,男孩更卖力地推着碾子。吃晚饭的时候,自然就少不了男孩一碗稀饭和一块模。  男孩就在黄泥湾住下来不走了。夏季

阅读全文 »
06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烟的掌故(第25页)

发表于 2021-06-18 • 字数统计 1621 • 被 529 人看爆

烟的掌故李秀清  烟,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美国人称抽烟为“20世纪的鼠疫”。烟草的祖籍是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发现吸烟的人,是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据说当时住在那里的玛雅族居民常用烟草敬神,于是执行祭祀的僧侣们便染上了抽烟的嗜好。后来经过哥伦布的介绍,便普及到世界各国。烟草传到欧洲,欧洲第一个吸烟的人是西班牙水手赫列查。他航行回国时,西班牙人看见他“忽然从口和鼻子里冒出阵阵浓姻”而心惊肉跳,人们说他一定跟地狱里的魔鬼有什么勾搭,把他关进了监狱。  另外,也曾有“吸烟斩首”之说。16世纪的英格兰,就曾把一群捆绑的吸烟犯押到刑场斩首。俄国沙皇米海伦尔对吸烟者的处置更为残酷,处以鞭笞、割耳、削鼻、流放乃

阅读全文 »
06月
18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农作物的故乡(第24页)

发表于 2021-06-18 • 字数统计 1608 • 被 522 人看爆

农作物的故乡杨晓苍  大豆、稻子、谷子、茶、枣都原产于我国。现在美国的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的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棉花原产于南美洲和印度。宋代以后,棉花分三路传入我国:第一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海南岛和两广;第二路从印度经缅甸传人我国云南;第三路从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和河西走廊。  甘蔗原产地是印度。现在巴西的蔗田面积和蔗糖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古巴的蔗糖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从美洲带回薯种奉献给西班牙女王,西班牙人又把薯种带到菲律宾。明代万历年间,菲律宾爱国华侨陈振龙把薯种带回福建广为栽种。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于南美洲,清

阅读全文 »
06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说文解字:三羊开泰(第23页)

发表于 2021-06-17 • 字数统计 592 • 被 583 人看爆

说文解字:三羊开泰(佚名)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分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  “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大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  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  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成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  古人一曰:羊者祥也。辛未(羊)年属羊的人和顺、温柔、心思细密,具有耐力强、前进不

阅读全文 »
06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两身老衣(第21-22页)

发表于 2021-06-17 • 字数统计 2299 • 被 574 人看爆

两身老衣高 凯  人世间,谁都有一身不愿意穿却总免不了要穿一次的新衣。这衣,就是一个人殁时要换上的寿衣。  在我的老家陇东,寿衣被叫做老衣。人殁了,就是人死了;老衣,就是人殁后要穿的衣服。老衣的叫法与寿衣的叫法相比,老衣虽然少了一些含蓄,但对于我来说却多了一些感慨:人都殁了,还寿衣呢,老衣就是老衣!  妈和爸的先后谢世,让我知道了一个人殁时还要换一身新衣服。最初看见老衣,是妈上了年纪的时候。我首先看见的是妈的老衣。那会儿,我十八九岁,而妈和爸半身已被黄土掩住。我们兄弟姊妹八个,男四女四;这还不够,一窝子又一窝子的侄呀甥呀及我的儿子,都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或亲或疏劳累过妈和爸,使其遭受了无尽的人间疾

阅读全文 »
06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饥饿中的事(第20-21页)

发表于 2021-06-17 • 字数统计 2696 • 被 551 人看爆

饥饿中的事周同宾  全村人可着肚子吃,吃了没多久,每人每顿只能分到一个窝头,而且越来越小,一直小到驴粪蛋儿那么大。后来,那么小的窝头也没了。粥倒可随意喝,但越来越稀,一直稀到一锅清水煮一筐榆树叶。清汤不限量,连老太婆也能喝五六碗。大肚汉最多时一连喝12碗,喝得肚子突出,像扣了一口锅;可尿几次,就瘪了。再后来,清汤寡水也限量,因为挑水需要力气,挑水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大力气了。  一场饥荒,正在乡村蔓延。  过春节,每人分得20个饺子、一个馍。饺子以黄豆面做皮,从野地扫回的红薯叶做馅;馍是红薯面、麸皮混合蒸成。  紧接着,就断粮了。于是,乡亲们便吃秕糠、榆树皮,吃田里遗留的已经变质的红薯。到三月,草

阅读全文 »
06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点心”一词的由来(第19页)

发表于 2021-06-16 • 字数统计 394 • 被 559 人看爆

“点心”一词的由来张世谱  现在“点心”一词,泛指节庆的日子人们来往所馈赠或饭前所备糕点、糖果之类的食品。“点心”这一名称的由来,说起来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掌故。  相传,宋代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夫人、名将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时,看到麾下将士日夜浴血沙场,奋勇杀敌,屡建战功,很受感动,于是便命令部属烘制各种民间喜爱的糕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示“点点心意”。此后,“点心”一词便开始出现,并广泛流传,沿袭至今。  这只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但从“点心”的作用来看,的确也包含这层意思。例如,人们在喜庆节日或交往中,都喜欢带一些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聊表“点点心意”。就是在开席设宴、迎宾会客之时,也常常

阅读全文 »
06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5期

非洲人的发型情结(第18-19页)

发表于 2021-06-16 • 字数统计 2379 • 被 556 人看爆

非洲人的发型情结糖 糖  非洲人视头发如生命。多彩多姿的发型,再配以各种装饰品,如名贵的珠子、美丽的鲜花等等,使整个头部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其实,非洲人的头发,除了给人以美感和反映时尚激情外,更具有深远的民族含义。  生活在贝宁阿波美密林中的人,发型非常古怪,光秃秃的前额、头顶和后脑上各留了一绺头发,并且三点成一线。在格里奥民间的弹唱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解释:第一绺头发的意思是,我们的妻子使我们灭亡,或者来自妻子的危险正在降临;第二绺,不要怀疑我们真诚的朋友;第三绺,养子代替不了亲生的儿子。阿波美的男子,真的以这种发型的象征意义作为自己生存和理想世界的准则,千百年未变。  在塞内加尔和西非各

阅读全文 »
24 25 26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62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7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7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9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