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乡村情感(第19页)

发表于 2023-07-27 • 字数统计 984 • 被 129 人看爆

乡村情感傅 礌  太阳热不透凝在我心底里水晶似的乡村情感,月亮凉不了淌在我血液里渐浓渐醒的乡村情感。是故乡的沃土使我的目光终年绚丽,是故乡的丰实肥沃了我沸腾着的青春年华。啊,古朴的乡村,清贫的乡村,恋在我诗意灵感里不言不语的永远的乡村!现在我却要离开你,到远方的城市去,叫我怎能解得开我对你年深月久的情结!  我的脸上又一次拂过古老而年轻的山风,它仿佛要掀动我所有记忆的彩笺。那个曾经在田畴(chóu)边和弯曲的山路上采过野花唱过歌谣的孩子,如今已坐在斜阳的山坡上朗诵着深沉的唐诗,金灿灿的阳光温柔而无私地洒满他的全身。  僻静的乡村,有老牛朦胧着的眼泪,有稻草酝酿出的芳香。父亲肩担玉米,母亲手推石

阅读全文 »
07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金圣叹轶闻(第18-19页)

发表于 2023-07-27 • 字数统计 1630 • 被 143 人看爆

金圣叹轶闻程俊松  明末清初,有位“狂傲有奇气”的文学评论家叫金圣叹(1608-1661),江苏苏州人。他少有才名,喜欢批书,曾批注《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颇有独到之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轶闻趣话。改姓换名  金圣叹本姓张,名若采。说起他的改姓换名,还有一段趣事。  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去祭孔夫子。大典方毕,那些平日温文尔雅的学子突然一拥而上,去抢供桌上的猪头和馒头,丑态百出。文质彬彬的儒生何以如此粗鲁?原来,当时的读书人认为:谁先抢到祭孔的猪头与馒头,谁就会科场中,举独占鳌头,继之官运亨通,享不尽荣华富贵。张若采见状,哂(shěn)笑不止,口占打油诗

阅读全文 »
07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掀起“食用菌革命”的农民企业家(第16-17页)

发表于 2023-07-26 • 字数统计 2728 • 被 136 人看爆

掀起“食用菌革命”的农民企业家王剑华奋斗十年磨一剑  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药害、集营养保健和辅助医疗于一体的纯天然食物。然而千百年来,茶树菇“长在深山人未知”。它一般生长在树龄约百年以上的油茶树下,一年仅生长两次,再生长就要等10年以后,很难寻觅到,极为珍贵。  为了实现野生茶树菇的人工培育和规模化生产,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科学家便开始了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食用菌专家也进行了长期试验,一直未能成功。实现野生茶树菇的人工培育和规模化生产这一课题成为食用菌王国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谢远泰花费10多年的心血,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  1959年8

阅读全文 »
07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正月十五抹花泥(第15页)

发表于 2023-07-25 • 字数统计 1105 • 被 130 人看爆

正月十五抹花泥刘益令  35年前的正月十五晚上,我躺在辽东桓仁县一个小山村的饲养点里,月光很温柔,小溪在冰排下窃窃私语。因为响应“在乡下过革命化春节”的号召,在这没有电又舍不得点燃蜡烛的夜晚,我和伙伴们除了想家,就只有蒙头睡觉。  突然有几个人像猫一样挤开门,蹑手蹑脚鱼贯而入,揭开被头,朝我们脸上胡乱涂抹。我们一跃而起,捉住对方,辨不清脸庞,只听到一些似曾相识的笑声,是压抑的女声。点亮油灯才发现,这是一伙初识不久的村姑。  下乡半年来,我们这些男知青没少被她们取笑,她们天生能干活会干活,扬场堆垛、赶车扶犁样样得心应手,且姿态优美。我们的笨拙和无知,常让她们撇嘴皱眉,但也换来了不少的同情和帮助。

阅读全文 »
07月
2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偷鱼贼(第14页)

