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酒情韩进勇 不管什么酒,都是五谷和果实的精华,都是上天的赐予和大地的奉献。它的根源在乡间,在庄稼人的手里。它跟百姓最亲最近,也只有在乡间,它才最本色、最纯净、最醇厚,因此也最珍贵和神圣。 乡间最看重过年,因此也最看重拜年。正月里,晚辈们带上年礼,遍拜血脉亲缘。最起码也要去拜血缘的骨干。不然,年就过得不完整不全面,人心也就踏实不下来。同时,你会被骂为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如果对方能喝酒,你可以不买肉,不买点心,不买其他别的东西,但万万不可不买酒。不管贵贱,酒是亲情和心意最权威的证明和象征。区区两瓶酒,可以维系一年的亲情。假如亲朋之间有了什么隔阂和过节儿,一年不相往来,甚至不闻不问,但拜年的
亲生女儿(第4-5页)
亲生女儿杨稼生 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朔风从峡谷里窜出来,碰撞在我们茅屋门前的山壁上打旋,薄门“吱呀”一声开了,我以为是风,伸手去关门的时候,进来一位山民朋友。他神色非同往常,看得出他大清早造访寒舍必有不寻常的事。他是面对我和妻子站立着把话说完的。我们夫妻听罢,根本没有再商议,就异口同声地说:“给我们抱来吧,给我们抱来吧!”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受到我们当时那战战兢兢的应答。那位山民朋友临走时,我差点向他鞠躬。 这是1972年12月5日。 约定的日子到了。山中已是春暖花开。那天,阳光白白亮亮。茅屋门前是一条小溪,妻子起初是站立在小溪岸边等候,后来就着急了,她步入溪水中央站在宽厚的石头上,身影直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12)
漫画与幽默每米一个吻 商店里,一个漂亮的女孩走到布料柜台前,问:“这种布怎么卖?” “每米只要一个吻。”男老板嬉皮笑脸地回答。 “很好,”女孩说,“我要5米。” 男老板很快量好,并把它包好递上。女孩接过,转身朝门口叫道:“爷爷,你来帮我付账吧!”(雷耀松摘)道歉信 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相约去吊祭一位长辈,后来两人闹情绪,出殡那天只有男的去了殡仪馆,看不到女的,男的越想越觉得不对,就写信给女的道歉。谁知女的看了信,火气更大。 男的在信中写道:“亲爱的,昨天原来去滨仪馆是想看你,但没看到你,心中好难过。”(陈佳洁摘)鹦鹉的幽默 一个女人看到街上的宠物店前挂着一个笼子,笼子里有只鹦鹉,她
读者·作者·编者(2003.11,第48页)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个年届花甲的老农民,文化也不高,闲时却喜欢看些报纸杂志,但都没有订阅,都是在报刊亭买的,喜欢看哪种买哪种,喜欢看哪期买哪期,只有《读者》(乡村版)例外,每期都要买。有时贵刊迟到三五天,就有点心神不安,甚至茶饭不思,三番五次跑到报刊亭询问,问清了情况,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留下一本,回来才睡得踏实。因为我太喜爱这本杂志了。 喜欢贵刊,因为它很“土”,就像刚从泥地中掘出来的脆嫩多汁的红薯,适合自己,是农村人的口味。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读着亲切、醇香,回味无穷,三读五读都不厌。每读一次,回味一次,都能品出更深沉的韵味,勾起童稚时代
秋天的树叶(第47页)
布票季栋梁 人们都说,春天和夏天是一年中最绚烂的两季,因为它们拥有五颜六色、缤纷美丽的鲜花;而秋天和冬天似乎显得单调而平淡,其实,秋天也是色彩斑斓的,是秋天的树叶丰富了这个季节,它们在精心装扮着大地。 在秋天,最具代表性的叶子大概就是枫叶了。枫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组成,叶子不大,又细又长的叶柄支撑着五辫或六瓣叶片,到了深秋,它由绿转红:有的色泽较暗,呈褐红色;有的艳得惊人,像新鲜的血液一般;而有的则是橘红色。一眼望去,整个枫树上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意境只有在秋天的枫树林才能体会到,面对它们,就像面对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心里暖暖的。 与枫叶不同
布票(第46-47页)
布票季栋梁 大队部那儿有个小卖部,是大队办的。离家有十几里地,总共要翻四座大山,八条沟壑。小时候总爱往那里跑,当然是恋着那里的糖果。每逢有上几分几毛的,都值得跑上一次。 那年,家里出了丧事——爷爷过世了。爷爷过世是要戴孝的。家族大,孝子贤孙又多,记得那天早晨一跪就是一院子,有些人甚至跪到院子外面去了。按规矩亲房子孙是要披全孝,加上其他孝子贤孙的半孝和孝帽,要不少白布。父亲哥儿几个将家里的布票全拿出来了,还不够扯长孝。借钱不容易,借布票更不容易。最后东凑西借的,在省了许多规矩的情况下,才凑凑合合把爷爷送终了。家里不但没了布票,还拉下不少布票的债。 转眼间,年关就到了。家里因为没有布票,一家
城市/地域与它的子民们(第42-45页)
城市/地域与它的子民们殷 恕 龚 玉四川:勤劳的天府之子 四川人有福,生活在西南腹地的聚宝盆中。诸葛亮《隆中对》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主要指川西平原的富庶地带。那时重庆还是尚未开发的蛮荒山区,直到宋代才发展成川东重镇。在外地人眼中,成都、重庆都属川人,巴蜀饮食皆为川菜,“龟儿子”、“老子”、“雄起”、“要得”统归川音。1997年重庆单列为直辖市,将三峡一带的涪陵、万县、黔江从四川剥离,从此成渝分治,重庆人正式拒绝川人称谓。 四川山好水好气候好,仿佛特别适合生育,妇女生一胎活一胎,死亡率极低,所以一度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尽管重庆分出去了3000万人,川人至
津门趣对(第41页)