发表于 2023-07-25 • 字数统计 1478 • 被 137 人看爆

偷鱼贼莫义君  于叔有一口鱼塘,每天晚上他都到塘边的草棚里睡,严防有人来偷鱼。尽管如此,他的鱼塘还是接二连三被人偷了好几回,池塘里的鱼越来越少。这天夜晚,他刚刚和衣躺下,便听见“哗哗”的声响,像有人在池塘里撒网。他打了一个激灵,蹑手蹑脚地从草棚里钻出来,顺手拿起一根粗木棒,屏着呼吸朝塘边摸去。借着微弱的星光,于叔发现一个黑影正从池塘里拉起网,网里满是鲜活的鱼儿  那人将鱼网收好后,沿着田埂往村里走去。于叔尾随其后,准备找个机会突然袭击偷鱼贼。但偷鱼贼拎着鱼网走得飞快,不一会儿便闪身钻入村中。于叔紧紧跟着,只见偷鱼贼钻入一间房子里,点亮了一盏油灯。灯一亮,于叔就知道这间破烂不堪的房子住的是无儿无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古代官服琐谈(第13页)

发表于 2023-07-21 • 字数统计 941 • 被 144 人看爆

古代官服琐谈杨恒珊 焦丹阳  我国古代的官服、官帽历来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代开始,就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佩金鱼袋。六品及其以下者,只穿绿袍,不佩鱼袋。古时还规定:官员提职没提级(品),还要按原品级着装;就是本人提升为宰相而品级不到三品的,必须有皇帝特赐的紫金鱼袋;凡是被任命为州一级的行政长官 (知府、正职),不拘品级,一律着红袍装。当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情况很复杂,朝代之间也有些小的变化。  上面说的只是汉族的官服制度,而中国少数民族的官服又另有讲究。如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主要官员、将领都由蒙古人担任,仍着蒙古族服装。满清入关后,废除了明朝的官服制度,官员一般穿长袍马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瑞士人富而不奢(第12-13页)

发表于 2023-07-21 • 字数统计 1660 • 被 136 人看爆

瑞士人富而不奢(佚名)  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达3万美元,名列欧洲第一;失业率很低,仅为3%~4%;每1000人拥有电冰箱582台,汽车444辆。说瑞士是世界上的“首富之邦”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在如此富裕的国度里,人们过日子却十分节俭。不求奢华重实用  瑞士人靠两只手创造财富形成了一种注重实用、不讲奢华的消费意识。  不久前,瑞士一家经济组织主办了一个由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参加的国际经济研讨会。组织者本着节俭的原则,处处精打细算:订购的是最便宜的往返飞机票;会址选在交通方便、租金不高的宾馆,并且能代办午餐;会议的伙食是固定的一日三餐,早餐每人一份,午餐可以根据菜谱任选一种,晚餐费发给个人,但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老婆就是··· ···(第11页)

发表于 2023-07-21 • 字数统计 593 • 被 159 人看爆

老婆就是··· ···晨 非  老婆就是那个在你面前时而小鸟依人时而河东狮吼的变化无常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在你面前弱不禁风一离开你却又精明能干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在梳妆台画眉描目一坐就是大半天让你无可奈何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正在厨房做得井井有条一见你回家却非要你打下手不可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肥肉往你碗里夹剩饭往你碗里盛且美其名曰全是为了你好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在你和铁哥们猜拳行令修筑长城时突然来到你的面前把你“押”回家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在你面前念叨“人家的老公又发财了”的话题而让你自惭形秽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让你每天怎样穿衣怎样工作如同训练幼儿园小朋友一般的人。  老婆就是那个

阅读全文 »
07月
2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乡村的日子也有味(第11页)

发表于 2023-07-21 • 字数统计 550 • 被 144 人看爆

乡村的日子也有味万桂兰  临河有土屋,门对大山,这里是我的家。  一位作家说过,女人的美貌可以改变一切。这话很灵验,我的几位女伴就因漂亮的容貌被城里男人“收割”了。我天生愚笨,相貌平常,很自然地我的婚姻是完全的门当户对,农民女人嫁个农民男人。在土炕上,我养育我的女儿,孕育我的儿子,演绎最古老而又最自然的人间故事。  青青河边草。我和丈夫自耕自收,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种着自家的十几亩地,养着几十头猪。在晴朗的早晨,踩着露珠巡查庄稼,干活累了,随意躺在草堆上睡觉也是很惬意的。冬天的早晨,我和丈夫拥在双层的被窝里,猜着窗玻璃上冻结成的各种图案,觉得没有比这更理想的生活了。  一句卖鞋的电视广告这样

阅读全文 »
07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我乡下的亲爸爸(第8-10页)

发表于 2023-07-20 • 字数统计 4583 • 被 143 人看爆

我乡下的亲爸爸痕 迹接父亲进城来  1984年8月19日,我以安徽省灵璧县高考第2名的优异成绩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那是个怎样的喜庆日子啊!我从学校一路飞奔回家,父亲正在洗衣服,我近乎癫狂地冲他高喊:“爸,我考上大学了··· ···”说着将那录取通知单在父亲眼前使劲地晃。父亲慌忙将双手在身上措了几下,满脸神圣地接过通知单,翻来覆去地看,口中喃喃自语:“好啊,龙娃吃‘皇粮’了,爸的辛苦没白费,没白费··· ···”两行热泪从父亲深邃的眼中汩汩流出。  父亲这辈子不容易。我3岁时,母亲得病去世,父亲谢绝好心人的劝告,一直没续弦。理由只有一个,怕后娘对我不好。他既当爹又当妈,伺候我吃穿。童年的记忆里,

阅读全文 »
07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卖剑买牛与带牛佩犊(第7页)

发表于 2023-07-20 • 字数统计 674 • 被 141 人看爆

卖剑买牛与带牛佩犊寇立河  西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渤海郡一带连年灾荒,盗贼蜂起,原太守无法控制局面,丞相推荐龚遂接任。宣帝召见龚遂问道:“渤海的盗贼,你有什么办法平息?”  龚遂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这块地方远在海滨,朝廷的教化达不到,百姓挨饿受冻,官吏又毫不体恤。陛下,我打个比方:你的孩子们活不下去,万不得已偷了你的兵器,去争抢食物,那么,陛下你是要我杀死这些孩子呢,还是给他们饮食?”  宣帝很受感动,说:“朕挑选贤明的太守,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  于是龚遂提出自己的想法:“治理乱民,好比理乱丝,急不得,只能慢慢来。我只要求一条:朝廷不要给我规定框框,一切由我安排,陛下意觉如何?

阅读全文 »
07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农家饭(第6-7页)

发表于 2023-07-13 • 字数统计 1969 • 被 155 人看爆

农家饭李兴濂  我是吃农家饭长大的,尽管现在餐桌上丰盛、每顿都有几盘像样的菜肴,但我仍忘不了过去农家饭的苦涩和香甜··· ···  农家粗食淡饭。糙米糙面,麸皮秕糠,萝卜白菜,小葱大酱,吃的东西不好,能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  在我的童年,很少吃上一顿干饭。“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庄稼人省吃俭用,一顿饭半瓢米还得从飘里抓出一把米,从牙缝里挤出粮食,留着农忙干累活时吃。农家哪有闲时,一年里春种夏锄秋收,平时也不得闲,铡草、运肥、打柴、冬藏就算做农闲了。这时就喝稀粥了。与其说是喝粥,不如说是喝汤,清米汤。二婶家孩子多,每当吃饭时,哥四个如饿狼扑食,粥喝光了,又抢着锅铲儿铲锅底上的锅巴。三叔喝得呼呼噜噜

阅读全文 »
07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母亲(第5页)