津门趣对勇 则 在天津历史上,文人骚客曾创作了许多楹联作品,成为天津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其中,一些构思奇巧、创意独特的楹联,颇具意趣,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这是津门水西庄名士查莲坡为双忠庙大殿创作的楹联。双忠庙位于原芥园附近的千福寺旁,供奉着唐朝名将张巡、许远,俗称双庙,一度为天津著名庙宇。 该联对词语的重复使用很贴切。无独有偶,原天津南马路一带的水月庵大殿上的一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月庵前出水月; 云霞观外看云霞。 该联为天津近代书法家史乐善所作。水月庵约在清光绪初年建寺,庵内有一水池,月光倒映,空明清净。云霞观在芥园附近,与水月庵兴建
村庄的老井(第40-41页)
村庄的老井陈 才 村庄坐落在一个鱼形的山坡上,老井刚好在村口,正处于“鱼眼”的位置。井口是四方的,水井约有七八米深,井壁的上半截由石块砌成,下半截是黄褐色的泥土,泉眼只喷涌清泉和细沙,而几乎没有淤泥,这就保证了水井的清洁。井水明晃晃的,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天空。四方的井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可以站在它的四角上同时打水。 井台异常宽阔,用混凝土筑成,再抹上一层石灰,显得平整而光滑。井栏呈八角形,也全由石头翻成,那些栏杆雕刻着飞禽走兽,延续着乡村古老而朴素的石雕工艺。井台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经常盘膝坐在井台上玩各式各样的石子棋,一把石子结合不同的图形,可以幻化出无穷无尽的玩法,世界在不同的组合中
西藏的赛马会(第39页)
西藏的赛马会郭翠琴 赛马是藏族群众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流行于广大农牧区。在所有的藏族民间节日中,几乎都有赛马活动,这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有格萨尔赛马登位的传说。 由藏区随处可见的风马旗中,不难看出赛马在藏民族远古祖先心目中的位置。风马旗,藏语又叫“隆达”。“隆”在土、水、火、风、天“五大”中表示“天”这个字,本意指大、全部、所有,也有将它写成“风”之意的“隆”,“达”就是马。而在祥云中奔驰的宝马占据了风马旗的中央。这匹矫健的骏马佩饰的璎珞一应齐全,居于中心的意义除了表示宝马为一切之中心、是灵魂外,事有神速的意思。祈愿受自然界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对立转向和睦
馒头溯源(第38页)
馒头溯源刘准 馒头是当今的主食,如今所说的馒头是无馅的,而江浙沪一带有馅的包子也被称为馒头。据说,馒头原先是有馅的。 《事物纪原》卷九载:诸葛亮渡泸水时,因瘴气作祟,便用面裹牛羊猪肉,做成人头状的“馒头”进行祭祀。有人断言,馒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馒头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石磨的发明;二是发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从史料看,面食出现于战国时期。《墨子·耕柱》中有一“饼”字,专家们说,中国古代尚无石磨只有杵臼,用杵台捣出的面粉寥寥无几,因而“饼”这种面食只是稀罕之物。其时的大众食物仍然是糗,这是一种炒熟的颗粒粮,需要调上水吃。出远门时,人们要用竹器装糗
农村干部忧思录(第36-38页)
农村干部忧思录周景轩 农村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他们无“品”、无“编”又无“靠山”,可说是比米粒还小的“官”。但他们肩负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头大任,是构建现代农业经济大厦的顶梁柱。然而,他们在汹涌而至的时代大潮面前却难以挺直脊梁,阔步向前。相形见绌:形势难适应 飞速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农村干部的学识水平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山西省平陆县共223个村,支部书记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8名,占56%;村委会主任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122名,占54.7%;其中还有一大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一般干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在工、农、商、
华夏十大名桥(第35页)
华夏十大名桥徐方军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公里,因横跨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全桥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柱头雕蹲伏状石狮共485个。 广济桥 俗称汀子桥,位于广东潮州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古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 五亭桥 位于扬州瘦西湖内。桥基由12条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桥身为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券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桥上置5亭,亭与亭之间以廊相交。 铁索桥 位于四川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桥面采用9根铁链,上铺木板,以通人畜,左右两侧,各用两根铁链做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重约1吨,长1