发表于 2023-07-13 • 字数统计 524 • 被 164 人看爆

母亲(佚 名)  母亲是天使的化身。  天下的母亲都具有三头六臂的特异功能。  母亲的身教胜过言教。  母亲的怀抱是孩子撒娇的地方。  母亲的心房是孩子的教室。  教养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是母亲的责任与骄傲。  法国名将拿破仑说:“好孩子一定有个好母亲。”  世上没有一位母亲不认为自己的儿女是帅哥美女。  希望女儿赶紧找个婆家却在婚礼上猛掉眼泪的女人就是母亲。  每位母亲都有一双既美丽又能推动摇篮的手。  母亲是以婴儿来点亮她自己生命的女人。  让自己的小孩安然入睡是母亲最大的成就。  母亲对小孩来说,好比领袖对国家那么重要。  只有母亲才有足够的能耐让孩子停止哭泣。  母亲是最好的家庭教师。

阅读全文 »
07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女人的较量(第4-5页)

发表于 2023-07-12 • 字数统计 1951 • 被 151 人看爆

女人的较量李桂芳  菊和兰的较量,从做新娘的那天就开始了。  那天,两人的迎亲队伍在青牛山的小路上会合了。那一带有个风俗,谁的迎亲队伍被撂在了后边,谁婚后的运气就孬。冲着这个,两队的吹鼓手就鼓圆了腮帮、颈上的青筋暴起,拼了命地比赛起来。见分不出高下,有人提议,让两位新娘站在岔道五十米远的地方同时跑,谁先跑到回村的道口,谁就先走。人们只看到两位红衣女子旋风似的跑了起来,最终菊胜了。人们仔细打量才发现,菊足足比兰高出一个头,怪不得跑得那么快。兰就只得心里恨恨地认了输。迎亲队伍近了,两人才知道嫁到了同一个生产队,而且两家的屋檐挨着屋檐,居然成了邻居。  成了邻居的菊和兰就比别人多出许多口角来。今天你

阅读全文 »
07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3期

漫画与幽默(第2-3页,2004.03)

发表于 2023-07-12 • 字数统计 1377 • 被 152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吃苹果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一位出租车司机开车经过一块坟地。这时有个女人在路旁招手,司机停车后便让她上了车。  那个女人对司机说:“给你苹果吃··· ···很好吃的哦··· ···“  司机接过苹果咬了一口。  女人问:“好吃吗?”  司机说:“好吃呀!”  女人又回了一句:“我生前也很喜欢吃苹果··· ···”  “啊?!”司机一听,吓得紧急刹车,面色煞白。  只听那女人又对司机说:“但我··· ···在生完小孩后就不喜欢吃了。”(姚 明摘)精明的女婿  某君带着妻子到医院去摘除扁桃体。医生做完手术对某君说:“你爱人的扁桃体在小时候就应该摘除呀!”  “真的吗?”某君听了很高兴

阅读全文 »
07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英雄与门(第48页)

发表于 2023-07-07 • 字数统计 423 • 被 177 人看爆

英雄与门吕旭茂  有一位年轻人,经过三个月的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智者——在深山里的一间小木屋里。  年轻人走上前去敲门:“我不远万里而来,就是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智者在屋里面说:“现在晚了,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一早,年轻人又去敲门。智者说:“现在太早了,我还没到起床的时候,你明天再来吧!’  第三天一早,年轻人又去敲门。智者说:“现在你来得太迟了,我要去晨练,你明天再来吧!”  年轻人第六次去敲智者的门时,智者又说:“我要休息了,你明天再来吧!”  年轻人怒从心起,大声说:“每次你都这样推三推四,我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年轻人说完踢开了智者的门,直冲

阅读全文 »
07月
0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4.02,第48页)

发表于 2023-07-07 • 字数统计 1024 • 被 149 人看爆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你们好!谢谢你们,是《读者》(乡村版)让我重新体会到了亲情、乡情的美好,使我在而立之年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十几年前随父亲“农转非”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城镇,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目前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离开农村这么多年,我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可是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一种不安,那就是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和老家的许多长辈有了生疏的感觉,那可都是小时候疼我亲我的姑、姨、舅舅啊!然而这种不安也只是在心里而已,我总是找各种理由来与它抵消。  今年初,我偶然见到了《读者》(乡村版)(顺便说一句我是 《读者》的一名

阅读全文 »
07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广州方言中的“鸡”(第47页)

发表于 2023-07-06 • 字数统计 907 • 被 169 人看爆

广州方言中的“鸡”陈小雄  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广东人说的“无鸡不成宴”那样,广州方言中时常会拿“鸡”去指代、借喻或暗示某些事情,地方特色十分鲜明,感情色彩十分丰富。下面列举一些有关“鸡”的词语、俚语、歇后语,供各位茶余饭后回味。  走鸡:错失了一次好机会。  残鸡:蛮不讲理。  捞鸡:完成了某件事,得到了好处。  辣鸡:不是吃的辣子鸡,而是电烙铁。  滕鸡:拿不定主意而手忙脚乱。  偷鸡:偷懒。  香鸡:香烧完了剩下的一截。  吹鸡:吹哨子。  野鸡:没有执照的女人。  谢鸡:连鸡也谢幕了,玩完了。  一蚊鸡:一元钱。  二撇鸡:上唇蓄八字胡。  自摸鸡:打麻将自摸鸡糊。  春瘟鸡

阅读全文 »
07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西安的民间歌谣(第46-47页)

发表于 2023-07-05 • 字数统计 1443 • 被 159 人看爆

西安的民间歌谣周建顺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西安的民间歌谣已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系统,其犹如一个柳绿花红、气象万千的大观园,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种歌谣,看上去活像一个十足地道的关中汉子,他一身精骨壮筋,风风火火,张口一股风,出言噎死人,活脱脱一副陕西“愣娃”的面目,“西安干板”的劲头。“愣娃”者做事狠绝,“干板”者言辞尖刻,其所以用这样的比方,那是套用了一句老话,叫做“文如其人”。  基于这些特点,西安的民间歌谣,不但具备着同其他地区民间歌谣一样的普遍意义上的共性艺术风格,还突出地具备了其他地区民间歌谣所不具备或显现不足的特殊的个性艺术风格,其表现为:一

阅读全文 »
07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冰糖葫芦的由来(第45页)

发表于 2023-07-05 • 字数统计 529 • 被 156 人看爆

冰糖葫芦的由来邓绍彬  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不仅好吃,而且好看。红红的山楂按个头排列在竹签上,外面还裹着晶莹别透的糖稀,真是惹人喜爱。早些年间在春节的庙会上,还时常看见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上面还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足有几十个山楂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  据说冰糖葫芦的起源与南宋的宋光宗有关。有一次,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茶饭不思。御医用了许多贵重的药品,都没起到什么效果。宋光宗见爱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只好张榜求医。一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 煎熬,每顿饭前吃上七八个,不出半月病

阅读全文 »
06月
3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闲话老北京的歇后语(第44-45页)

发表于 2023-06-30 • 字数统计 2156 • 被 158 人看爆

闲话老北京的歇后语  北京话有大量的歇后语,如“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马尾丝细而坚韧,穿入豆腐,怎么能提起来呢!于是用以表示某人、事、物没法提了。再如“土地爷扑蚂炸——慌了神儿啦”土地爷是神仙,扑蚂蚱手忙脚乱,于是说慌了神儿啦。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冻豆腐一一没法拌”。冻豆腐不能拌着吃“拌”与“办”同音,指事情没办法而言。又如“炒葱——瘪啦”。葱一炒,就瘪。于是借以说人窘了、困住了等意思。还有很多的来源于某项民俗,在这里,我们对一些年久的歇后语详探其源。  奶茶铺的炕——窄长 北京话讽刺某物过于窄长而极缺宽度时,常说:“呵!这倒好!奶茶铺的炕啊!”意思是讥讽这个东西过于窄长。  其实满族