离合拆字联赏趣(第34-35页)
离合拆字联赏趣张国学 所谓“离合拆字联”,就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把文字或拆开或组合,巧妙地串联在有一定意义的语句之中。本文试辑录几副,并略做分析,与读者朋友共赏。一 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丁云不在,纪晓岚独坐廊下等候。很久,丁云才归,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 “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二人大笑,进屋下棋。不知不觉夜深,小沙弥便来报说寺门已关闭。纪晓岚听此,已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不由触动才思,遂吟一联道: “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此联大有雅兴未尽之意,所以才责怪小沙弥太不懂事。丁云
善待生活(第33页)
善待生活(佚名)体 谅 我讨厌过别人,后来我知道也有人讨厌我;我骂过别人傻,后来我知道别人也骂我傻;我讥讽过别人的俗,后来我知道别人并未以为我高雅。 后来我知道了,很多事情总是出乎自己的意料,我懂了什么叫体谅。 生活在同一环境、同一条件、同一空间,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当两个人不能完全融合时,请你我多多体谅!慎 言 人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平衡景深,看清楚远近层次。人为什么有一对耳朵?用以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正常的人,用两条腿来走路,一双手臂也会交替性地摆动,保持身体平衡。一旦失衡,祸事丛生。 人只有一个脑袋,所以,很容易偏向一面,失去客观。人只有一张嘴,所以,说话也
大山里的文学社(第32-33页)
大山里的文学社高 兴 岩 石 甘肃省漳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毗邻卓尼县,四周大山环抱,山峦绵延。 在漳县最有名的不是什么名贵特产,也不是什么风景古迹,而是金钟乡;在金钟乡最有名的则是由张广义和杨引丛等几个青年农民自发创办的金钟文学社,至今已有11年了,出版《金钟》文学杂志64期。 最初让张广义萌生创办这个文学社的念头,是1992年6月初的一天晚上。他从电台里收听到一个四川农民用打工赚来的钱,免费为乡亲们订阅了十几种报刊,希望科学和文明的光芒早日照亮落后的山村,引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听了这个报道,张广义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他想,
家生(第31页)
家生小 路 早些年,楠溪人家女儿出嫁,一般都要做上几起“家生”。富裕的人家,则要做上一“杠”。一杠“家生”到底有多少起?我不很清楚。我问也是楠溪农村出身的妻子,她说有“小杠”和“大杠”之分,“小杠”约20来起,“大杠”约30来起,具体也说不出个准确的数字来。我想,或许根本就没个定数。 1976年,我三哥结婚时,三嫂的娘家做来了一杠“家生”。娶亲那天,迎亲队伍抬着一节一节“重橱”、桌子,中间抬着一杠“家生”。竹杠子一软一软地从村口抬进来,满村头站着看热闹的妇女和孩子都啧啧不已:哇,一杠“家生”哩! 我三嫂娘家抬来的一杠“家生”到底有多少起我也不清楚,当时我年纪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有多少记
村庙(第30页)
村庙王继槐 在北方山区许多靠近村庄的山头或高台上,常见有一二间庙宇孤零零地建造其上,它便是久旱不雨时,农民们在“神婆”、“神汉”的带领下,杀牲祭神、祈降甘霖的地方。村庙,大小不一,新旧不同,但总是伴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而遗留至今。 我每次到一些村庄去,总会见到一些驻留在山头的庙宇,想必它同样也驻留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吧!每次见到这些庙宇,我的心情就会沉重起来。是的,当你看到或新葺或破败的村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看一眼地里长着的庄稼,你就会慨叹林木的稀少、植被的荒芜,你就会在微风卷起的尘土中想起雨的珍贵,感念水的可爱。即便是在冬日,你也会企盼一场厚厚的大雪,盖住满目的荒凉,安抚人们渴盼的心灵。
意大利人的性格迷雾(第28-30页)
意大利人的性格迷雾卢 涛沐浴在辉煌的古代文明中 意大利是一个很少让人失望的国家。她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很多喜爱意大利的人对她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在多数观光客的眼里,她就像一座大型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历尽沧桑,每一座乡村教堂都藏有杰出的画作,每一处废墟都是古迹,而且,这块土地上大师的作品似乎触目可及。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四季宜人的气候、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很多心碎神伤之人前来驱遣愁闷、疗伤止痛。 人们对意大利不吝的赞誉,但提起意大利人,却是褒贬不一。现代意大利人视自己为古代和中世纪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希望这种权利和身份能得到世人的承认。然而事与