阅读全文 »
06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东边井儿(第42-43页)

发表于 2023-06-29 • 字数统计 3356 • 被 167 人看爆

东边井儿董爱民  我的故乡石止,村东头儿有口井,因为在村子东边,村里人都叫它东边井儿。在村子里有好几口这样的井,只有这口东边井儿,一直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它是我体验世间冷暖、辨别人间是非、阅历社会变迁的地方。在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品味了世间的苦辣酸甜之后,在我记忆的长河里,东边井儿像一颗经久不变的珍珠,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东边井儿依着一座小庙修建而成,在一块黑黑发亮的石碑上凿个洞便是井口,石碑的年代和出处已无从考证。井台铺着光滑的石板,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那么干净,积水和杂物是从来没有过的。井上不高的亭檐上,赫然写着“饮水思源”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明白它的含义曾是儿时在玩伴儿们面

阅读全文 »
06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贫穷光荣』——中国农村的顽症(第40-41页)

发表于 2023-06-28 • 字数统计 3291 • 被 156 人看爆

『贫穷光荣』——中国农村的顽症蔡恩泽  目前,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经过扶贫后,经济收入有了相应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由于脱贫后掐断了扶贫的供血渠道,这些地方的农民再也得不到外面的钱款或财物,他们所得的实惠少了,生活水平也比扶贫时期有所下降。于是,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打起小算盘:与其摘掉贫困的“帽子”,还不如继续戴在头上好。他们开始“主动贫困”,等待外面的救济。有些当地干部也十分留恋贫困这顶“帽子”,不思进取,消极度日。争戴贫困帽 越穷越省心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脱贫农民再次返贫的问题就一直存在。据估计,每年的返贫率大约在20%~30%之间,有些地方甚至高

阅读全文 »
06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不同的结果(第39页)

发表于 2023-06-28 • 字数统计 228 • 被 191 人看爆

不同的结果苟一针  占一个女人,你就成了丈夫;占两个女人,你就成了犯人。  占一条网络,你就成了网站;占无数条网络,你就成了黑客。  做一百次好事后做一次坏事,你就变坏了;做一百次坏事后做一次好事,你就变好了。  帮别人一百次忙,一次忙不帮,别人说你连一次忙都不帮;一百次不帮别人的忙,帮了别人一次忙,别人说你帮了我的忙,真谢谢你了。  一千次考试一次考试没考好,你就回家种地吧;一千次考试一次考试考得好,你就咸鱼翻身跳出“农门”。(周 梁摘自《杂文月刊》)

阅读全文 »
06月
2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2期

蒲松龄智嘲三举人(第38-39页)

发表于 2023-06-28 • 字数统计 2380 • 被 148 人看爆

蒲松龄智嘲三举人郑冬梅  一条大路曲曲折折伸向远方,过路的行人络绎不绝。  路边的大树下,蒲松龄热情地招呼过路的行人:“大热的天,歇歇脚再走哇。”  过路人站住了。  蒲松龄又说道:“歇歇吧!我这小茶馆内随意坐,只要讲个有趣的故事,茶就随便喝,烟就随便抽,不收一文钱。”  原来满腹学问的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均没考取,也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肮脏、黑暗的内幕。为了排遣自己的满腹愤懑,便开始著书立说。写书要有材料,上哪儿去搜集呢?于是,他想出自设茶馆、以烟茶换故事的鲜招。  这天,大路上来了三位进京赴考的举人。他们虽然坐着八抬大轿,仍然走得口干舌燥,见到路边有家茶馆,便下轿走进茶馆饮茶歇息。  三位举

阅读全文 »
9 10 11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7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59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6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5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