半块麸饼(第27页)
半块麸饼常春藤 30年前,农村早工还是很盛行的。 那个深秋的早晨,母亲照例早早地起床,哨子一响,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准备好的工具冲出门去。 我家是8口之家,当时大哥才14岁了,我刚4岁,都不具备劳动能力。父亲在战争中留下了伤残,母亲便成了家里惟一的全劳力。那种情况下,日子相当艰辛。 这天要做“草泥塘”,就是把杂草与污泥混在一起,通过发酵形成有机肥。那草是前一天刚从河里捞上来的,不起眼的一堆却很沉很沉,壮年汉子担在肩上都感到吃力。母亲从来是拣重活做的,为的是多挣点工分。她没舍得吃早饭,挑了十几担就力不从心,冷汗直流,担子直晃,但仍强忍着,一担也没落下。 男人们终于忍受不住,要求休息。
鄂楚之地(第24-27页)
鄂楚之地刘醒龙 这些年,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也不知道是何原因,只要所经过的道路出现惊险,就会想起那些被称为“浙江佬”的人,在高山绝壁上放炮修路的情景。去西藏,去新疆,去云南,去太平洋彼岸的科罗拉多峡谷,去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脉,只要车辆长时间用低速行驶,小时候的见闻便如期而至。因为修战备公路,“浙江佬”才作为名词出现在乡土老家的日常词汇中。大约是当年修鹰厦铁路练就的本领,“浙江佬”一来到鄂楚东部的大别山区,那些一向以为无法逾越的座座雄关大岭,便乖乖地任其摆布。这条路现在被称为318国道。更年轻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些咽喉要道是谁修出来的。那时候,在乡土老家,“浙江佬”是一种传说和传奇。许多远离
拒绝浮躁(第23页)
拒绝浮躁梦 笔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继续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不会发芽。”师父继续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继续打坐,眼皮抬都没抬说,“随缘。” 半个
激情四射的彝族火把节(第22-23页)
激情四射的彝族火把节吴 兰 每年的彝历“虎月”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聚居于我国西南部的彝族同胞高举着灿烂的火把,为自己的火把节欢歌雀跃的日子。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玉皇大帝出巡来到南天门,无意中往下一看,简直出乎想象:只见人间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男耕女织,和睦相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比天庭还好,便命令大火神去把人间烧掉。当大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人们幸福的生活,不忍心毁了这美好的一切,于是谎报说人间已经被烧掉了。又过了几天,玉皇大帝派二火神去人间视察。二火神看到人间的情形,马上报告说:“人间还是原样。”玉帝大怒,让二火神去把人间烧掉。第二天,二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人间处处都是那样的
标准(第21页)
标准流 沙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用一只碗轻碰其他的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质地好。但到了店里,他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高昂的工艺碗,结果还是让他不甚满意。店员最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碰它们呢?”那人说,这是一种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 店员一听,醒悟过来,立即取了一只质地上好的碗交给他:“你用这只碗去试试。”他换了碗,再去轻碰其他的碗,,声音变得清脆起来。 原来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只质地很差的碗,它去轻碰每一只碗,都会发出浑浊之音。合作者变了,参照标准变了,一切也就变了。 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参照标准如果错了,那么你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就错
《骂街》补遗(第20-21页)
《骂街》补遗刘家科 去年写了一篇《骂街》惹得多家报刊转载,也招来不少热心读者刨根问底,竟也有人建议我再写篇《<骂街>补遗》,于是有了这段文字。 《骂街》介绍了骂的三种类型,其实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版本。最文明的骂街既有“语重心长的劝诫”那一面,也有“现身说法的真诚”这一面。 李光棍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人。四十出头了,也娶不上个媳妇。前年从人贩子手里买到一只“野鸡”,花了三千块钱,只住了一宿就飞得无影无踪了。他本来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的,三千块钱能换一夜之欢也认了。哪知,那女人刁得很,一条棉裤扎了九条布腰带,李光棍解了一宿腰带,只解开了七条,太阳就升到东墙以上了。他万万也没想到,最低的目